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杂卦传》

集说

  • 孔氏颖逹曰:序卦依文王上下而次序之,此杂卦孔子更以意错杂而对辨其次第,不与序卦同。
  • 朱子语类云:卦有反有对,乾坤坎离是反,艮兑震巽是对。乾坤坎离倒转,也只是四卦。艮兑震巽倒转则为中孚颐小过大过,其馀皆是对卦。
    • 又云:八卦便只是六卦,乾坤坎离是四正卦,兑便是翻转底巽,震便是翻转的艮。六十四卦只八卦是正卦,馀便只二十四卦翻转为五十六卦。中孚是个双夹底离,小过是个双夹的坎,大过是个厚画底坎,颐是个厚画底离。
    • 又云:三画之卦只是六卦,即六画之卦以正卦八加反卦二十有八为三十有六,六六三十六也。邵子谓之暗卦,小成之卦八即大成之卦六十四,八八六十四也。三十六与六十四同。
  • 龙氏仁夫曰:桉春秋传释系辞所谓屯固比入坤安震杀之属以一字断卦义,往往古筮书多有之,杂卦此类是也。夫子存之为经,羽翼非创作也。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

集说

  • 苏氏轼曰:有亲则乐,动众则忧。
  • 朱氏震曰:比得位而众比之,故乐;师犯难而众从之,故忧。忧乐以天下也。

《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本义

以我临物曰与,物来观我曰求。或曰二卦互有与求之义。

集说

  • 郭氏雍曰:临与所临,观与所观,二卦皆有与求之义。或有与无求,或有求无与,皆非临观之道。

《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

本义

屯震遇坎震动,故见;坎险不行,也蒙坎遇艮坎幽昧,艮光明也。或曰屯以初言,蒙以二言。

集说

  • 苏氏轼曰:君子以经纶,故曰见;盘桓利居贞,故曰不失其居;蒙以养正,蒙正未分,故曰杂;童明,故曰著。
  • 龚氏原曰:不见则不足以济众,不居则不足以为主。
  • 柴氏中行曰:在蒙昧之中,虽未有识别,而善理昭著。

《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

集说

  • 虞氏翻曰:震阳动行,故起;艮阳终止,故止。
  • 朱氏震曰:阳起于坤而出震,则静者动;阳止于艮而入坤,则动者静。
  • 郭氏雍曰:损己必盛,故为盛之始;益己必衰,故为衰之始。消长相循,在道常如是也。
  • 俞氏琰曰:损益盖未至于盛衰,而盛衰自此始也。
  • 钱氏志立曰:损益否泰,为盛衰反复之介。易所最重者也。杂卦于他卦分举,而损益否泰则合举之,以明盛衰之无常,反复之甚速也。周易自乾坤至否泰十二卦,自咸恒至损益十二卦,此除乾坤外,自比师至损益十卦,自咸恒至泰否十卦。

《大畜》,时也。《无妄》,灾也。

本义

止健者时,有适然无妄,而灾自外至。

集说

  • 郭氏雍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然则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亦以待时也。无妄之谓灾,其馀自作孽而已,故无妄匪正,有眚。
  • 何氏楷曰:大畜若上九天衢之亨,可谓得时矣。然无畜而时不谓时也,大畜故谓之时耳。无妄若六三或系之牛,可谓逢灾矣。然有妄而灾不谓灾也,无妄故谓之灾耳。

《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

集说

  • 郭氏雍曰:谦轻已豫,怠已也。以乐豫故心怠,是以君子贵知止。
  • 朱子语类云:轻是不自尊重卑小之义,豫是悦之极便放倒了,如上六冥豫是也。
  • 项氏安世曰:自以为少故谦,自以为多故豫。少故轻,多故怠。
  • 柴氏中行曰:谦者视己若甚轻,豫则有满盈之志而怠矣。
  • 张氏振渊曰:萃有聚而尚往之义,升有往而不反之义。

《噬嗑》,食也。《贲》,无色也。

本义

白受采。

集说

  • 郭氏雍曰:贲以白贲无咎,故无色则质全,有天下之至贲存焉。
  • 项氏安世曰:物消曰食,噬者合则强,物消矣。

此二语之义即所谓食取其充腹,衣取其蔽体者也。若饫于膏梁,则噬之不能合而失饮食之正;若竞于华美,则目迷五色而非自然之文。

《兑》见而《巽》伏也。

本义

兑阴外见,巽阴内伏。

集说

  • 何氏楷曰:巽本以阴在下为能巽也,彖传乃为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兑本以阴在上为能说也,彖传乃谓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盖终主阳也云尔。

《随》无故也。《蛊》则饬也。

本义

随前无故,蛊后当饬。

集说

  • 俞氏琰曰:故谓故旧,与革去故之故同,随人则忘旧,蛊则饬而新也。

无故犹荘子言去故,人心有旧见,则不能随人,故尧舜舎己从人者无故也。

《剥》,烂也。《复》,反也。

集说

  • 项氏安世曰:剥烂尽复反生也,凡果烂而仁生,物烂而蛊生,木叶烂而根生,粪壤烂而苗生,皆剥复之理也。
  • 徐氏㡬曰:剥烂则阳穷于上,复反则阳生于下,犹果之烂坠于下,则可种而生矣。

《晋》,昼也。《明夷》,诛也。

本义

诛伤也。

集说

  • 虞氏翻曰:离日在上故昼也,明入地中故诛也。
  • 郭氏雍曰:晋与明夷朝暮之象也,故言明出地上,明入地中诛亦伤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

本义

刚柔相遇而刚见揜也。

集说

  • 张子曰:泽无水理势适然,故曰相遇。
  • 朱氏震曰:往来不穷故曰井通,遇阴则见揜而困,惟其时也。
  • 郭氏雍曰:往来井井,则其道通;困遇刚揜,所以为困。
  • 项氏安世曰:自乾坤至此三十卦,正与上经之数相当,而下经亦以咸恒为始,以见卦虽以杂名,而乾坤咸恒上下经之首,则未尝杂也。

《咸》速也。《恒》,久也。

本义

咸速恒久。

集说

  • 蔡氏渊曰:有感则应,故速;常故能久。
  • 蔡氏清曰:咸非训速也,天下之事无速于感通者;坎曰咸速。

《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

集说

  • 虞氏翻曰:涣散故离,节制度数故止。
  • 张子曰:天下之难既解,故安于佚乐,毎失于缓;蹇者见险而止,故为难。
  • 项氏安世曰:涣节正与井困相反;井以木出水居,塞而能通;涣则以水浮木,故通之极而至于散也;节以泽上之水居,通而能塞;困为泽下之水,故塞之极而至于困也。
  • 徐氏㡬曰:睽者疏而外也,家人者亲而内也。
  • 俞氏琰曰:涣节皆有坎水,风以散之则离,泽以潴之则止。

《大壮》则止,《遯》则退也。

本义

止谓不进。

集说

  • 郭氏雍曰:壮不知止,小人之壮也;君子之壮,则有止;遁之退,大壮之止,则克己之道。
  • 赵氏玉泉曰:大壮以壮趾为凶,用壮为厉,欲阳之知所止也;遁以嘉遁为吉,肥遁为利,欲阳之知所处也。
  • 何氏楷曰:壮不可用,宜止不宜躁;遁与时行,应退不应进;止者难进,退者易;退也。

《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

本义

既明且动,其故多矣。

集说

  • 朱氏震曰:大有六五柔得尊位,而有其众;有其众,则众亦归之,故曰大有众也。同人六二得中得位,而同乎人;同乎人,则人亦亲之,故曰同人亲也。

《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

本义

不处行进之义。

寡者一阴虽得位,而畜众阳,其力寡也;不处者一阴不得位,而行乎众阳之中,不敢宁处也。

《需》,不进也。《讼》,不亲也。

集说

  • 李氏舜臣曰:干上离下为同人,火性炎上而趋干,故曰同人亲也;干上坎下为讼,水性就下与干违行,故不亲也。

《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本义

自大过以下卦,不反对或疑其错简。今以韵协之,又似非误,未详何义。

集说

  • 韩氏伯曰: 刚柔失位,其道未济,故曰穷也。
  • 朱子语类云: 女待男而行,所以为渐。
  • 又云: 杂卦以干为首,不终之以他卦,而必终之以夬者,盖夬以五阳决一阴,决去一阴,则复为纯干矣。
  • 项氏安世曰: 大过之象,本末俱弱,而在杂卦之终。圣人作易,示天下以无终穷之理,教人以拨乱反正之法。是故原其乱之始,生于姤,而极其势之上穷于夬,以示㣲之当防,盛之不足畏。自夬而干,有终而复始之义也。
  • 又曰: 自大过以下,特皆以男女为言,至夬而明言之曰君子小人。然则圣人之意,断可识矣。
  • 胡氏炳文曰: 本义谓自大过以下或疑其错简,以韵协之,又似非误。愚窃以为杂物撰徳,非其中爻不备。此盖指中四爻互体而言也。先天图之左,互复颐既济家人归妹睽夬干八卦;右互姤大过未济解渐蹇剥坤八卦。此则于右取姤大过未济渐四卦,于左取颐既济归妹夬四卦,各举其半,可兼其馀矣。始于干,终于夬,夬之一阴决尽,则为干。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