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火泽睽展开↓
初九
九二
六三
九四
六五
上九
爻辞: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注解:-
⇧ 承:阳承阳
⇩ 乘:-
⇅ 比:-
⏎ 应:-
⊙ 位:阳居阳位(当位),初难知
展开全部↓
火泽睽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本义

上无正应,有悔也。而居睽之时,同德相应,其悔亡矣。故有丧马勿逐而自复之象,然亦必见恶人,然后可以辟咎,如孔子之于阳货也。

程传

九居卦初,睽之始也。在睽乖之时,以刚动于下,有悔可知。所以得亡者,九四在上亦以刚阳睽离,无与自然同类相应,同是阳爻同居下,又当相应之位。二阳本非相应者,以在睽故合也。上下相与,故能亡其悔也。在睽诸爻皆有应,夫合则有睽,本异则何睽?惟初与四虽非应而同德相与,故相遇。马者所以行也,阳上行者也。睽独无与,则不能行,是丧其马也。四既与之合,则能行矣,是勿逐而马复得也。恶人与巳乖异者也,见者与相通也。当睽之时,虽同德者相与,然小人乖异者至众,若弃绝之,不几尽天下以仇君子乎?如此则失含弘之义,致凶咎之道也。又安能化不善而使之合乎?故必见恶人,则无咎也。古之圣王,所以能化奸凶为善良,革仇敌为臣民者,由弗绝也。

集说

  • 郑氏汝谐曰:居睽之初,在卦之下,必安静以俟之,寛裕以容之,睽斯合矣。丧马勿逐,乆则自复,安静以俟之也。睽而无应,无非戻于巳者,拒绝之则愈戻,故寛裕以容之也。合睽之道,莫善于斯。

  • 项氏安世曰:丧马勿逐,自复,往者不追也;见恶人无咎,来者不拒也。此君子在下无应之时,处睽之道也。见与迫斯可见之见,同非往见之也。若往见,则违“勿逐”之戒矣。

  • 王氏申子曰:方睽之时,其睽未深,马之失也未远,恶人睽闲之情未甚也。失马逐之,则愈逐愈远;恶人激之,则愈激愈睽。故勿逐而聴其自复,见之而可以免咎也。处睽之初,其道当如此,不然睽终于睽矣。

  • 何氏楷曰:静以俟之,逊以接之,泊然若不见其睽者。夫惟不见其睽,而后睽可合。

此爻所谓“不立同异”者也。不求同,故“丧马勿逐”;不立异,故“见恶人”。然惟居初处下,其睽未甚者,用此道为宜耳。立此心以为之本,然后随所处而变通也。此爻“悔亡”,乃因无应,程子所谓“合则有睽,本异则何睽”者是也。与六五“悔亡”词同而义异。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程传

睽离之时,人情乖违,求和合之且病其不能得也。若以恶人而拒绝之,则将众仇于君子而祸咎至矣。故必见之以免避怨咎也。无怨咎,则有可合之道。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