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火明夷展开↓
××
初九
六二
九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爻辞: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注解:-
⇧ 承:-
⇩ 乘:阴乘阴
⇅ 比:-
⏎ 应:上爻与三爻有应。阴柔而滞于四爻、五爻
⊙ 位:阴居阴位(当位),上易知
展开全部↓
地火明夷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本义

以阴居坤之极,不明其德,以至于晦。始则处高位以伤人之明,终必至于自伤而坠厥命。故其象如此,而占亦在其中矣。

程传

上居卦之终,为夷明之主,又为明夷之极。上至髙之地,明在至髙,本当远照,明既夷伤,故不明而反昏晦也。本居于高明,当及远,初登于天也,乃夷伤其明而昏暗,后入于地也。上明夷之终,又坤阴之终,明伤之极者也。

集说

  • 苏氏轼曰:六爻皆晦也,而所以晦者不同。自五以下,明而晦者也;若上六,不明而晦者也。故曰“不明晦”。

  • 胡氏炳文曰:下三爻以“明夷”为句首,四、五“明夷”之辞在句中,上六不曰“明夷”而曰“不明晦”,盖惟上六不明而晦,所以五爻之明皆为其所夷也。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本义

照四国以位言

程传

初登于天,居高而明,则当照及四方也。乃被伤而昏暗,是后入于地,失明之道也。失则,失其道也。

集说

胡氏炳文曰:则者,不可逾之理。失则,所以为纣;顺则,所以为文王。

总论

苏氏轼曰:力能救则救之,六二之用拯是也;力能正则正之,九三之南狩是也。既不能救,又不能正,君子不敢辞其辱以私便其身,六五之箕子是也。君子居明夷之世,有责必有以塞之,无责必有以全其身而不失其正。初九、六四无责于斯世,故近者则入腹获心于出门庭,而远者则行不及食也。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