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雷地豫展开↓
初六
六二
六三
九四
六五
上六
爻辞:贞疾,恒不死。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注解:-
⇧ 承:阴承阴
⇩ 乘:阴乘阳,小人壅君子,多咎
⇅ 比:五爻比于四爻,代表亲和
⏎ 应:-
⊙ 位:阴居阳位(不当位),五多功,中位(中正之德)、君位
展开全部↓
雷地豫

六五:贞疾恒不死。

本义

当豫之时以柔居尊,沈溺于豫,又乘九四之刚,众不附而处势危,故为贞疾之象。然以其得中,故又为常不死之象,即象而观占在其中矣。

程传

六五以阴柔居君位,当豫之时沈溺于豫,不能自立者也。权之所主,众之所归,皆在于四,四之阳刚得众,非耽惑柔弱之君所能制也。乃柔弱不能自立之君,受制于专权之臣也。居得君位贞也,受制于下有疾苦也。六五尊位权虽失,而位未亡也,故云贞疾恒不死,言贞而有疾,常疾而不死,如汉魏末世之君也。人君致危亡之道非一,而以豫为多,在四不言失正,而于五乃见其强逼者。四本无失故,在四言大臣任天下之事之义,在五则言柔弱居尊不能自立,威权去巳之义,各据爻以取义,故不同也。若五不失君道而四主于豫,乃是任得其人,安享其功如太甲成王也。䝉亦以阴居尊位,二以阳为䝉之主,然彼吉而此疾者时不同也。童蒙而资之于人宜也,耽豫而失之于人危亡之道也。故蒙相应则倚任者也,豫相逼则失权者也,又上下之心专归于四也。

集说

  • 王氏宗传曰: 当逸豫之时恣骄侈之欲,宜其死于安乐有馀也。然乘九四之刚,恃以拂弼于巳,故得恒不死也。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则六五之得九四得法家拂士也,故虽当豫之时不得以纵其所乐,唯不得以纵其所乐则恒不死宜也。夫当豫之时而不为豫者以正自守也,六二是也。当豫之时而不得豫者,见正于人也,六五是也。此豫之六爻惟六二六五所以不言豫焉。
  • 何氏楷曰: 六五以柔居尊,当豫之时易于沈溺,必战兢畏惕,常如疾病在身,乃得恒而不死,所谓生于忧患者也。

王民何氏说深得爻义。

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程传

贞而疾,由乘刚为刚所逼也;恒不死,中之尊位未亡也。

集说

  • 杨氏时曰:居豫之时,无刚健之才,逸于豫者也。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常亡。”六五之乘刚,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之谓也。左右救正之故,以正为疾,虽未能执其中而中未亡,则不死于安乐矣。故常不死。
  • 郑氏汝谐曰:二与五皆不言豫,二静晦不为豫也,五乘刚不敢豫也。若人得一固疾,虽不快于己,亦足以久其生者,有戒心也。是以终未亡而常存。
  • 胡氏炳文曰:豫最易以溺人。六二柔中且正,能不终日而去之;六五阴柔不正,未免溺于豫矣。犹得不死者,中未亡也。人莫不生于忧患而死于逸乐,以六五之中仅得不死,然则初之鸣、三之盱、上之冥,其不中者皆非生道矣。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