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乾为天展开↓
初九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九
爻辞: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注解:-
⇧ 承:阳承阳
⇩ 乘:-
⇅ 比:-
⏎ 应:-
⊙ 位:阳居阳位(当位),初难知
展开全部↓
乾为天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本义

用九,言凡筮得阳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盖诸卦百九十二阳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纯阳而居首,故于此发之。而圣人因系之辞,使遇此卦而六爻皆变者,即此占之。盖六阳皆变,刚而能柔,吉之道也。故为群龙无首之象,而其占为如是则吉也。春秋传曰:“乾之坤曰见群龙无首吉。”盖即纯坤卦辞“牝马之贞,先迷后得,东北䘮朋”之意。

程传

用九者,处乾刚之道,以阳居乾体,纯乎刚者也。刚柔相济为中,而乃以纯刚,是过乎刚也。见群龙,谓观诸阳之义。无为首,则吉也。以刚为天下先,凶之道也。

集说

  • 朱子答虞士朋曰: 用九用六,当从欧公说,为揲蓍变卦之凡例。盖阳爻百九十二,皆用九而不用七;阴爻百九十二,皆用六而不用八也。特以乾坤二卦纯阳纯阴而居篇首,故就此发之。此欧阳公旧说也。而愚又尝因其说而推之,窃以为凡得乾而六爻纯九,得坤而六爻纯六者,皆当直就此例占其所系之辞,不必更看所变之卦。左传蔡墨所谓“乾之坤曰见群龙无首”者,可以见其一隅也。
  • 又《朱子语类》云: 荆公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非也。六爻皆用九,故曰见群龙无首吉。用九便是行健处。
  • 林氏希元曰:用九本是阳爻之通例,然于乾卦六爻之后发之,便是指乾卦六爻用九。又曰:或疑无首之吉,刚而能柔则吉也。牝马之利,顺而能健则利也。刚而能柔与顺而健者,性体自是不同。而春秋传曰:“乾之坤曰见群龙无首吉。”何也?曰:乾变之坤,虽为坤之所为,然本自刚来,与本是坤者不同;坤变之乾,虽为乾之所为,然本自柔来,与本是乾者不同。故乾无首之吉,终不可同于坤牝马之贞;坤永贞之利,终不可同于乾之元亨。圣人不教人即所变之卦以考其占,而别著自此至彼之象占,者正以其有不可同耳。

爻辞虽所以发眀乎卦之理,而实以为占筮之用。故以九六名爻者,取用也。爻辞动则用,不动则不用;卦辞则不论动不动,而皆用也。但不动者以本卦之彖辞占,其动者则合本卦变卦之彖辞占。如乾之六爻全变,则坤;坤之六爻全变,则乾也。先儒之说以为全变则弃本卦而观变卦,而乾坤者,天地之大义,乾虽变坤,未可纯用坤辞也;坤虽变乾,未可纯用乾辞也。故别立用九用六,以为皆变之占辞。此其说亦善矣。

以理揆之,则凡卦虽全变,亦无尽弃本卦而不观之理,不独乾坤也。故湏合本卦变卦而占之者近是。如此,则乾变坤者,合观乾辞与坤辞而已;坤变乾者,合观坤辞与乾辞而已。但自乾而坤,则阳而根阴之义也;自坤而乾,则顺而体健之义也。合观卦辞者,宜知此意。故立用九用六之辞以发之,盖群龙虽现而不现其首,阳而根阴故也;永守其贞而以大终,顺而体健故也。此亦因乾坤以为六十四卦之通例。

如自复而姤,则长而防其消可也;自姤而复,则乱而图其治可也。固非乾坤独有此义,而诸卦无之也。圣人于乾坤发之以示例尔。然乾虽不变,而用九之理自在,故乾元无端,即无首之妙也;坤虽不变,而用六之理自在,故坤贞能安,即永贞之道也。阴阳本自合徳者,交易之机;其因动而益显者,则变易之用。学易者尤不可以不知。

象曰:用九天徳不可为首也

本义

言阳刚不可为物先,故六阳皆变而吉。

程传

用九天徳也。天徳阳刚,复用刚而好先,则过矣。

集说

  • 谷氏家杰曰:一岁首春,一月首朔,似有首矣。然春即腊之底,朔即晦之极,浑浑全全,要之莫知所终,引之乌有其始,更无可为首也。用九者,全体天徳,循环不已。圣人之御天者,此也。

此“不可为首”与“不可为典要”语势相似,非戒辞也。若言恐用刚之太过,不可为先,则“天徳”两字是至纯至粹,无以复加之穪。非若刚柔仁义倚于一偏者之谓,尚恐其用之太过而不可为先,则非所以为天徳矣。程子尝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盖即“不可为首”之义。如所谓“不可端倪”,“不可方物”,亦此意也。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