Skip to content
水天需展开↓
×
初九
九二
九三
六四
九五
上六
爻辞: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注解:-
⇧ 承:-
⇩ 乘:阴乘阳,小人壅君子,多咎
⇅ 比:上爻比于五爻,代表亲和
⏎ 应:上爻与三爻有应。阴柔而滞于四爻
⊙ 位:阴居阴位(当位),上易知
展开全部↓
水天需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本义

阴居险极,无复有需,有陷而入穴之象。下应九三,九三与下二阳需极并进,为不速客三人之象。柔不能御而能顺之,有敬之之象。占者当陷险中,然于非意之来,敬以待之,则得终吉也。

程传

需以险在前,需时而后进。上六居险之终,终则变矣,在需之极,乆而得矣。阴止于六,乃安其处,故为入于穴。穴所安也,安而既止,后者必至。不速之客三人,谓下之三阳。干之三阳,非在下之物,需时而进者也。需既极矣,故皆上进,不速不促之而自来也。上六既需得其安处,群刚之来,苟不起忌疾忿竞之心,至诚尽敬以待之,虽甚刚暴,岂有侵陵之理?故终吉也。或疑以阴居三阳之上,得为安乎?曰:三阳干体,志在上进,六阴位非所止之正,故无争夺之意,敬之则吉也。

集说

  • 胡氏炳文曰:入于穴,险极而陷之象;速者,主召客之辞;三人,干三阳之象。下三阳非皆与上应也,有不速之象。上柔顺,有敬之之象。上独不言需,险之极无复有需也。外卦险体,二阴皆有穴象。四出自穴,而上则入于穴何哉?六四柔正能需,犹可出于险,故曰出者,许其将然也;上六柔而当险之终,无复能需,惟入于险而已,故曰入者,言其已然也。然虽已入于险,非意之来,敬之终吉。君子未尝无处险之道也。
  • 薛氏瑄曰: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处横逆之道也。
  • 谷氏家杰曰:三居下卦之终而示之以敬,上居上卦之终而又示之以敬,则知处需者贵敬也。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本义

以阴居上,是为当位。言不当位,未详。

程传

不当位,谓以阴而在上也。爻以六居阴为所安,象复尽其义,明阴宜在下而居上为不当位也。然能敬慎以自处,则阳不能陵,终得其吉。虽不当位,而未至于大失也。

集说

  • 吕氏祖谦曰:需初九、九五、二爻之吉固不待言,至于馀四爻,如二则小有言终吉,如三之象则曰敬慎不败,四之象则曰顺以听也,上则曰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大抵天下之事,若能款曲停待,终是少错。
  • 蔡氏清曰:虽不当位,谓其阴居险极,正与困上六“困于葛藟”未当也一般。

站长备注:

关于“不当位”

蔡氏说法站长极为认同,曾根据“当位”、“不当位”、“位当”、“位不当”等辞做统计了一个统计列表,大多数都是讨论“爻的阴阳”与“位”是否匹配,唯独此爻是特例,此爻阴居阴位,按照固定的手法去讨论,这里的“不当位”是矛盾的,所以左右揣摩衡量就有了蔡氏一样的观点,今见之,与古人不谋而合!

爻辞和象曰,是从卦象代表的含义和爻位代表的含义而来,而孔夫子作《象》时,不拘于固定的“位”所代表的含义,而是从整体去考虑,是脱离固定研究手法,直指道理和实际。这里的“不当位”是从坎象而来,是居坎之极,下三阳为“不速之客”,居坎险之地,又遇刚暴的三阳(乾),是危之极,是所处的位置不当,所以象曰“虽不当位”意思是“虽处不恰当的位置”,而非指“爻的阴阳”与“位”是否匹配。

每一个爻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和其它爻有联系的。一个爻的吉凶不是单从自身而言,而是和周遭的爻形成的局面而言。易的道理是以形会意,用简单的符号组合来阐述蕴含的道理,阴阳符号和六位是固定的,是具象化的形体,如果呆板的拘泥于手法,就是把《易》完全学成了“形而下”。

关于敬之

《诗经·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译文:要警戒要警戒,上天监察最明显,保持天命真困难。不要说天高高在上,每天监视着下界,人世间它看得最分明。我虽年幼初登基,聪明戒慎莫放弃。只要天天有进步,学问就会很光明。群臣辅我担大任,示我治国好德行。

《诗经》传为孔子编订,所以引用更加有说服力。按《诗经》注解云,敬:通“儆”,警戒。之:语气词。 同类词语比如“杀鸡儆猴”、“以儆效尤”、“惩一儆百”、“惩一儆众”...都体现了警戒、告诫的意味。

这些道理无非就是一个核心,上爻面对“不速之客三人来”应该戒备,警戒。与通俗理解的“敬之”为“尊敬谨慎”相比,言辞更加严厉和迫切,强调了警觉的紧迫性和严肃性。(2024年3月10日,河北邯郸三名初中生杀害同学一案曝光,曾为受害人占卜得此爻)。

总论

  • 蒋氏悌生曰: 需待也,以刚健之才遇险陷在前,当容忍待时。用柔而主静,若不度时势,恃刚忿躁而骤进,取败亡必矣。初九去险尚逺,以用恒免咎;九二渐近险,亦以用柔守中而终吉;九三已迫于险,象言敬慎不败;六四已伤于险,以柔而不竞能出自穴;上六险䧟之极,亦以能敬终吉。然则需待之时,能含忍守敬,皆可以免祸。需之时义大矣。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