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本义
九二以刚居柔,在下之中,上有六五之应,主乎泰而得中道者也。占者能包容荒秽而果断刚决,不遗遐远而不昵朋比,则合乎此,又中行之道矣。
程传
二以阳刚得中,上应于五。五以柔顺得中,下应于二。君臣同德,是以刚中之才为上所专任。故二虽居臣位,主冶泰者也。所谓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故冶泰之道,主二而言。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四者处泰之道也。人情安肆则政舒缓而法度废弛,庶事无节。治之之道,必有包含荒秽之量,则其施为寛裕详密,弊革事理而人安之。若无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则无深远之虑,有暴扰之患。深弊未去而近患已生矣。故在包荒也。用冯河,泰宁之世,人情习于又安,安于守常,惰于因循,惮于更变。非有冯河之勇,不能冇为于斯时也。冯河谓其刚果足以济深越险也。自古泰治之世,必渐至于衰替,盖由狃习安逸因循而然。自非刚断之君,英烈之辅,不能挺特奋发以革其弊也。故曰用冯河。或疑上云包荒则是包含寛容,此云用冯河则是奋发改革,似相反也。不知以含容之量施刚果之用,乃圣贤之为也。不遐遗,泰宁之时,人心狃于泰,则苟安逸而已,恶能复深思远虑及于遐远之事哉?治夫泰者,当周及庶事,虽遐远不可遗。若事之微隐,贤才之在僻陋,皆遐远者也。时泰则固遗之矣。朋亡,夫时之既泰,则人习于安其情肆而失节,将约而正之,非绝去其朋与之私,则不能也。故云朋亡。自古立法制事,牵于人情,卒不能行者多矣。若夫禁奢侈则害于近戚,限田产则妨于贵家。如此之类,既不能断以大公而必行,则是牵于朋比也。治泰不能朋亡,则为之难矣。治泰之道,有此四者,则能合于九二之德,故曰得尚于中行。言能配合中行之义也。尚,配也。
集说
胡氏炳文曰: 若有包容而无断制,非刚柔相济之中也。必包容荒秽而又果断刚决,则合乎中矣。虽不遗遐远,而或自私于吾之党类,则易至偏重,非轻重不偏之中也。惟不遗遐远而又不昵朋比,是不忘远又不泄迩,合乎中矣。本义两而字当细玩。
龚氏焕曰: 初九以其彚,九二则欲其朋亡,何也?初九在下之贤,则欲其引类而进;九二大臣,所以进退天下之人才者,故欲亡其朋类。惟亡其朋类,则能用天下之贤。若独私其朋,则天下之贤有不得进用者矣。此其所以不同也。
案
此爻以夫子象传观之,须以“包荒”两字为主。盖圣贤之心无弃物,尧舜之道欲并生,非包荒则不足以体天地之心而尽君师之道矣。然包荒非混而无别之谓,故必断以行之,明以周之,公以处之,然后用舍举措无不合于中道。鲁论所谓“寛信敏公”者,意盖相似也。四者以寛为本,故曰“居上不寛,吾何以观之哉”。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程传
象举“包荒”一句而通解四者之义,言如此则能配合中行之德,而其道光明显大也。案传只举“包荒”,非省文以包下。盖“包荒”是治道之本,然包荒而得合乎中道者,以其正大光明,明断无私,是以有冯河之决,有不遐遗之照,有朋亡之公,以与包荒相济,而中道无不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