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山谦展开↓
××
初六
六二
九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
爻辞: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注解:-
⇧ 承:-
⇩ 乘:阴乘阴
⇅ 比:-
⏎ 应:上爻与三爻有应。阴柔而滞于四爻、五爻
⊙ 位:阴居阴位(当位),上易知
展开全部↓
地山谦
䷎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本义
谦极有闻,人之所与,故可用行师。然以其质柔而无位,故可以征已之邑国而已。
程传
六以柔处柔顺之极,又处谦之极,极乎谦者也。以极谦而反居高,未得遂其谦之志,故至发于声音,又柔处谦之极,亦必见于声色,故曰“鸣谦”。虽居无位之地,非任天下之事,然人之行己必湏刚柔相济。上谦之极也,至于太甚则反为过矣,故利在以刚武自治邑国,已之私有。行师谓用刚武征,邑国谓自治其私。
集说
- 杨氏时曰:君子行有不得,则反求诸己,故曰“利用行师征邑国”也。邑国私于己者也,征邑国自治也,不用刚克而能胜己之私者,未之有也。
- 朱氏震曰:征邑国者,非侵伐也,克己之谓也。君子自克则诚,诚则物无不应,有不应焉,诚未至也。
- 朱子语类:问谦是不与人争,如何五、上二爻皆言“利用侵伐”,“利用行师”?曰:老子言“大国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下大国则取大国”,又言“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大抵谦自是用兵之道,只退处一步耳。如必也临事而惧,皆是此意。
- 何氏楷曰:所征止于邑国,毋敢侵伐,亦谦之象。
象曰:鸣谦志未得也,可用行师征邑国也
本义
阴柔无位,才力不足,故其志未得而至于行师,然亦适足以治其私邑而已。
程传
谦极而居上,欲谦之志未得,故不胜其切至于鸣也。虽不当位,谦既过极,宜以刚武自治其私,故云利用行师征邑国也。
集说
- 项氏安世曰:六二鸣谦象以中心解之,上六鸣谦象以志解之,豫之初六鸣豫象又以志解之。然则凡言鸣者,皆志也。志有忧有乐,皆寓于鸣。当豫之时,人志以从上为乐;当谦之时,人志在下,不以上为乐也。
- 谷氏家杰曰:上之鸣谦,外虽有声誉,而其心则欿然不自满足,志犹未得也。志未得,正是谦处。
- 何氏楷曰:志未得者,上居谦之极,方自视歉然而犹以其谦为未足,如益赞于禹,满损谦益之意。
案
象传意言上六之鸣谦,由其中心之志欿然不自满足,故是。以是虽可用行师,而但征其邑国,盖始终自治之意。亦犹同人之上,其志未得者,乃未能遂其大同之心,故亦欿然而未足也。无同人之上之心,则未极乎大同之量矣;无谦之上之心,则未极乎谦德之虚矣。谷氏、何氏之说,独见大意。
总论
王氏弼曰: 夫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动之所起兴于利者也。故饮食必有讼,讼必有众起。未有居众人之所恶而为动者所害,处不竞之地而为争者所夺。是以六爻虽有失位无应、乘刚而皆无凶咎悔吝者,以谦为主也。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信矣哉!
胡氏一桂曰: 谦一卦下三爻皆吉而无凶,上三爻皆利而无害。易中吉利罕有若是纯全者,谦之效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