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文言传 * 乾文言》

文言传

本义

此篇申彖传象传之意,以尽乾坤二卦之蕴。而馀卦之说因可以例推云。

集说

  • 朱子语类云: 大抵易卦之辞本只是各著本卦本爻之象,明吉凶之占当如此耳。非是就圣贤地位说道理也,故干六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圣人以至于愚不肖筮或得之,义皆有取。但纯阳之徳刚健之至,若以义类推之,则为圣人之象。而其六位之下又冇似圣人之进退,故文言因潜见跃飞自然之文,而以圣人之迹各明其义。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本义

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徳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羙,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羙之㑹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故于时为冬,于人则为智而为众事之干。干,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者也。

程传

它卦彖象而已,独乾坤更设文言以发明其义。推干之道施于人事,元亨利贞干之四徳,在人则元者众善之首也。亨者嘉美之㑹也,利者和合于义也,贞者干事之用也。

集说

  • 朱子语类问: 元者善之长曰元亨利贞皆善也,而元乃为四者之长是善端初发见处也。
  • 问亨者嘉之㑹曰: 且以草木言之,发生到夏时好处都来凑㑹。嘉只是好处,㑹是期㑹也。
  • 又云利者义之和: 义疑于不和矣,然处之而各得其所则和。义之和处便是利,义截然而不可犯,似不和分别后万物各止其所,却是和不和生于不义。义则无不和,和则无不利矣。
  • 又云贞者事之干: 知是那黙运事变底一件物。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本义

以仁为体,则无一物不在所爱之中,故足以长人。嘉其所㑹,则无不合礼。使物各得其所,利则义无不和。贞固者,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所谓知而弗去者也,故足以为事之干。

程传

体法于干之仁,乃为君长之道,足以长人也。体仁体元也,比而效之谓之体,得㑹通之嘉乃合于礼也。不合礼则非理,岂得为嘉,非理安有亨乎?和于义乃能利物,岂有不得其宜而能利物者乎?贞固所以能干事也。

集说

  • 李氏鼎祚曰: 天运四时以生成万物,君法五常以教化于人。元为善长,故能体仁,仁主春生,东方木也。通为嘉㑹,足以合礼,礼主夏养,南方火也。利为物宜,足以和义,义主秋成,西方金也。贞为事干,以配于智,智主冬藏,北方水也。不言信者,信主土,土居中宫,分王四季。水火金木非土不载。
  • 朱子语类云: 体仁不是将仁来为我之体,我之体便都是仁也。又曰本义云以仁为体者,犹言自家一个身体元来都是仁。
    • 又云: 嘉羙也,㑹是集齐底意思,许多嘉羙一时鬬凑到此,故谓之嘉㑹。嘉其所㑹便动容周旋无不中礼。
    • 又云: 看来义之为义,只是一个冝,其初则甚严。如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直是有内外之办。君尊于上,臣恭于下,尊卑大小截然不可犯,似若不和之甚。然能使之各得其宜,则其和也孰大于是。
    • 又云: 干如木之干,事如木之枝叶,贞固者正而固守之。贞固在事是与立个骨子,所以为事之干。欲为事而非此之贞固,便植立不起,自然倒了。
    • 贞固二字与体仁嘉㑹利物似不同,
      属北方者便著用两字方能尽之。
  • 胡氏炳文曰: 体仁有以存诸中,嘉㑹则美见乎外。利物有以方乎外,而贞固有以守于中。礼者仁之著,智者义之藏。体仁长人,贞固干事,由理以及用。嘉㑹合礼,利物和义,则由用以及理也。
  • 董氏真卿曰: 朱子谓属北方者便著用两字,方能尽之。㓜时闻先君子之言曰:北方天气之终始,有分别之义。故北字篆文,两人相背。至于四端五臓四兽,属北方者皆两。东西南三方者各一,四时为冬亦与春为交接。四徳为贞,亦贞下起元。十二辰为亥子,六十四卦为坤复。
  • 林氏希元曰: 君子克己复礼,使仁充乎中而见乎外。中之所存无一念之非仁,外之所行无一事之非仁,则君子之身浑是一个仁。非体其体而体夫仁也,体仁仁之至也。故无一物不在所爱之中,而足以长人。安土敦仁,故能爱正是如此。
  • 又曰利者义之和: 之利乃在人天然之利,利物足以和义之利。乃人所以求乎天然之利也,义之和之和乃在人天然之和。足以和义之和,乃人所以求乎天然之和也。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本义

非君子之至健无以行此,故曰乾元亨利贞。

程传

行此四徳乃合于干也。

集说

  • 朱子语类问: 乾元亨利贞犹言性仁义礼智曰,此语甚稳当。
  • 蔡氏清曰: 元亨利贞四字在文王,只为占辞。至孔子彖传,乃有四徳之说。然其所谓四徳者又有不同,天之四徳自其生成万物者言也。圣人之四徳自其统治一世者言也,至此所谓四徳又只就君子一身所行而言也。一身所行者其体也,统治一世者其用也,四徳无乎不在也。又见干字所该者广也。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本义

龙徳圣人之徳也在下故隠,易谓变其所守。大抵乾卦六爻文言皆以圣人明之,有隠显而无浅深也。

程传

自此以下言干之用用九之道也。初九阳之微,龙徳之潜隠乃圣贤之在侧陋也。守其道不随世而变,晦其行不求知于时。自信自乐见可而动,知难而避。其守坚不可夺,潜龙之徳也。

集说

  • 孔氏颖达曰: 心以为乐己则行,心以为忧己则违之。身虽逐物推移,心志守道确乎坚实,其不可㧞。
  • 游氏酢曰: 龙徳而隠故不易乎世,不易乎世者用舍在我,故遁世无闷。不成乎名者非誉不在物,故不见是而无闷。
  • 吴氏澄曰: 乐则行之释上文无闷二句,忧则违之释上文不易不成二句。乐者谓无闷也行之谓为之也,忧者谓非其所乐也违之谓不为也。不求见于世不求知于人者,此其所乐也则为之。易乎世成乎名者,此非其所乐也则不为。
  • 蒋氏悌生曰: 行道而济时者,圣人之夲心。故曰乐则行之,不用而隠遁者,非圣人之所愿欲也。故曰忧则违之,虽然其进其退莫不求至理之所在。未尝枉道以徇人也,故曰确乎其不可㧞。
  • 蔡氏清曰: 遁世无闷二句尤重于不易乎世二句,乐则行之三句更重于遁世无闷二句。此三句明其无意必也,论龙徳之隠必至是而后尽。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本义

正中不潜而未跃之时也,常言亦信常行亦谨盛徳之至也。闲邪存其诚无斁亦保之意,言君徳也者释大人之为九二也。

程传

以龙徳而处正中者也,在卦之正中为得正中之义。庸信庸谨造次必于是也,既处无过之地,则唯在闲邪邪既闲则诚存矣。善世而不伐不有其善也,徳博而化正已而物正也,皆大人之事。虽非君位君之徳也。

集说

  • 孔氏颖达曰: 庸常也,常言之信实,常行之谨慎。防闲邪恶,自存诚实,为善于世而不自伐其功,徳能广博而变化于世俗。
  • 朱子语类云: 庸言庸行盛徳之至,到这里犹自闲邪存诚,便是无斁亦保。虽无厌斁亦当保也,保者持守之意。
  • 陆氏九渊曰: 言行之信谨二之所以成己者也,善世而不伐二之所以成物者也。彼其所谓信谨者,乃其所以不伐者也。闲邪存其诚存诸己者也,徳博而化徳之及乎物者也。彼其所以闲而存者,乃其所以博而化者也。
  • 李氏舜臣曰: 干画一实则诚,坤画一虗则生敬,故乾九二言诚,坤六二言敬。诚敬二字始于包牺心画,而实天地自然之理也。
  • 项氏安世曰: 称中正者二事也,二五为中,阴阳当位为正。称正中者一事也,但取其正得中位,非以当位言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徳脩业,忠信所以进徳也,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本义

忠信主于心者无一念之不诚也,脩辞见于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虽有忠信之心,然非脩辞立诚,则无以居之。知至至之进徳之事,知终终之居业之事,所以终日乾乾而夕犹惕若者,以此故也。可上可下不骄不忧,所谓无咎也。

程传

三居下之上而君徳已著,将何为哉?唯进徳脩业而已。内积忠信所以进徳也,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致知也,求知所至而后至之。知之在先,故可与㡬,所谓始条理者知之事也。知终终之,力行也。既知所终,则力进而终之。守之在后,故可与存义,所谓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此学之始终也,君子之学如是,故知处上下之道而无骄忧。不懈而知惧,虽在危地而无咎也。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徳脩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进徳则知至将进也,脩业则知终存义也。
  • 程子曰: 脩辞立其诚不可不子细,理㑹言能脩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脩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
  • 吕氏大临曰: 忠信进徳,如有诸己又知所以充实之也。脩辞立其诚,正名是事,行其实以称之也。所立卓尔而欲从之,知至至之也。于徳有先见之明也,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知终终之也。于分有当安之义也。
  • 朱子语类云: 徳是就心上说,业是就事上说。忠信是自家心中诚实,脩辞立其诚是说处有真实底道理。
    • 又云: 忠信只是实,若无实如何㑹进。如播种相似,须是实有种子下在泥里,方㑹日见发生。若把个空壳下在里面,如何㑹发生。道理须是实见得,若徒将耳听过,将口说过,济甚事。忠信所以为实者,且如孝须实是孝,方始那孝之徳日进一日。如弟须实是弟,方始那弟之徳日进一日。若不实,却自无根了,如何㑹进。立其诚,诚依旧便是上面忠信,脩辞是言语照管得到那里面,亦须照管得到。进徳是自觉得意思日强似一日,日振作似一日,不是外面事,只是自见得意思不同。
    • 问: 立诚不就制行上说而特指脩辞何也。
      人不诚处多在言语上,又曰人多将言语作没紧要,容易说出来。若一一要实,这工夫自是大。忠信进徳便是见得脩辞立诚底许多道理,脩辞立诚便要立得这忠信。若口不择言,逢事便说,只这忠信亦被汨没动荡,立不住了。
    • 又云: 伊川解脩辞立其诚作择言笃志,说得来寛不如明道说云脩其言辞,正为立已之诚意。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徳脩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本义

内卦以徳学言,外卦以时位言。进徳脩业九三备矣,此则欲其及时而进也。

程传

或跃或处,上下无常。或进或退,去就从宜。非为邪枉,非离群类。进徳脩业,欲及时耳。时行时止,不可恒也。故云或渊,渊者龙之所安也。在渊谓跃就所安,渊在深而言跃,但取进就所安之义。或疑辞随时而未可必也,君子之顺时,犹影之随形,可离非道也。

集说

  • 项氏安世曰: 进退上下不敢自必,相时而动,所谓自试也。大抵上下之交皆危疑之地,故三厉而四犹疑之。
  • 俞氏琰曰: 试释跃字,与中庸日省月试之试同。君子谨失时之戒,而自试其所学,盖欲自知其浅深也。
  • 谷氏家杰曰: 人见者浅,自见者真,必自家试之而后可决也。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本义

作起也,物犹人也。睹释利见之意也,本乎天者谓动物,本乎地者谓植物。物各从其类,圣人人类之首也。故兴起于上,则人皆见之。

程传

人之与圣人类也,五以龙徳升尊位。人之类莫不归仰,况同徳乎?上应于下,下从于上。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流湿就燥,从龙从虎,皆以气类故。圣人作而万物皆睹,上既见下,下亦见上。物人也,古语云人物物论,谓人也。易中利见大人,其言则同。义则有异,如讼之利见大人。谓宜见大徳中正之人,则其辨明言在见前,干之二五则圣人既出。上下相见,共成其事,所利者见大人也,言在见后。本乎天者如日月星辰,本乎地者如虫兽草木。阴阳各从其类,人物莫不然也。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因大人与众物感应,故广陈众物相感应,以明圣人之作而万物瞻睹,以结之也。
  • 朱子语类云: 天下所患无君,不患无臣。有如是君,必有如是臣。虽使而今无少闲也,必有出来。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髙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本义

贤人在下位谓九五以下无辅以上九过髙,志满不来辅助之也。

程传

九居上而不当尊位,是以无民无辅。动则有悔也。

集说

  • 谷氏家杰曰: 以有位谓之贵,以有民谓之髙。以有辅谓之贤人在下位,其贵而又无位,髙而又无民。贤人在下位而又无辅者,何俱以亢失之也,故动而有悔。

“潜龙勿用”,下也;

程传

此以下言干之时,勿用以在下未可用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

本义

言未为时用也。

程传

随时而止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

程传

进徳脩业也。

“或跃在渊”,自试也;

本义

未遽有为,姑试其可。

程传

随时自用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

本义

居上以治下。

程传

得位而行上之治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程传

穷极而灾至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本义

言乾元用九见与它卦不同,君道刚而能柔,天下无不治矣。

程传

用九之道天与圣人同得其用,则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程传

此以下言干之义,方阳微潜藏之时,君子亦当晦隐,未可用也。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本义

虽不在上位,然天下已被其化。

程传

龙徳见于地上,则天下见其文明而化之。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本义

时当然也。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

本义

离下而上,变革之时。

程传

离下位而升上位,上下革矣。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本义

天徳即天位也,盖唯有是徳乃宜居是位,故以名之。

程传

正位乎上位,当天徳矣。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程传

时既极则处时者亦极矣。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本义

刚而能柔,天之法也。

程传

用九之道天之则也,天之法则谓天道也。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本义

始则必亨,理势然也。

程传

又反复详说以尽其义,既始则必亨。不亨则息矣。

“利贞”者,性情也。

本义

收敛归藏,乃见性情之实。

程传

干之性情也,既始而亨。非利贞其能不息乎?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本义

始者元而亨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者贞也。

程传

乾始之道能使庶类生成,天下䝉其羙利而不言所利者。盖无所不利,非可指名也,故赞其利之大曰大矣哉。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本义

刚以体言,健兼用言。中者其行无过不及,正者其立不偏,四者干之徳也。纯者不杂于阴柔,粹者不杂于邪恶。盖刚健中正之至极而精者,又纯粹之至极也。

集说

  • 乔氏中和曰: 刚者元也,健者亨也。中者利也,正者贞也。元亨利贞实以体之刚健中正也,一爻之情,六爻之情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本义

旁通犹言曲尽。

集说

  • 胡氏炳文曰: 曲尽其义者,在六爻而备全其徳者,在九五。一爻时乘六龙以下,则为九五而言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本义

言圣人时乘六龙以御天,则如天之云行雨施而天下平也。

程传

大哉赞乾道之大也,以刚健中正纯粹六者形容乾道精。谓六者之精极,以六爻发挥旁通尽其情义。乘六爻之时以当天运,则天之功用着矣。故见云行雨施,阴阳溥畅,天下和平之道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本义

成徳已成之徳也,初九固成徳。但其行未可见尔。

程传

徳之成,其事可见者行也。徳成而后可施于用,初方潜隐未见其行。未成未著也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本义

盖由四者以成大人之徳,再言君徳以深明九二之为大人也。

程传

圣人在下虽已显而未得位,则进徳修业而已。学聚问辨进徳也,寛居仁行修业也。君徳已著,利见大人而进以行之耳。进居其位者舜禹也,进行其道者伊傅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本义

重刚谓阳爻阳位。

程传

三重刚刚之盛也,过中而居下之上。上未至于天而下已离于田,危惧之地也。因时顺处,乾乾兢惕以防危,故虽危而不至于咎。君子顺时兢惕所以能泰也。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本义

九四非重刚,重字疑衍。在人谓三或者随时而未定也。

程传

四不在天不在田而出人之上矣,危地也。疑者未决之辞,处非可必也。或进或退,唯所安耳。所以无咎也。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本义

大人即释爻辞所利见之大人也。有是徳而当其位,乃可当之人与天地鬼神本无二理。特蔽于有我之私,是以牿于形体而不能相通。大人无私以道为体,曽何彼此先后之可言哉。先天不违谓意之所为黙与道契,后天奉天谓知理如是奉而行之。

程传

大人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合者,合乎道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迹也。圣人先于天而天同之,后于天而能顺天者,合于道而已。合于道则人与鬼神,岂能违也。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本义

所以动而有悔也。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言上九所以亢极有悔者,正由有此三事。若能三事备知,虽居上位不至于亢也。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本义

知其理势如是而处之以道,则不至于有悔矣。固非计私以避害者也。再言“其唯圣人乎”,始若设问而卒自应之也。○此苐六莭,复申苐二、苐三、苐四莭之意。

程传

极之甚为亢,至于亢者不知进退存亡得丧之理也。圣人则知而处之,皆不失其正,故不至于亢也。

集说

  • 李氏鼎祚曰: 再称圣人者,叹羙用九能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 朱氏震曰: 亢者处极而不知反也。万物之理,进必有退,存必有亡,得必有丧。亢知一而不知二,故道穷而致灾。人固有知进退存亡者矣,其道诡于圣人,则未必得其正。不得其正则与天地不相似。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故两言之。
  • 胡氏炳文曰: 阳极则剥,干上则亢,中不可过也。知其时将过乎中而处之不失其正,其唯圣人乎!贞者,正也。乾元之用所归宿也。干之四徳始于元,至此又论圣人之体干而归于正,其意深矣。
  • 陈氏琛曰: 进极必退,存极必亡,乃理势之自然也。知其如是,则随时变通而处。以是道之当然有收敛而无施张,有舍弃而无系吝,如此则不至于有悔矣。然此唯圣人能之,盖圣人乐天知命,逹理而能权也。常人则明不足以见㡬,心不免于物累,故不能也。

总论

朱子答万正淳曰:大抵易卦之辞,本只是各著本卦本爻之象,明吉凶之占当如此耳。非是就圣贤地位说道理也。故干六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圣人以至于愚不肖,筮或得之义皆有取。但纯阳之徳,刚健之至,若以义类推之,则为圣人之象。而其六位之髙下,又冇似圣人之进退。故文言因潜见跃飞自然之文,而以圣人之迹各明其义。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