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地火明夷展开↓
初九
六二
九三
六四
六五
上六
爻辞:箕子之明夷,利贞。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注解:-
⇧ 承:阴承阴
⇩ 乘:阴乘阴
⇅ 比:皆为阴,阴柔汇集,代表多奸佞
⏎ 应:-
⊙ 位:阴居阳位(不当位),五多功,中位(中正之德)、君位
展开全部↓
地火明夷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本义

居至暗之地,近至暗之君,而能正其志,箕子之象也。贞之至也,利贞以戒占者。

程传

五为君位,乃常也。然《易》之取义,变动随时。上六处坤之上,而明夷之极,阴暗伤明之极者也。五切近之,圣人因以五为切近至暗之人,以见处之之义,故不专以君位言。上六阴暗伤明之极,故以为明夷之主。五切近伤明之主,若显其明,则见伤害必矣。故当如箕子之自晦藏,则可以免于难。箕子,商之旧臣而同姓之亲,可谓切近于纣矣。若不自晦其明,被祸可必也。故佯狂为奴,以免于害。虽晦藏其明,而内守其正,所谓内难而能正其志,所以谓之仁与明也。若箕子可谓贞矣。以五阴柔,故为之戒云“利贞”,谓宜如箕子之贞固也。若以君道言,义亦如是。人君有当含晦之时,亦外晦其明而内正其志也。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程传

箕子晦藏不失其贞固,虽遭患难,其明自存,不可灭息也。若逼祸患遂失其所守,则是亡其明,乃灭息也。古之人如扬雄者是也。

集说

苏氏轼曰:六五之于上六,正之则势不敌,救之则力不能,去之则义不可,此最难处者也。如箕子而后可。箕子之处于此,身可辱也,而明不可息也。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