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为山展开↓
初六
六二
九三
六四 》
六五
上九
爻辞: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注解:-
⇧ 承:阴承阴
⇩ 乘:阴乘阳,小人壅君子,多咎
⇅ 比:四爻比于三爻,代表亲和
⏎ 应:-
⊙ 位:阴居阴位(当位),四多惧
展开全部↓
艮为山
䷳
六四:艮其身,无咎
本义
以阴居阴,时止而止,故为艮其身之象,而占得无咎也。
程传
四大臣之位,止天下之当止者也。以阴柔而不遇刚阳之君,故不能止物,唯自止其身,则可无咎。所以能无咎者,以止于正也。言止其身无咎,则见其不能止物,施于政则有咎矣。在上位而仅能善其身,无取之甚也。
集说
- 胡氏瑗曰:人之体,统而言之则谓之一身,分而言之,则腰足而上谓之身。六四出下体之上,在上体之下,是身之象也。夫人患不能自止其身,今能止之得其道,使四肢不妄动,故无咎也。
- 呉氏曰:慎曰视听言动,身之用也。非礼勿视听言动,艮其身也。时止而止,故无咎。若艮限则一于止,是犹绝视听言动而以寂灭为道者矣。
案
咸五居心上,故“咸其脢”者,背也。此爻亦居心上,则亦背之象矣。不言“艮其背”者,“艮其背”为卦义,非中正之德不足以当之。四虽直其位,而德非中,故但言“艮其身”而已。盖“艮其背”则不获其身矣,不获其身者,忘也。若“艮其身”则能止而未能忘也,然止者忘之路,故其占亦曰“无咎”。正犹同人之卦义曰“于野”,上九虽直野位,而其德未至,故次于野而曰“郊”。此之卦义曰“艮背”,此爻虽直背位,而其德亦未至,故次于“不获其身”而曰“艮其身”也。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程传
不能为天下之止,能止于其身而已,岂足称大臣之位也。
集说
- 孔氏颖达曰:止诸躬也者,躬犹身也。明能静止其身,不为躁动也。
- 王氏应麟曰:艮六四“艮其身”象,以躬解之。伛背为躬,见背而不见面。朱文公诗云:“反躬艮其背”。
案
止诸躬便是艮其身,但易其字为“诸”字尔。盖易其字为“诸”字,便见得是止之于躬,与夫正本淸源、自然而止者略异矣。王氏解姑备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