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本义
东阳西阴,言九五居尊而时已过,不如六二之在下而始得时也。又当文王与纣之事故,其象占如此。彖辞“初吉终乱”亦此意也。
程传
五中实孚也,二虚中诚也,故皆取祭祀为义。东邻阳也,谓五;西邻阴也,谓二。杀牛盛祭也,禴薄祭也。盛不如薄者,时不同也。二五皆有孚诚中正之德,二在济下尚有进也,故受福;五处济极无所进矣,以至诚中正守之,苟未至于反耳,理无极而终不反者也。已至于极,虽善处无如之何矣。故爻象惟言其时也。
集说
- 杨氏简曰: 既济盛极则衰至,君子当思患豫防,持盈以虚,保益以损。六四已有终日之戒矣,而况于五乎?西邻之时,守以损约,故终受福。
- 潘氏士藻曰: 五以阳刚中正,当物大丰盛之时,故借东邻祭礼以示警惧。夫祭时为大,苟得矣,则明德馨而黍稷可荐,明信昭而沼毛可羞。是以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在于合时,不在物丰也。东西者,彼此之词,不以五与二对言。
- 姚氏舜牧曰: 人君当既济时,享治平之盛,骄奢易萌,而诚敬必不足。故圣人借两邻以为训,若曰“东邻杀牛何其盛也,西邻禴祭何其薄也”。然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彼杀牛者,反不如禴祭者之实受其福。信乎享神者在诚,不在物;保治者以实,不以文。此盖教之以祈天保命之道。
案(站长备注在下)
潘氏、姚氏之说皆是。当受报收功极炽而丰之时,而能行恭敬撙节、退让明礼之事,此其所以受福也。与泰三“于食有福”同,皆就本爻设戒尔。若以西邻为六二,则受福为六二受福,易无此例。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程传
五之才德非不善,不如二之时也。二在下,有进之时,故中正而孚,则其吉大来,所谓受福也。吉大来者,在既济之时为大来也。亨小初吉是也。
集说
- 朱氏震曰:盛不如薄者,时也。五既济无所进,盈则当虚,故曰不如西邻之禴祭。理无极而不反者,既济极矣。五以中正守之,能未至于反而已。
- 王氏申子曰:言人君处既济如未济,而后有受福之实。不然,虽极其丰盛而济道衰矣。
- 张氏淸子曰:既济之后,唯恐过盛。以祭言之,于斯时也,丰不如约。故东邻不如西邻,牛不如禴。盖祭而得其时,虽禴之薄,实足以受其福,而吉之大来可知矣。
站长备注
为什么《案》和《本义》相互矛盾?
《周易折中》里的《案》和《本义》皆为李光地所述,《本义》里大多数是简明扼要的说明本来意义,述而不作;《案》通常为李光地总结和评价《集说》;本篇《案》的意思是,易里面爻辞通常是对本爻而言,而非对其它爻而言,也就是说,这里的叙述很明显不是对二爻而言,而是对五爻本身而言,「受福」和「吉大来」如果都是说二爻,那为何不直接在二爻上注明呢?这么一来五爻的爻辞变得没有意义。
卦辞「初吉终乱」从何而来?
卦辞之所以说「初吉终乱」无外乎先离后坎,离新坎旧。《离》为文明、为奢华、为新。《坎》为破败老旧,为俭朴。这也是为什么四爻「繻有衣袽,终日戒」是因为四爻本体《离》,进一步入《坎》。借用高岛吞象的话:繻有文明之象,盖取诸《离》;袽为败衣,《坎》为破,盖取诸《坎》。所以说从大象来去看「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就是戒言由离入坎,预防由奢华走向破败,是下卦为「奢华」上卦为「破败/俭朴」。
站长对取爻的质疑
诸位易学家都是从卦辞「初吉终乱」为切入点,认为二爻为「初吉」,五爻为「终乱」。再结合象曰里的「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就得出二爻为『东邻/禴祭/薄祭/俭朴』,而五爻为『西邻/杀牛/奢华』。这样虽然紧扣了「初吉终乱」,但是站长认为其他易学家将“初吉终乱”的卦辞概念直接用于爻辞的解释,很容易忽视了爻辞自身的情境和特点。爻辞和卦整体有联系,但是各抒己见,单爻应该独论。按照取象来说:
离:为牛、为东邻;
坎:为禴祭(薄祭,简约的祭祀)、为实(离虚坎实)、为西邻;
卦象从离入坎,所以卦辞强调「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而从爻来看,谁处奢华自当戒之,谁简约自处自当受福;是戒东邻奢华,不如西邻简约而受福,离“奢”不如坎“俭”。所以卦和爻两者定然是相反的,卦辞「初吉终乱」不能作为解读爻辞里事物的取爻的依据。大意九五俭朴自处且有中正之德,戒言奢而慢,不如俭而敬。
禴祭的阴阳也可以佐证
"禴祭"(yuè jì),禴古同“礿”,中国夏商两代在春天举行,周代在夏天举行。
《礼记 · 祭统》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
从《礼记 · 祭统》可以看出,禴祭(礿祭)是取自阳义,本身指的是六五这个阳爻,而并非六二阴爻。此证可否定程传「东邻阳也,谓五;西邻阴也,谓二」之说。
关于禴祭属于薄祭
南北朝时期沈约的《梁三朝雅乐歌》
雅有洄酌风采苹。(意思:风雅的举止如同回旋的水流轻轻拂过苹草。)
蕴藻之菜非八珍。(意思:内含文采的素菜不是世间的八种珍贵食物。)
涧溪沼沚贵先民。(意思:山涧、溪流、沼地和浅滩,这些都是古代先民所珍视的。)
明信之德感人神。(意思:光明而真诚的德行能够感动人与神。)
譬诸礿祭在西邻。(意思:就像西邻的礿祭,简单而真诚。)
从沈约的这个诗歌比喻,可以看出禴祭是一种薄祭,是一种简约的祭祀。更多礿祭为薄祭之说,可以参见《礼记》《周礼》等古籍,可窥见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