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说卦传》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孔子以伏羲画八卦后重为六十四卦,系辞中略明八卦,小成引而伸之。又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又曰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逺取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徳,以类万物之情。然引而神之,重三成六之意犹自未明,仰观俯察,近身逺物之象亦为未见,故于此更备说重卦之由,及八卦所为之象,谓之说卦焉。
  • 程子曰: 易八卦之位元不曽有人说,先儒以为乾位西北,坤位西南,乾坤任六子而自处于无为之地,此大故无义理。雷风山泽之类,便是天地之用,如人身之有耳目手足,便是人之用也,岂可谓手足耳目皆用而身无为乎。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本义

幽赞神明,犹言赞化育龟䇲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文,其丛生满百茎。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以此圣知深知神明之道而生用蓍求卦之法,故曰幽赞于神明而生蓍。○程子曰:幽赞于神明而生蓍,用蓍以求卦,非谓有蓍而后画卦。○苏氏轼曰:介绍以命谓之赞,天地鬼神不能与人接也,故以蓍龟为之介绍。○项氏安世曰:生蓍谓创立用蓍之法,神不能言以蓍言之所以赞神出命,故谓之幽赞神明,即大衍所谓佑神也。○龚氏焕曰:项氏生蓍之说与夲义不同,然以下文倚数立卦生爻观之,似当以项氏之说为正。○苏氏浚曰:生蓍当以生爻之例推之。

参天两地而倚数

本义

天圎地方,圎者一而围三,三各一奇故参天而为三;方者一而围四,四合二耦故两地而为二。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七九为奇天数也,六八为耦地数也,故取奇于天,取耦于地,而立七八九六之数也。何以参两为目,奇耦盖古之奇耦亦以参两言之,且以两是耦数之始,三是奇数之初,故也不以一目奇者,张氏云以三中含两有一以包两之义,明天有包地之徳,阳有包阴之道。
  • 陆氏振奇曰: 倚依也,倚数在生蓍之后,立卦之前,盖用蓍得数而后布以为卦,故以七八九六当之。

参天两地以方圎径围定之亦其大致尔实则径一者不止围三非密率也以理言之则张氏所谓以一包两者是盖天能兼地故一并二以成三也以算言之则孔氏所谓两为耦数之始三为奇数之初者是盖以一乘一以一除一皆不可变故乘除之数起于三与二也以象言之凡圎者错置三㸃求心而规之即成凡方者错置两㸃折角而矩之即成统而言之皆数也故参天两地者数之原也其用于筮法则为七八九六者盖以理言之则参两之数皆统之以三故三三为九三二为六一三二二为七一二二三为八也以算言之奇数起于一三成于九七耦数起于二四成于八六故以其成数纪阴阳阳之进者为老退者为少阴之退者为老进者为少也以象言之凡圎者以六而包一虚其中则六也实其中则七也凡方者以八而包一实其中则九也虚其中则八也阳圎阴方阳实阴虚故惟七圎而实为盛阳惟八方而虚为壮阴九虽实而积方则阳将变而为阴矣故为老阳六虽虚而积圎则阴将变而为阳矣故为老阴也其数皆自参两中来故曰倚数。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徳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本义

和顺从容无所乖逆,统言之也。理谓随事得其条理,析言之也。穷天下之理,尽人物之性,而合于天道,此圣人作易之极功也。○此第一章

集说

  • 韩氏伯曰: 卦象也,蓍数也。卦则雷风相薄,山泽通气,拟象阴阳变化之体。蓍则错综天地,参两之数,蓍极数以定象,卦备象以尽数,故蓍曰参天两地而倚数,卦曰观变于阴阳。
  • 孔氏颖逹曰: 系辞言伏羲作易之初,故直言仰观俯察。此则论其既重之后,端䇿布爻,故先言生蓍后言立卦,非是圣人幽赞在观变之前也。
  • 邵子曰: 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谓理。
  • 朱子语类 问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是就蓍数上观否曰恐只是就阴阳上观未用说到蓍数处。
  • 既有卦则有爻矣,先言卦而后言爻何也?曰方其立卦只见是卦及细别之则有六爻。又问阴阳刚柔一也而别言之何也?曰观变于阴阳近于造化而言,发挥刚柔近于人事而言。且如泰卦以卦言之只见得小往大来阴阳消长之意,爻里面便有包荒之类。
  • 又云 和顺于道徳是黙契本原,处理于义是应变合宜处,物物皆有理须一一推穷,性则是理之极处,故云尽命则性之所自来处,故云至。
  • 穷理尽性至于命曰此夲是就易上说,易上尽具许多道理,直是穷得物理尽得人性,到得那天命所以通书说易者性命之原。
  • 项氏安世曰: 道即命徳即性义即理,和顺于道徳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反复互言也。易之奇耦在天之命则为阴阳之道,在人之性则为仁义之徳,在地之宜则为刚柔之理。和顺于道徳而理于义,自幽而言以至于显,此所谓显道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自显而言以至于幽,此所谓神徳行也。
  • 陈氏淳曰: 理与性对说,理乃是在物之理,性乃是在我之理。在物底便是天地人物公共底道理,在我底乃是此理已具得为我所有者。
  • 徐氏几曰: 如乾为天道而彖之元亨利贞则其徳,爻之潜见跃飞则其义。以一卦而统言之,所谓和顺也。就六爻而言之,所谓理也。善观易者,推爻义以穷天下之理,明卦徳以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则进退存亡得丧之天道,可以知而天命在我矣。
  • 龚氏焕曰: 上句是自源而流,下句是自末而本。盖必和顺于道徳而后能理于义,必穷理尽性而后能至于命也。
  • 卢氏曰: 立卦生爻在圣人作易上看,若作蓍数之变说却是用易了。朱子谓未用说到蓍数处是也,圣人观察天地变化之道而立乾坤等卦,故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既观象立卦,又就卦中刚柔两画或上或下㣲细阐发出来而生变动之爻,故曰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 何氏楷曰: 数既形矣,卦斯立焉。卦既立矣,爻斯生焉。和顺于道徳而理于义,从合而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从分而合。理义非二也,程子谓在物为理,处物为义是也。性命与道徳非二也,子思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也。穷尽至皆造极之意,性者理之原理,穷则逢其原。故穷理所以尽性,命者性之原,性尽则逢其原。故尽性所以至命,只是一事。

总论

  • 孔氏颖逹曰: 昔者圣人至以至于命,此一节将明圣人引伸因重之意,故先叙圣人本制蓍数卦爻备明天道人事妙极之理。
  • 何氏楷曰: 此章统论蓍卦及爻辞,圣人谓羲文周公干凿度曰垂皇䇿者,羲则自伏羲时已用蓍矣。卦爻辞至文王周公始系,此以知其总言之也。

此章次第最明,易为卜筮之书而又为五经之原者于此章可见矣。生蓍者立蓍筮之法也,倚数者起蓍筮之数也,立卦生爻则指画卦繋辞言之是二者蓍筮之体而言于后眀易为卜筮而作也。和顺于道徳而理于义,言卦画既立,则有以契合乎天之道性之徳,而下周乎事物之宜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言爻辞既设,则有以穷尽乎事之理人之性,而上逹乎天命之本也。夫易以卜筮为教而道徳性命之奥存焉,然则以禨祥之末言易者迷道之原者也,以事物之迹言易者失教之意者也。

由于文本内容较长,我将分多次为您提供完整的格式化文本。接下来是下一部分: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本义

兼三才而两之总言六画又细分之则阴阳之位闲杂而成文章也。○此第二章

集说

  • 崔氏憬曰: 此眀一卦六爻有三才二体之义,故明天道既立阴阳,地道又立刚柔,人道亦立仁义也。何则,在天虽刚亦有柔徳,在地虽柔亦有刚徳,故书曰沈潜刚克髙明柔克人禀天地,岂不兼仁义乎,所以易道兼之矣。
  • 朱氏震曰: 易有太极阴阳者太虚聚而有气,柔刚者气聚而有体,仁义根于太虚见于气体动于知觉者也。自万物一源观之谓之性,自禀赋观之谓之命,自天地人观之谓之理,三者一也。圣人将以顺性命之理曰阴阳曰柔刚曰仁义,以立天地人之道,盖互见也。易兼三才而两之六画成卦,则三才合而为一。然道有变动,故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 郭氏雍曰: 分阴分阳非谓立天之道阴阳也,言三才二道皆一为阴一为阳见于六位也。迭用柔刚非谓立地之道柔刚也,言三才阴阳分为六画迭以九六柔刚居之也。故三才二道不兼九六言之,则曰六画兼明九六柔刚,而后谓之六位。
  • 朱子语类云: 阴阳刚柔仁义看来当曰义与仁当以仁对阳,仁若不是阳刚如何作得许多造化。义虽刚却主于收敛,仁却主发舒,这也是阳中之阴阴中之阳,互藏其根之意。且如今人用赏罚到赐与人自是无疑,便作将去。若是刑杀时便迟疑不肯果决,这见得阳舒阴敛,仁属阳义属阴处。
  • 丘氏富国曰: 上言穷理尽性至命,此言顺性命则易中所言之理皆性命也。然所谓性命之理即阴阳柔刚仁义是也。兼三才而两之言重卦也,方卦之小成三画已具三才之道,至重而六则天地人之道各两所谓六画成卦也。分阴分阳以位言,凡卦初三五位为阳,二四上位为阴,自初至上阴阳各半故曰分。迭用柔刚以爻言,柔谓六刚谓九也。位之阳者刚居之,柔亦居之;位之阴者柔居之,刚亦居之。或柔或刚更相为用故曰迭,分之以示其经,迭用以为之纬,经纬错综粲然有文,所谓六位成章也。
  • 吴氏澄曰: 性之理谓人之道也,命之理谓天地之道也。天之气有阴阳,地之质有柔刚,人之徳有仁义,道则主宰其气质而为是徳者也。○又曰上文以阴阳为天之道,下阴阳二字则总言六位也。六位之中分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也。上文以柔刚为地之道,下柔刚二字则总言六画也。六画之中奇画皆谓之刚,耦画皆谓之柔也。位无质故以阴阳名之,画有质故以柔刚名之。位之阴阳相闲则分布一定,画之柔刚不同则迭用以居。系辞传所谓物相杂曰文即此成章之谓也。
  • 胡氏炳文曰: 上章和顺于道徳统言之也,理于义析言之也。此章六画而成卦统言之也,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六位而成章又析言之也。○蔡氏清曰:立天之道非有以立之也,谓天道之立以阴阳也。其曰分阴分阳者阴阳之自分也,其曰迭用柔刚者刚柔之自迭用也,非有分之用之者也。
  • 何氏楷曰: 此章言卦画顺性命之理即上章所谓和顺于道徳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者以一言蔽之也。性者人之理,命者天地之理,阴阳刚柔仁义正所谓性命之理也。分阴阳用柔刚以断吉凶而成亹亹,则仁义之道固在其中矣。

上章总论易道,此章以下专眀卦也。上章云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和顺于道徳而理于义,此章即所以申其指性即徳也,命即道也,性命流行于事物而理名焉,即道徳之散而为义者也。故总之曰性命之理,六画成卦则与三极之道相似,其于天地之道人性之徳,不亦和顺矣乎。六位成章则阴阳刚柔仁义之用不穷,其于事物之宜,不亦曲尽其理矣乎。○又案兼三才而两之及分阴分阳迭用柔刚三句,先儒皆就易上说,细玩文义当且就造化上说。兼字分字用字皆不是着力字,言合三才之道而皆两,此易所以六画成卦也。三才之道既以相对而分,又以更迭而用,此易所以六位成章也。如此方于故易两字语气相合,蔡氏说极贴。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本义

邵子曰此伏羲八卦之位,干南坤北离东坎西兑居东南,震居东北巽居西南艮居西北,于是八卦相交而成六十四卦,所谓先天之学也。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此一节就卦象明重卦之意,若使天地不交水火异处,则庶类无生成之理,品物无变化之理。故云天地定位而合徳,山泽异体而通气,雷风各动而相薄,水火不相入而相资,八卦之用变化如此。故圣人重卦令八卦相错,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莫不交互以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莫不交错,则易之爻卦与天地等性命之理吉凶之数既往之事将来之几备在爻卦之中矣。
  • 项氏安世曰: 八卦虽八实则阴阳二字而已,是故位虽定而气则通,势虽相薄而情不厌,明本一物也。
  • 龚氏焕曰: 定位以体言,通气相薄不相射以用言,天地乾坤之定体,水火乾坤之大用,山泽之气即水之气,雷风之气即火之气,而水火之气又天地之气也。

数往者顺

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本义

起震而历离兑以至于干数已生之卦也,自巽而历坎艮以至于坤推未生之卦也。易之生卦则以干兑离震巽坎艮坤为次,故皆逆数也。○此第三章

集说

  • 朱子语类云: 先天图曲折细详图意,若自干一横排至坤八,此则全是自然。故说卦云易逆数也,若如圎图则须如此方见阴阳消长次第,虽似稍涉安排,然亦莫非自然之理。自冬至至夏至为顺,盖与前逆数若相反,自夏至至冬至为逆,盖与前逆数者同,其左右与今天文家说左右不同,盖从中而分其初若有左右之势尔。
  • 陈氏埴曰: 易本逆数也,有一便有二,有二便有四,有四便有十六,以至于六十四,皆由此可以知彼,由今可以知来,故自干一以至于坤八皆循序而生,一如横图之次。今欲以圎图象浑天之形,若一依此序,则乾坤相并,寒暑不分,故伏羲以乾坤定上下之位,坎离列左右之门,艮兑震巽皆相对而立,悉以阴阳相配,自一阳始生起冬至节历离震之闲为春分,以至于干为纯阳,是进而得其已生之卦,如今日复数昨日,故曰数往者顺。自一阴始生起夏至节历艮兑之间为秋分,以至于坤为纯阴,是进而推其未生之卦,如今日逆计来日,故曰知来者逆。然本易之所成,只是自干一而坤八,如横图之序与圎图之右方而已,故曰易逆数也。
  • 胡氏炳文曰: 诸儒训释皆谓已往而易见为顺,未来而前知为逆,易主于前民用,故曰易逆数也。惟本义依邵子以数往者顺一段为指圎图而言卦气之所以行,易逆数一假为指横图而言卦画之所以生,非本义发邵子之蕴,则学者孰知此所谓先天之学哉。

此节顺逆之义,朱子之意如此,然与邵子本意各成一说。盖邵子本意以三阴三阳追数至一阴一阳处为顺,自一阴一阳渐推至三阴三阳处为逆。朱子则谓左方四卦数已生者为顺,右方四卦推未生者为逆。两说可并存,而邵子之说于此两章文义尤为贯串。天地定位一节自乾坤说到震巽是数往也,雷以动之一节自震巽说到乾坤是知来也。此三句是承上节以起下节言,图象数往则顺,知来则逆。如上节所列是顺数,顺数者尊乾坤次六子也。若建图之意,则欲见阴阳之运行,功用之先后,所重在逆数,如下节所推也。诸说之详备启蒙中。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干以君之,坤以藏之。

本义

此卦位相对与上章同。○此第四章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上四举象,下四举卦者,王肃云互相备也。
  • 张子曰: 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阳为阴累则相持为雨而降,阴为阳得则飘扬为云而升。故云物班布太虚者,阴为风驱敛聚而未散者也。凡阴气凝聚阳在内者不得出,则奋击而为雷霆;阳在外者不得入,则周旋不舎而为风。其聚有逺近虚实,故雷风有大小暴缓。和而散则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则为戾气曀霾。阴常散缓,受交于阳则风雨调,寒暑正。
  • 朱氏震曰: 前说乾坤以至六子,此说六子而归乾坤,终始循环不见首尾,易之道也。
  • 朱子语类云: 雷以动之以下四句取象义多,故以象言。艮以止之以下四句取卦义多,故以卦言。
  • 项氏安世曰: 自天地定位至八卦相错,言先天之顺象也。自雷以动之至坤以藏之,言先天之逆象也。
  • 胡氏炳文曰: 此章卦位相对与上章同,特上章先之以乾坤,此章则终之以乾坤也。
  • 金氏贲亨曰: 上章以天地居首序尊卑也,此章以乾坤居后总成功也。上以体言,此以功用言也。
  • 吴氏曰慎曰: 前章始乾坤终坎离,此章始震巽终乾坤。首干者其重在乾,首震者其重在震。二章虽皆明先天卦序,而后天始震之义亦具其中矣。

此上二章明伏羲卦位也,天地万物之理交易变易焉尽之矣。定位通气相薄不相射以至于相错所谓交易者也,动散润晅止说以统于君藏所谓变易者也。定位通气相薄不相射即繋传首章所谓相摩者也,八卦相错即繋传首章所谓相荡者也。左方震离所谓鼔之以雷霆,右方巽坎所谓润之以风雨。兑以说物,艮以止物,所谓一寒一暑。干以君主,坤以藏载,所谓乾道成男而知犬始,坤道成女而作成物也。中间以顺逆为说者指明卦序也,先言天地以及六子体之序也。于图位为数往,其理则系传天尊地卑终之以象形者也,先言六子以及天地用之序也。于图位为知来,其理则系传雷霆风雨终之以乾坤者也,图意取用之序。邵子谓此一节直解图意者是也,然非体则无以立本,故易虽主于逆数而必以顺数先之。

又案:艮兑不言山泽,则是指气言也。暑气温热发生,故曰兑以说之;寒气严凝收敛,故曰艮以止之。上传于雷霆风雨之下,亦曰一寒一暑,而不言山泽也。若雷以动积寒之气,而日以晅之;风以散积暑之气,而雨以润之,则于卦象皆切。干君坤藏,亦主大夏大冬而言。大夏如下章所云:“万物皆相见,向明而治”,是君之也;大冬如下章所云:“万物之所归”,是藏之也。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

本义

帝者天之主宰,邵子曰此卦位乃文王所定,所谓后天之学也。

集说

  • 程子曰: 易八卦之位元不曽有人说,先儒以为乾位西北,坤位西南,乾坤任六子而自处于无为之地,此大故无义理。雷风山泽之类,便是天地之用,如人身之有耳目手足,便是人之用也,岂可谓手足耳目皆用而身无为乎。
  • 何氏楷曰: 三男震坎艮以次纲纪于始终,三女巽离兑以次而处纲纪之内。自东南至西皆阴,自西北至东皆阳,亦最齐整。故坤蹇彖辞有西南东北之语。

万物出乎震

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干,干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本义

上言帝此言万物之随帝以出入也。○此第五章所推卦位之说多未详者

集说

  • 郑氏康成曰: 万物出乎震,雷发声以生之也。齐乎巽,风摇动以齐之也。洁犹新也,万物皆相见,日照之使光大。万物皆致养,地气含养使秀实也。万物之所说,草木皆老犹以泽气说成之也。战言阴阳相薄,西北阴也而干以纯阳临之。坎劳卦也,水性劳而不倦,万物之所归也。万物自春出生于地,冬气闭藏,还皆入地。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言万物阴气终阳气始皆艮之用事也。
  • 程子曰: 艮止也生也,止则便生,不止则不生,此艮终始万物。冬至一阳生,每遇至后则倍寒何也?阴阳消长之际无截然断绝之理,故相搀掩过如天将晓复至阴黒,亦是理也。大抵终始万物盛乎艮,此尽神妙湏研穷此理。
  • 郑氏樵曰: 乾居西北父道也,父道尊严严凝之气盛于西北,西北者万物成就之方也。坤居西南母道也,母道在养育万物,万物之生盛于西南,西南者万物长养之方也。坎艮震方位次于干者,乾统三男也。巽离兑方位夹乎坤者,坤统三女也。西北盛阴用事而阴气盛矣,非至健莫能与争,故阴阳相薄曰战乎干而乾位焉。战胜则阳气起矣。
  • 杨氏万里曰: 于帝言致役者,盖坤臣也,帝君也,君之于臣役之而已。于万物言致养者,盖坤母也,万物子也,母之于子养之而已。至于他卦不言战而干言战,乾西北之卦阴盛阳㣲之时,阴疑于阳也。不然则坤之上六何以言龙战于野。
  • 项氏安世曰: 后天之序据太极既分之后,播五行于四时也。震巽二木主春,故震在东方,巽东南次之。离火主夏,故为南方之卦。兑干二金主秋,故兑为正秋,乾西北次之。坎水主冬,故为北方之卦。土王四季,故坤土在夏秋之交,为西南方之卦。艮土在冬春之交,为东北方之卦。木金土各二者以形王也,水火各一者以气王也。坤阴土故在阴地,艮阳土故在阳地。震阳木故正东,巽阴木故近南而接乎阴。兑阴金故正西,乾阳金故近北而接乎阳。其序甚明。
  • 徐氏几曰: 坎离天地之大用也,得乾坤之中气,故离火居南,坎水居北也。震动也,物生之初也,故居东。兑说也,物成之后也,故居西。此四者各居正位也。震属木,巽亦属木,震阳木也,巽阴木也,故巽居东南已之位也。兑属金,干亦属金,兑阴金也,乾阳金也,故乾居西北亥之方也。坤艮皆土也,坤阴土艮阳土,坤居西南,艮居东北者所以均王乎四时也。此四者分居四隅也。后天八卦以震巽离坤兑干坎艮为次者,震巽属木,木生火故离次之。离火生土,故坤次之。坤土生金,故兑干次之。金生水,故坎次之。水非土亦不能以生木,故艮次之。水土又生木,木又生火,八卦之用五行之生循环无穷,此所以为造化流行之序也。
  • 龚氏焕曰: 土之于物无时而不养,今独言致役乎坤何也?曰土之养物虽无时不然,然于西南夏秋之交物将成就之时,土气正旺,致养之功莫盛于此,故曰致役乎坤。非他时不养而独养乎此也,故又曰成言乎艮,艮亦土也。养者成之渐,成者养之终。成而终者又将于此而始,此土无不在其于养物之功成始而成终者也。水火一而木金土二者,水火阴阳之正,木金土阴阳之交。正者一而交者二也,两者体之立也。后天之变化成万物者,所谓两者之化也。两者之化用之行也,就此两化之合一不测处,乃所谓神。
  • 胡氏炳文曰: 离明以徳言,八卦之徳可推。坤地坎水以象言,八卦之象可推。兑秋以时言,八卦之时可推。以互见也,夏而秋火克金者也。火金之交有坤土焉,则火生土土生金,克者又顺以相生。冬而春水生木者也,水木之交有艮土焉。木克土土克水,生者又逆以相克,土金顺以相生。所以为秋之克,木土逆以相克,所以为春之生。生生克克变化无穷,孰主宰之曰帝是也。
  • 俞氏琰曰: 艮止也不言止而言成,盖止则生意绝矣。成终而复成始,则生意周流,故曰成言乎艮。
  • 陈氏琛曰: 火气极热物无由而成,水汽极寒物无由而生。惟土气最为中和,故火金之交有坤土,水木之交有艮土,而为万物之所由出入者也。养身养民治天下皆要中和。
  • 张氏振渊曰: 成始只在成终内,无两截事。
  • 吴氏曰慎曰: 气不翕聚则不能发散,物未坚实则不能复种而生。未有不能成终而能成始者也,此贞下起元之理主静立本之道。盖必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天地人物其理一也。案此章明文王卦位也,震动而发散者生机之始,雷厉而风行者造化之初。是故阳气奋而物无不出,阴气顺而物无不齐。阳气盛丽于阴则明极矣,阴精厚顺于阳则养至矣。阳之和足于内,阴之滋足于外,则说乎物而物成矣。虽然天之道资阴而用之而功乃就,克阴而化之而命斯行。自始至终莫非天也,而终始之际见其健而不已焉者,天之所以为天也。由是役者于此休,故坎以习熟之义而司劳。动者于此止,故艮以动静不穷之义而司成。夫文之位变乎羲矣,而其体用交错之妙,动静互根之机,则必合而观之。然后造化之理尽,孔子所以释文王之意者如此而已。诸儒或以五行言之说亦详密,故备载以相参考。然诸儒所言坤艮之理亦有未尽者,盖吕令以土独王未月而为中央,则土位惟一也。亰房以土分王辰戌丑未而直四季,则土位有四也。今文王之卦惟坤艮二土位于丑未,视月令则多其一,视京房则少其二。何也?盖木之生火金之生水无所藉于土,若火非土必不能成金,水非土必不能生木,则土之功于是为著。又一岁之间阴阳二气皆互相胜,阳胜阴则为木之温火之热,自卯至未阳多之卦是也。阴胜阳则为金之凉水之寒,自酉至丑阴多之卦是也。惟丑接于寅未接于申为三阴三阳之卦,则二气适均而为中和之会,此所以独为土徳之居也。其精义亦非诸术所及,尚有先天后天列象交变之妙,见启蒙附论中。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本义

此去乾坤而专言六子以见神之所为,然其位序亦用上章之说未详其义。○此第六章

集说

  • 韩氏伯曰: 于此言神者,明八卦运动变化推移莫有使之然者,神无物妙万物而为言,则雷疾风行火炎水润莫不自然相与为变化,故能万物既成也。
  • 崔氏憬曰: 此言六卦之用而不及乾坤者,以天地无为而无不为故能成雷风等有为之神妙也。艮不言山独举卦名者,以动桡燥润功是雷风水火至于终始万物于山义则不然,故言卦而馀皆称物,各取便而论也。
  • 朱氏震曰: 张子云一则神两则化,妙万物者一则神也。且动桡燥说润终始万物者孰若六子然,不能以独化故必相逮也不相悖也,通气也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合则化,化则神。
  • 项氏安世曰: 动桡燥说润盛皆据后天分治之序而相逮不相悖,通气变化复据先天相合之位者,明五气顺布四季分王之时无极之真二五之精,所以妙合而凝者未始有戾于先天之事也。
  • 又曰: 泽不为润而为说者,润者气之湿而在内者也,说者色之光而在外者也。泽气上浮而光溢于外故说而可爱,若润物之功淫液而深长,则惟水足以当之。
  • 吴氏澄曰: 此承上章文王卦位之后而言六卦之用,不言乾坤者,乾坤主宰万物之帝行乎六子之中。所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万物有迹可见而神在其中无迹可见,然神不离乎物也。即万物之中而妙不可测者神也,故曰妙万物。雷之所以动风之所以桡火之所以燥泽之所以说水之所以润艮之所以终始,皆乾坤之神也。动者发萌启蛰震之出也,桡者吹拂长养巽之齐也,燥者炎赫暴炙离之相见也,说者欣怿充实兑之说也,润者滋液归根坎之劳也,终始者贞下起元艮之成也。
  • 胡氏炳文曰: 以上第三章第四章言先天,第五章言后天,此第六章则由后天而推先天者也。去乾坤而专言六子以见神之所为,言神则乾坤在其中矣。雷之所以动风之所以桡以至艮之所以终所以始,后天之所以变化者实由先天而来。先天水火相逮以次阴阳之交合,后天雷动风桡以次五行之变化。惟其交合之妙如此,然后变化之妙亦如此。
  • 俞氏琰曰: 物之方萌雷以动之萌而未舒风以桡之舒而尚柔火以燥之及其长也泽以说其外水以润其内既说且润矣,于是艮以止之止则终终则复始。此六子各一其用而其所以成万物者如是也,乃若能变能化毕成万物则又在乎两相为用,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 梁氏寅曰: 神即帝也,帝者神之体神者帝之用。故主宰万物者帝也,所以妙万物者帝之神也。
  • 蔡氏清曰: 如雷专于动风专于桡则滞于一隅不得谓之妙,天地则役使六子以造化乎万物。而六子之伸缩变化皆天地之为也,所以谓神当乾坤也。于此盖可以验合一不测之义无在无不在之意,盖神如君后六子则六官之分职也。六官所施行皆帝后所主宰,然后六职交举而治功成矣。
  • 叶氏尔瞻曰: 神非乾坤乃乾坤之运六子而不测者曰动曰桡曰燥曰说曰润曰终始,此正变化成万物处。然天地功用惟一故神非两不化,先天之六子各得其耦者所谓两也。两者体之立也,后天之变化成万物者所谓两者之化也。两者之化用之行也,就此两化之合一不测处乃所谓神。

此章合羲文卦位而总赞之,盖变易之序后天为著而交易之理先天为明。变易者化也,动万物桡万物燥万物说万物润万物终始万物者也。交易者神也,所以变变化化道并行而不相悖,使物并育而不相害者也。化者造物之迹也,统乎地者也。故以其可见之功而谓之成。神者生物之心也,统乎天者也。故以其不测之机而谓之妙。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本义

此言八卦之性情。○此第七章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此一节说八卦名训。乾象天天体运转不息,故为健。坤象地地顺承于天,故为顺。震象雷雷奋动万物,故为动。巽象风风行无所不入,故为入。坎象水水处险陷,故为陷。离象火火必著于物,故为丽。艮象山山体静止,故为止。兑象泽泽润万物,故为说。
  • 邵子曰: 干奇也阳也健也,故天下之健莫如天。坤耦也阴也顺也,故天下之顺莫如地。所以顺天也。
  • 张子曰: 阳陷于阴为水,附于阴为火。
  • 又曰: 一陷溺而不得出为坎,一附丽而不能去为离。
  • 朱子语类云: 以通神眀之徳,以类万物之情,尽于八卦。而震巽坎离艮兑又总于乾坤,曰动曰陷曰止皆健底意思,曰入曰丽曰说皆顺底意思。圣人下此八字极状得八卦性情尽。
  • 项氏安世曰: 健者始于动而终于止,顺者始于入而终于说。阳之动志于得所止,阴之入志于得所说。
  • 蔡氏清曰: 自震而艮者阳之由动而静也,自巽而兑者阴之由静而动也。坎离在中间,坎则自动而向于静也,离则自静而向于动也。

八卦以卦画定名义在先,取象于雷风山泽等在后。孔氏之说固不如邵子之说矣,然邵子说三阳卦则既得之,其说三阴卦以巽为阴入于阳离为阴附于阳,则似未合经义。盖阴在内阳必入而散之,阴在中阳必附而散之,入与丽皆阳也,特以先有阴质为主,故谓之阴卦尔。惟张子曰阳陷于阴为水,附于阴为火,又曰阴在内阳在外者不得入则周旋不舎而为风,实尽物理之妙。

干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本义

逺取诸物如此。○此第八章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此一节略眀逺取诸物也。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坤象地任重而顺故为牛。震动象龙动物故为龙。巽主号令鸡能知时故为鸡。坎主水渎豕处污湿故为豕。离为文明雉有文章故为雉。艮为静止狗能善守禁止外人故为狗。兑说也王廙云羊者顺之畜故为羊也。
  • 项氏安世曰: 健者为马顺者为牛善动者为龙善伏者为鸡质躁而外污者为豕质野而外明者为雉前刚而止物者为狗内狠而外说者为羊。
  • 又曰: 造化权舆云乾阳物也马故蹄圎坤阴物也牛故蹄拆阳病则阴故马疾则卧阴病则阳故牛疾则立马阳物故起先前足卧先后足牛阴物故起先后足卧先前足。

干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本义

近取诸身如此。○此第九章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此一节略明近取诸身也。干尊而在上故为首。坤能包藏含容故为腹。足能动用故震为足也。股随于足则巽顺之谓故巽为股也。坎北方之卦主聴故为耳也。离南方之卦主视故为目也。艮既为止手亦能止持其物故为手也。兑主言语故为口也。
  • 龚氏原曰: 其外圎诸阳之所聚者首也。其中寛众阴之所藏者腹也。足则在下而善动股则从上而善随。耳则内阳而聪目则外阳而明。在上而止者手也,在外而说者口也。
  • 余氏芑舒曰: 首以君之腹以藏之,足履于下为动,手持于上为止。股下岐而伏,口上窍而见,耳外虚目内虚,各以反对也。

诸儒说股义惟余氏得之,盖股者阴所伏也。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本义

索求也,谓揲蓍以求爻也,男女指卦中一阴一阳之爻而言。○此第十章

集说

  • 朱子语类云: 干求于坤而得震坎艮,坤求于干而得巽离兑,一二三者以其画之次序言也。
  • 又云: 一索再索之说初闲画卦时也不恁地,只是画成八卦后便见有此象耳。
  • 项氏安世曰: 乾坤六子初为气末为形,中为精。雷风气也,山泽形也,水火精也。
  • 吴氏澄曰: 万物资始于天犹子之气始于父也,资生于地犹子之形生于母也,故干称父坤称母。索求而取之也,坤交于干求取干之初画中画上画而得长中少三男,干交于坤求取坤之初画中画上画而得长中少三女。一索谓交初,再索谓交中,三索谓交上,以索之先后为长中少之次也。
  • 胡氏炳文曰: 此章本义乃朱子未改正之笔,当以语录说为正。若专言揲蓍求卦,则无复此卦序矣。
  • 俞氏琰曰: 一索再索三索盖以三画自下而上之次序言,称者尊之之辞,谓者卑之之辞。案以上四章皆言八卦之徳之象,而健顺动入陷丽止说诸徳则名卦之义,易理之根也。不言雷风山泽诸象者,为前图位中已具。
  • 干求坤坤求干之说: 当从吴氏,朱子语类记录偶误。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本义

荀九家此下有为龙,为直,为衣,为言。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此一节广明乾象,干既为天,天动运转故为圜,为君,为父,取其尊道而为万物之始也。为玉为金,取其刚之清明也。为寒为冰,取其西北寒冰之地也。为大赤,取其盛阳之色也。为良马,取其行健之善也。老马,取其行健之久也。瘠马,取其行健之甚。瘠马骨多也。驳马有牙如锯能食虎豹,取其至健也。为木果,取其果实著木有似星之著天也。
  • 邵子曰: 木结实而种之又成,是木而结是实木非旧木也。此木之神不二也,此实生生之理也。
  • 郭氏雍曰: 果者木之始也,木以果为始,犹物以干为始也。
  • 程氏迥曰: 为圜天之体也,为君居上而覆下也。为玉徳粹也,为金坚刚也,为寒位西北也,为冰寒之凝也,为木果以实承实也。
  • 朱子语类云: 卦象指文王卦言,所以干言为寒为冰。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釡,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黒。

本义

荀九家有为牝,为迷,为方,为囊,为裳,为黄,为帛,为浆。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此一节广眀坤象,坤既为地,地受任生育故为母,也为布取其广载,也为釜取其化生成熟,也为吝啬取其生物不转移,也为均地道平均,也为子母牛取其多蕃育而顺之,也为大舆取其载万物,也为文取其万物之色杂,也为众取其载物非一,也为柄取其生物之夲,也为黑取其极阴之色也。
  • 崔氏憬曰: 遍布万物于致养故坤为布,地生万物不择羙恶故为均也,万物依之为本故为柄。
  • 项氏安世曰: 吝啬其静之翕,均其动之辟也,干质故坤文,干一故坤众。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旉,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本义

荀九家有为玉,为鹄,为鼔。

集说

  • 虞氏翻曰: 天𤣥地黄,震天地之杂故为𤣥黄。
  • 孔氏颖逹曰: 此一节广明震象,为𤣥黄取其相离而成苍色也,为旉取其春时气至草木皆吐旉布而生也,为大涂取其万物之所生也,为长子震为长子,也为决躁取其刚动,也为苍筤竹竹初生色苍也,为萑苇竹之类也,其于马也为善鸣取雷声之逺闻也,为馵足马后足白为馵取其动而见也,为作足取其动而行健也为的颡白额为的颡亦取动而见也,其于稼也为反生取其始生戴甲而出也,其䆒为健极于震动则为健也为蕃鲜取其春时草木蕃育而鲜明。
  • 俞氏琰曰: 阳长而不已则其䆒为干之健,三爻俱变则为巽故为蕃鲜。
  • 蔡氏清曰: 凡稼之始生皆为反生,盖以其初闲生意实从种子中出而下著地以为根,然后种中萌芽乃自举。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髙,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本义

荀九家有为杨,为鹳。

集说

  • 翟氏𤣥曰: 为绳直上二阳共正一阴,使不得邪僻,如绳之直也。
  • 孔氏颖逹曰: 此一节广明巽象,巽为木木可以𫐓曲直,巽顺之谓也。为绳直取其号令齐物,也为工亦取绳直之类,为白取其洁,为长取其风行之逺,为髙取其木生而上,为进退取其风性前却,为不果亦进退之义,为臭取其风所发,为寡发风落树之华叶则在树者稀疏如人之少发,为广颡额阔发寡少之义,为多白眼取躁人之眼其色多白,为近利取躁人之情多近于利也,市三倍取其木生蕃盛于市则三倍之利也,其究为躁卦取其风之势极于躁急也。
  • 项氏安世曰: 绳直其齐白其洁也,案寡发广颡多白眼皆取洁义,今人之额阔少寒毛而眸子清明者皆洁者也。

坎为冰,为沟渎,为隐伏,为矫𫐓,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本义

荀九家有为宫,为律,为可,为栋,为丛棘,为狐,为蒺藜,为桎梏。

集说

  • 宋氏衷曰: 曲者更直为矫,直者更曲为𫐓,水流有曲直故为矫𫐓,为羙脊阳在中央马脊之象也。
  • 孔氏颖逹曰: 此一节广明坎象,坎为水取其北方之行也,为沟渎取其水行无所不通,为隐伏取其水藏地中,为矫𫐓使曲者直为矫使直者曲为𫐓,水流曲直故为矫𫐓,也为弓轮弓者激矢如水激射,轮者运行如水行,也为加忧取其忧险难,为心病忧险难故心病,为耳痛坎为劳卦听劳则耳痛,为血卦人之有血犹地有水,为赤亦取血之色,其于马也为羙脊取其阳在中,为亟心亟急也取其中坚内动,为下首取其水流向下,为薄蹄取水流迫地而行,为曳取水磨地而行也,其于与也为多眚取其表里有阴力弱不能重载,为通取其行有孔穴,为月月是水之精,为盗取水行潜窃,其于木也为坚多心取刚在内也。
  • 郑氏正夫曰: 血在形如水在天地间,故为血卦。
  • 蔡氏清曰: 日火外影也,金水内影也,月是金水之精何独外影曰月体亦内影坎象也得日之光以为光,故兼外影耳。凡金与水得日之光亦光辉外射也。

坎以习险取劳义故加忧心病耳痛者人之劳也,亟心下首薄蹄曳者马之劳也,多眚者车之劳也。凡马劳极则心亟而屡下其首,蹄薄而足曳皆历险之甚所致也。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本义

荀九家有为牝牛。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此一节广明离象,离为火取南方之行也,为日日是火精也,为电火之类也,为中女离为中女,为甲胄取其刚在外,为戈兵取其以刚自捍也,其于人也为大腹取其懐阴气也,为乾卦取其日所烜也,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皆取刚在外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科空也阴在内为空,木既空中上必枯槁也。
  • 俞氏琰曰: 离中虚而外干燥,故为木之科上槁,盖与坎之坚多心相反。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䑕,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本义

荀九家有为鼻,为虎,为狐。

集说

  • 宋氏衷曰: 阍人主门,寺人主巷,艮为止,此职皆掌禁止者也。
  • 虞氏翻曰: 为山故为径路也,艮手故为指,阳刚在上故坚多节。
  • 孔氏颖逹曰: 此一节广明艮象,艮为山取阴在下为止,阳在上为髙,故艮象山也,为径路取其山路有㵎道也,为小石取其艮为山又为阳卦之小者也,为门阙取其崇髙也,为果蓏木实为果草实为蓏,取其出于山谷之中也,为阍寺取其禁止人也,为指取其执止物也,为狗为䑕取其皆止人家也,为黔喙之属取其山居之兽也,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取其坚凝故多节也。
  • 项氏安世曰: 震为旉为蕃鲜草木之始也,艮为果蓏草木之终也,果蓏能终而又能始,故于艮之象为切。
  • 俞氏琰曰: 周官阍人掌王宫中门之禁止,物之不应入者,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官之戒令,止物之不得出者,坎之刚在内故为木之坚多心,艮之刚在外故为木之坚多节。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本义

荀九家有为常,为辅颊。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此一节广明兑象,兑为泽取其阴卦之小,地类卑也,为少女兑为少女,也为巫取其口舌之官,也为口舌取西方于五事而言,也为毁折为附决兑西方之卦,取秋物成熟稿秆之属则毁折也,果蓏之属则附决也,其于地也为刚卤取水泽所停则咸卤也,为妾取少女从姊为娣也。

总论

  • 项氏安世曰: 此章推广象类使之明备,以资占者之决也。
  • 胡氏炳文曰: 此章广八卦之象,凡百十有二,其中有相对取象者如乾为天坤为地之类是也。上文干为马,此则为良马老马瘠马驳马,上文坤为牛,此则为子母牛。干为木果结于上而圜,坤为大舆载于下而方。震为决躁,巽为进退为不果,刚柔之性也,震巽独以其究言刚柔之始也。坎内阳外阴水与月则内明外暗,离内阴外阳火与日则内暗外明。坎中实故于人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离中虚故于人为大腹。艮为阍寺为指,艮之止也。兑为巫为口舌,阴之说也。有相反取象者,震为大涂反而艮则为径路,巽为长为髙反而兑则为毁折。有相因取象者,干为马震得干初之阳故于马为善鸣馵足作足的颡,坎得干中爻之阳故于马为羙脊亟心下首薄蹄曳,巽为木干阳而根阴也,坎中阳故于木为坚多心,艮上阳故于木为坚多节,离中阴而虚故于木为科上槁。干为木果艮为果蓏,果阳在上果蓏阳上而阴下也。有不言而互见者,干为君以见坤之为臣,干为圜以见坤之为方,吝啬者阴之翕也以见阳之辟,均者地之平也以见天之髙,离为乾卦以见坎之为湿,坎为血卦以见离之为气,巽为臭以见震之为声,震为长子而坎艮不言者,于阳之长者尊之也。兑少女为妾而㢲离不言者,于阴之少者卑之也。干为马震坎得干之阳皆言马,而艮不言者艮止也止之性非马也。他可触类而通矣。

此章虽广八卦之象,然有前文所取而此反不备者,则非广也。意前为历代相传而此则周易义例与。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