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文言传 * 坤文言》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本义

刚方释牝马之贞也,方谓生物有常。

集说

  • 朱子语类云: 坤至柔而动也刚,坤只是承天,如一气之施,坤则尽能发生承载,非刚安能如此。
  • 问程传云: 坤道至柔而动则刚,坤体至静而德则方,柔与刚相反,静与方疑相似。曰静无形,方无体。静言其体,则不可得见;方言其德,则是其著也。
  • 吴氏澄曰: 坤体中含乾阳,如人肺藏之藏气,故曰至柔。然其气机一动而辟之时,乾阳之气直上而出,莫能御之,故曰刚。刚即六二爻辞所谓直也。干运转不已,而坤体然不动,故曰至静。然其生物之德普遍四周,无处欠缺,故曰方。方即六二爻辞所谓方也。
  • 何氏楷曰: 乾刚坤柔,定体也。坤固至柔矣,然干之施一至坤,即能翕受而发生之气机一动不可止遏屈挠,此又柔中之刚矣。干动坤静,定体也。坤固至静矣,及其承乾之施陶冶万类,各有定形不可移易,此又静中之方矣。柔静者,体也;刚方者,用也。

后得主而有常

本义

程传曰:主下当有利字。

集说

  • 赵氏汝梅曰: 坤无干以为始,孰开其端?先迷也。天先施而地后生,后得主也。先阳后阴,乃天地生生之常理。
  • 余氏芑舒曰: 程子以主利为一句,朱子因之,故以文言后得主为关文。然传后顺得常与后得主而有常,意正一律,似非阙文也。
  • 俞氏琰曰: 坤道之常,盖当处后,不可搀先也。搀先则失坤道之常矣。唯处干之后,顺干而行,则得其所主而不失坤道之常也。

含万物而化光

本义

复明亨义。

集说

  • 王氏宗传曰: 惟其动刚,故能德应乎干而成万物化育之功。惟其德方,故能不拂乎正而顺万物性命之理。此坤之德所以能配天也。后得主而有常,则申后顺得常之义;含万物而化光,则申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之义。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本义

复明顺承天之意。此以上申传之意。

程传

坤道至柔而其动则刚,坤体至静而其德则方。动刚故应干不违,德方故生物有常。阴之道不唱而和,故居后为得而主利。成万物,坤之常也;含容万类,其功化光大也。主字下脱利字,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承天之施行不违时,赞坤道之顺也。

集说

  • 俞氏琰曰: 至柔而动也刚,申德合无疆之义;至静而德方,释贞义。后得主而有常,后顺得常之谓;含万物而化光,即含光大品物咸亨之谓。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即乃顺承天之谓。

动刚释元亨也,气之发动而物生也;德方释利贞也,形之完就而物成也。柔静者,坤之本体;其刚其方,乃是干为之主而坤顺之以行止者,故继之曰后得主而有常,释先迷后得主也。含物化光,谓亨利之闲致养万物,其功盛大。释西南得朋也,承天时行,谓顺承于元至贞不息,阴道终始于阳。释东北丧朋也,盖孔子既以坤之元亨利贞配干为四德,则所谓西南东北者即四时也。故用传所谓含弘光大者以切西南,又用所谓乃顺承天行地无疆者以切东北,欲人知四方四德初非两义。此意传未及,故于文言发之。 又案:干爻惟九五刚健中正,得乾道之纯,故传言乘龙御天,首出庶物,即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义也。坤爻惟六二柔顺中正,得坤道之纯,故文言言动刚德方含物承天,即六二直方大之义也。象传于干五曰位乎天德,于坤二曰地道光也,明乎乾坤之主在此二爻矣。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本义

古字顺慎通用,案此当作慎言当辨之于微也。

程传

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积而成,家之所积者善,则福庆及于子孙;所积不善,则灾殃流于后世。其大至于弑逆之祸,皆因积累而至,非朝夕所能成也。明者则知渐不可长,小积成大,辨之于早,不使顺长,故天下之恶无由而成。乃知霜冰之戒也,霜而至于冰,小恶而至于大,皆事势之顺长也。

集说

  • 吕氏祖谦曰: 盖言顺也,此一句尤可警。非心邪念不可顺养,将去若顺,将去何所不至?惩治遏绝,正要人着力。
  • 张氏振渊曰: 天道有阳必有阴,原相为用。然阴之为道,利于从阳而不利于抗阳。坤道可谓至顺矣,而顺之变反为逆。故圣人深著其顺之利,明臣子之大分,究极其逆之祸,立君父之大防也。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徳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本义

此以学言之也。正谓本体,义谓裁制。敬则本体之守也,直内;方外,程传备矣。不孤言大也,疑故习而后利,不疑则何假于习。

程传

直言其正也,方言其义也。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敬立而内直,义形而外方。义形于外,非在外也。敬义既立,其徳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徳不孤也。无所用而不周,无所施而不利,孰为疑乎?

集说

  • 孔氏颖达曰: 君子用敬以直内,内谓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内心,义以方外者,用此义事以方正外物。言君子法地正直而生,万物皆得所宜。
  • 程子曰: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合内外之道也。释氏内外之道不备者也。敬义夹持,直上达天徳自此。
    • 问:必有事焉,当用敬否?曰:敬只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须当集义。
    • 问:义莫是中理否?曰:中理在事,义在心。
    • 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冇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
    • 又问:义只在事上如何?曰:内外一理,岂特事上求合义也。
  • 谢氏良佐曰: 释氏所以不如吾儒,无义以方外一节。义以方外,便是穷理。释氏却以理为障碍。然不可谓释氏无见处,但见了不肯就理。
  • 朱子语类云: 敬以直内是持守功夫,义以方外是讲学功夫。直是直上直下,胸中无纎毫委曲;方是割截方正之意,是处此事皆合宜,截然不可得而移易之意。
    • 又云:敬义夹持,直上达天徳自此。最是下得夹持两字好。敬主乎中,义防于外,二者相夹持,要放下霎时也不得,只得直上去,故便达天徳自此。表里夹持,更无东西走作去处,上面只更有个天徳。
    • 问:义形而外方。曰:义是心头断事底,心断于内而外便方正,万物各得其宜。
    • 又云:文言将敬字解直字,义字解方字。敬义立而徳不孤,即解大字。敬而无义,则作事岀来必错了;只义而无敬,则无本,何以为义?皆是孤也。须是敬义立方不孤。施之事君则忠于君,事亲则悦于亲,交朋友则信于朋友,皆不待习而无一之不利也。
  • 黄氏干曰: 干言徳业,坤言敬义,虽若不同,而实相为经纬也。欲进干之徳,必本之以坤之敬;欲修干之业,必制之以坤之义。非敬,则内不直,徳何由而进?非义,则外不方,业何由而修?终日乾乾,虽进修夫徳业,而所以进修者,乃用力于敬义之间。用力于敬义,固可以至于大,而所谓大者,乃徳之日新而业之富有也。
  • 王氏应麟曰: 丹书敬义之训,夫子于坤六二文言发之。孟子以集义为本,程子以居敬为先。张宣公谓功夫并进,相须而相成也。
  • 胡氏炳文曰: 乾九三明诚并进也,坤六二敬义偕立也。主敬是为学之要,集义乃讲学之功。
  • 薛氏瑄曰: 敬以直内,涵养未发之中;义以方外,省察中莭之和。
    • 又曰:敬以直内,戒慎恐惧之事;义以方外,知言集义之事。内外夹持,用力之要莫切于此。
  • 蔡氏清曰 正是无少邪曲,义是无少差谬。
    • 又曰:此“正”、“义”二字,皆以见成之徳言。然直不自直,必由于敬;方不自方,必由于义。直即主忠信,方即徙义。直即心无私,方即事当理。故直内以动者言,为当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程传

为下之道,不居其功,含晦其章美以从王事,代上以终其事而不敢有其成功也。犹地道代天终物而成功,则主于天也。妻道亦然。

集说

  • 宋氏衷曰: 臣子虽有才美,含藏以从其上,不敢有所成名也。地终天功,臣终君事,妇终夫业,故曰而代有终也。
  • 程子曰: 天地日月一般,月之光乃日之光也。地中生物者皆天气也,惟无成而代有终者,地之道也。
  • 王氏申子曰: 三非无美而不发,特不敢暴其美,惟知代上以终其事而不居其成功,犹地代天生物而功则主于天也。
  • 俞氏琰曰: 既曰地道无成,而又曰代有终何也?干能始物不能终物,坤继其终而终之,则坤之所以为有终者,终干之所未终也。
  • 蔡氏清曰: 以从王事,以含章之道而从王事,弗敢成也,即是含章之道用于从王事者也。
  • 谷氏家杰曰: 爻言有终,此言代有终,则并其终亦非坤之所敢有也。
  • 何氏楷曰: 干能始万物而已,必赖坤以作成之,故曰代有终。正对干之始而言。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程传

四居上近君而无相得之义,故为隔绝之象。天地交感则变化,万物草木蕃盛。君臣相际而道亨,天地闭隔则万物不遂,君臣道绝,贤者隐遁。四于闭隔之时,括囊晦藏,则虽无令誉可得,无咎,言当谨自守也。

集说

  • 张氏浚曰: 括囊盖内充其德,待时而有为者也。汉儒乃以括囊为讥,岂不陋哉。阳舒阴闭,故孔子发天地闭之训。夫闭于前而舒于后,生化之功自是出也。括囊之慎,庸有害乎?

君子黄中通理

本义

黄中言中德在内,释黄字之义也。

集说

  • 蔡氏清曰: 通理即是黄中处通而理也。盖黄中非通则无以应乎外,通而非理则所以应乎外者不能皆得其当。此所以言黄中而必并以通理言之,通理亦在内也。

正位居体

本义

虽在尊位而居下体,释裳字之义也。

孟子曰立天下之正位,正位即礼也。此言正位居体者,犹言以礼居身尔。礼以物躬,则自卑而尊人,故为释裳字之义。

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本义

美在其中复释黄中,畅于四支复释居体。

程传

黄中文在中也,君子文中而达于理,居正位而不失为下之体。美积于中而通畅于四体,发见于事业,德美之至盛也。

集说

  • 朱子语类云: 二在下方是就功夫上说,如不疑其所行是也。五得尊位则是就他成就处说,所以云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 蔡氏渊曰: 黄中通理释黄义,正位居体释裳义。黄中正德在内,通理文无不通。言柔顺之德蕴于内也,正位居在中之位,居体居下体而不僣,言柔顺之德形于外也。美在其中,黄中通理也;畅于四支,发于事业,正位居体也。二五皆中,二居内卦之中,其发见于外者不疑其所行而已。五外卦之中,其施于外有事业之可观,坤道之美至此极矣。
  • 蔡氏清曰: 黄裳二字分而言之,则黄为中,裳为顺。合而言之,则惟中故顺,存于中为中,形于外为顺。理一而已,天下无有形于外而不本乎中者。惟有黄中之德,故能以下体自居。
  • 林氏希元曰: 文言既分释黄裳了,又恐人认为二物,不知归重处,故发美在其中一条,见得其所谓顺乃本于中。与象传文在中也,及六二之动直以方也,意思一般。

附录

  • 胡氏炳文曰: 盖直内方外之君子,即黄中通理之君子也。敬以直内,则胸中洞然,表里如一,是即所以为黄中义。以方外,则凡事之来,义以处之,无不合理,是即所以为通理。五之黄中通理,本于直内方外,故其正位也,虽居乎五之尊而其居体也,则不失乎二之常。二之直内方外,是内外夹持两致其力;五之黄中通理,则内外通贯无所容其力矣。

干爻之言学者二于九二则曰言信行谨,闲邪存诚也;于九三则曰忠信以进德,修辞立诚以居业也。坤爻之言学者二于六二则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也;于六五则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也。分而言之,则有四;合而言之,则干二之存诚即干三之忠信,皆以心之实者言也;干二之信谨即干三之修辞立诚,皆以言行之实者言也。在二为大人,则以成德言之,由其言行以窥其心,见其纯亦不已如此也;在三为君子,则以进学言之,根于心而达于言行,见其交修不懈如此也。坤二之直内即坤五之黄中,皆以心之中直者言也;坤二之方外即坤五之正位,皆以行之方正者言也。二言直而五言中直,则未有不中者,中乃直之至也;二言方而五言正方,则未有不正者,正乃方之极也。二居下位不疑所行而已,五居尊又有发于事业之美,此则两爻所以异也。在干之两爻诚之意多,实心以体物,是干之德也;坤之两爻敬之意多,虚心以顺理,是坤之德也。而要之未有诚而不敬,未有敬而不诚者,乾坤一德也,诚敬一心也。圣人所以分言之者,盖乾阳主实,坤阴主虚,人心之德必兼体焉。非实则不能虚,天理为主,然后人欲退听也;非虚则不能实,人欲屏息,然后天理流行也。自其实者言之,则曰诚;自其虚者言之,则曰敬。是皆一心之德而非两人之事。但在圣人则纯乎诚矣,其敬也自然之敬也。其次则主敬以至于诚,故程子曰诚则无不敬,未能诚则必敬而后诚,而以乾坤分为圣贤之学者,此也。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本义

疑谓钧敌而无小大之差也。坤虽无阳,然阳未尝无也。血阴属,盖气阳而血阴也。玄黄天地之正色,言阴阳皆伤也。○此以上申象传之意。

程传

阳大阴小,阴必从阳。阴既盛极与阳偕矣,是疑于阳也。不相从则必战。卦虽纯阴,恐疑无阳,故称龙见其与阳战也。于野进不已而至于外也,盛极而进不已,则战矣。虽盛极不离阴类也,而与阳争,其伤可知,故称血。阴既盛极至与阳争,虽阳不能无伤,故其血玄黄。玄黄天地之色,谓皆伤也。

集说

  • 干氏宝曰: 阴在上,六十月之时也。卦成于乾,乾体纯刚,不堪阴盛,故曰龙战。戌亥干之都也,故称龙焉。未离阴类,故曰血。阴阳色杂,故曰玄黄。阴阳离则异气,合则同功。君臣夫妻,其义一也。
  • 蔡氏渊曰: 十月为纯坤之月,六爻皆阴。然生生之理无顷刻而息,圣人为其纯阴而或嫌于无阳也,故称龙以明之。古人谓十月为阳月者,盖出于此。
  • 俞氏琰曰: 玄者天之色,黄者地之色。血言黄则天地杂类而阴阳无别矣,故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阴阳相战,虽至于天地之杂乱,然而天地定位于上下,其大分终不可易,故其终又分而言之曰天玄而地黄。
  • 郑氏维岳曰: 谓之曰战,阴与阳交战也。交战而独曰龙战者,是时阴处其盛,嫌于无阳也,故独称龙为战。若曰阴犯顺而龙战之云耳,以讨阴之义与阳不许阴为敌也。当其杂也,玄黄似乎莫辨,而不知即杂之中,玄者是天,黄者是也。断断不可混淆,定分原自如此。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