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雷无妄展开↓
×
初九
六二 》
六三
九四
九五
上九
爻辞: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注解:-
⇧ 承:阴承阴
⇩ 乘:阴乘阳,小人壅君子,多咎
⇅ 比:二爻比于初爻,代表亲和
⏎ 应:二爻与五爻有应。阴柔而滞于三爻
⊙ 位:阴居阴位(当位),二多誉,中位(中正之德)
展开全部↓
天雷无妄
䷘
六二: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
本义
柔顺中正,因时顺理而无私意期望之心,故有不耕获、不菑畬之象。言其无所为于前,无所兾于后也。占者如是,则利有所往也。
程传
凡理之所然者,非妄也;人所欲为者,乃妄也。故以耕获、菑畬譬之。六二居中得正,又应五之中正,居动体而柔顺为动,能顺乎中正,乃无妄者也。故极言无妄之义。耕农之始获其成终也,田一岁曰菑,三岁曰畬。不耕而获,不菑而畬,谓不首造其事,因其事理所当然也。首造其事,则是人心所作为,乃妄也;因事之当然,则是顺理应物,非妄也。获与畬是也。盖耕则必有获,菑则必有畬,是事理之固然,非心意之所造作也。如是则为无妄,不妄则所往利而无害也。或曰:“圣人制作以利天下者,皆造端也,岂非妄乎?”曰:“圣人随时制作,合乎风气之宜,未尝先时而开之也。若不待时,则一圣人足以尽为矣,岂待累圣继作也?时乃事之端,圣人随时而为也。”
集说
- 朱子语类:
- 问: 《程传》爻辞恐未明白,窃谓无不耕而获、不菑而畬之理,只是不于耕而计获之利。如程子所解,象传移之以解爻辞则可。
曰: 《易传》爻象之辞,虽若相反,而意实相近,特辞有未足耳。爻辞言当循理,《象传》言不计利。
- 问: 《程传》爻辞恐未明白,窃谓无不耕而获、不菑而畬之理,只是不于耕而计获之利。如程子所解,象传移之以解爻辞则可。
- 陈氏埴曰:伊川大意只谓不为获而耕,不为畬而菑。凡有所为而为者,皆计利之私心,即妄也。但经文中不如此下语,故易传中颇费言语。始谓不耕而获、不菑而畬,谓不首造其事,则似以耕菑为私意;中谓耕则必有获、菑则必有畬,非心造意作,则以耕获、菑畬为非私意;终谓既耕则必有获、既菑则必成畬,非必以获畬之富而为,则又似以获畬为私意。三说不免自相抵捂,所以本义但据经文直说,谓无耕获、菑畬之私心。
- 胡氏炳文曰:耕获者,种而敛之也;菑畬者,垦而熟之也。一岁之农始于耕终于获,三岁之田始于菑终于畬。不耕获、不菑畬,诸家以为不耕而获、不菑而畬,惟本义以为始终无所作为之象。而必曰因时顺理者,理本自然,无所作为,自始至终,绝无计功谋利之心。故其占曰:“利有攸往。”
- 林氏希元曰:田必耕然后获,必菑然后畬。其耕也,正以望获;其菑也,正以望畬。岂有不耕获、不菑畬之理?为此语者,特以明自始至终,绝无营为计较之心焉耳。
- 何氏楷曰:人之有妄,在于期望。不耕获者,不方耕而即望有其获也;不菑畬者,不方菑而即望成其畬也。学者之除妄心而必有事焉,当如此矣。故曰“则利有攸往”,言必如此而后利也。
案
何氏说与传义颇异,质诸夫子“先事后得”、“先难后获”之训,则于理尤长。且象传以“未富”释之,正谓其无望获之心,未必以耕为可废也。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本义
富,如非富天下之富,言非计其利而为之也。
程传
未者,非必之辞(临卦曰“未顺命”是也)。不耕而获,不菑而畬,因其事之当然。既耕则必有获,既菑则必成畬,非必以获畬之富而为也。其始耕菑,乃设心在于求获畬,是以其富也。心有欲而为者,则妄也。
集说
- 丰氏寅初曰:未犹非也。富谓利也,不于力耕之际遽有望获之心,乃仁人不计功谋利而天德全矣。其行之所以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