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本义
一阳居尊,刚健中正,卦之群阴皆来比已,显其比而无私,如天子不合围,开一面之网,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故为用三驱失前禽而邑人不诫之象。盖虽私属亦喻上意,不相警备以求必得也。凡此皆吉之道,占者如是则吉也。
程传
五居君位,处中得正,尽比道之善者也。人君比天下之道,当显明其比道而已。如诚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发政施仁,使天下蒙其惠泽,是人君亲比天下之道也。如是,天下孰不亲比于上?若乃暴其小仁,违道干誉,欲以求下之比,其道亦狭矣,其能得天下之比乎?故圣人以九五尽比道之正,取三驱为喻曰: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先王以四时之畋不可废也,故推其仁心为三驱之礼,乃礼所谓天子不合围也。成汤祝网是其义也。天子之畋,围合其三面,前开一路,使之可去,不忍尽物,好生之仁也。只取其不用命者,不出而反入者也。禽兽前去者皆免矣,故曰失前禽也。王者显明其比道,天下自然来比,来者抚之,固不煦煦然求比于物,若田之三驱,禽之去者从而不追,来者则取之也。此王道之大,所以其民皡皡而莫知为之者也。邑人不诫,吉言其至公不私,无远迩亲踈之别也。邑者,居邑,易中所言邑皆同。王者所都,诸侯国中也。诫,期约也。待物之一,不期诫于居邑,如是则吉也。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于显比见之矣。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以臣于君言之,竭其忠诚,致其才力,乃显其比君之道也。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逢迎求其比已也。在朋友亦然,修身诚意以待之,亲已与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比己也。于乡党亲戚于众人莫不皆然,三驱失前禽之义也。
集说
- 朱子语类
- 问: 伊川解“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所谓“来者抚之,去者不追”与“失前禽而杀不去者”所譬颇不相类,如何?
曰: 田猎之礼,置旃以为门,刈草以为长围。田猎者自门驱而入,禽兽向我而出者皆免,惟被驱而入者皆获。故以前禽比去者不追,获者比来则取之。大意如此,无缘得一一相似。伊川解此句不须疑,但“邑人不诫吉”一句似可疑,恐易之文义不如此耳。 - 又云: 邑人不诫,如有闻无声,言其自不消相告诫。又如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相似。
- 问: 伊川解“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所谓“来者抚之,去者不追”与“失前禽而杀不去者”所譬颇不相类,如何?
- 胡氏炳文曰:诸阴爻皆言比,阴比阳也。五言显比,阳为阴所比也。师比之五皆取田象,师之田有禽,害物之禽也;比之失前禽,背已之禽也。在师则执之,王者之义也;在比能失之,王者之仁也。
- 梁氏寅曰:九五阳刚中正,为比之主。阳刚则明而不暗,中正则公而不私,此其所以为显比也。以象言之,如田狩而用三驱,失前禽,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此上之比下也,固显比也;比下既得其道,则虽私属亦喻上意而不待告诫,此下之比上也,亦显比也。上下之相比,同一显明之道,又安有不吉乎?
- 林氏希元曰:显与隐对,光明正大而无隐伏回曲暗昧褊窄者显也,隐伏回曲暗昧褊窄而不光明正大者隐也。王者以父母天下为职,生养教诲,但知吾分所当为,尽其道而为之,至于民之感恩与否则听其在彼,初不屑屑焉。暴其私恩小惠,违道干誉,以求百姓之我亲,此其施为举措何等光明正大,而岂有隐伏回曲暗昧褊窄之病?故谓之显比。譬如王者解一面之网,用三驱之田,禽兽向我而入者取之,背我而前去者则失之,初不求于必得。至于私属亦喻上意,不相警备以求必得焉。夫王用三驱,失前禽者,王道之得;邑人不诫者,王化之行。凡此皆吉之道也。王者能如九五之显比,则亦王道得而王化行矣。
- 陆氏振奇曰:三驱失禽,置失得于勿恤者,状荡平之王心;邑人不诫,泯知识于大顺者,状熙皥之王化。
案:
本义解“邑人不诫”谓不相警备以求必得,似以为求所失之前禽也。然语类只作“冇闻无声”之意,尤为精切。盖言王者田猎而近郊之处略不惊扰耳。本义系朱子未脩改之书,故其后来讲论每有不同者皆此类也。大抵爻意是以田猎喻王者皥皥之气象,前禽失而不追,邑人居而不诫。远去者若不知有王者之亲,乃所以为亲之至也;近附者若不知有王者之尊,乃所以为尊之至也。显比之世,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而所谓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者又如此。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本义
由上之德使不偏也。
程传
显比所以吉者,以其所居之位得正中也。处正中之地,乃由正中之道。比以不偏为善,故云正中。凡言正中者,其处正得中也。比与随是也。言中正者,得中与正也,讼与需是也。礼取不用命者,乃是舍顺取逆也。顺命而去者皆免矣。比以向背而言,谓去者为逆,来者为顺也。故所失者前去之禽也。言来者抚之,去者不追也。不期诫于亲近,上之使下中平不偏,远近如一也。
集说
- 丘氏富国曰: 舍逆谓舍上一阴,阴以乘阳为逆也;取顺谓取下四阴,阴以承阳为顺也。失上一阴,故曰失前禽。
- 胡氏炳文曰: 师之使不当,谁使之?五也。比之使中,谁使之?亦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