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下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本义
成列谓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类,象谓卦之形体也。因而重之,谓各因一卦而以八卦次第加之为六十四也。爻六爻也,既重而后卦有六爻也。
集说
- 韩氏伯曰: 夫八卦备天下之理而未极其变,故因而重之以象其动用,则爻卦之义所存各异,故爻在其中矣。
- 朱子语类云: 八卦所以成列,乃是从太极两仪四象渐次生出以至于此画成之后,方见其有三才之象。非圣人因见三才,遂以己意思维而连画三爻以象之也。因而重之,亦是因八卦之已成,各就上面节次生出。若旋生逐爻,则更加三变方成六十四卦;若并生全卦,则只用一变便成六十四卦。虽有迟速之不同,然皆自渐次生出,各有行列次第。画成之后,然后见其可尽天下之变。
- 柴氏中行曰: 八卦成列,则凡天下之象举在其中,不止八物。如说卦中所列皆是。
- 郑氏曰: 卦始于三画,未有爻也。因而重之,其体有上下,其位有内外,其时有初终,其序有先后,而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本义
刚柔相推而卦爻之变往来交错无不可见,圣人因其如此而皆繋之辞以命其吉凶,则占者所值当动之爻象亦不出乎此矣。
集说
- 虞氏翻曰: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故变在其中矣。繋彖象九。
- 六之辞故动在其中: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者也。
- 孔氏颖达曰: 上系第二章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变化之道在刚柔相推之中。
- 蔡氏清曰: 天文地理人事物类,一刚一柔尽之矣。二者之外再无馀物也。故凡刚者皆柔之所推也,凡柔者皆刚之所推也。而易卦中亦只是刚柔二者而已,非刚则柔,非柔则刚。在刚皆柔之所推,在柔皆刚之所推。
- 苏氏浚曰: 动在其中,虞翻谓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此说极是。此动字与下文“生乎动天下之动”三动字俱同,易之辞原是圣人见天下之动而繋之者,故曰鼓天下之动存乎辞。此即动在其中之说,非当动卦爻之谓也。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本义
吉凶悔吝皆辞之所命也,然必因卦爻之动而后见。
集说
- 龚氏原曰: 象者一卦之成体也,故天下之赜存焉。爻者六位之变动也,故天下之动存焉。刚柔相推所以成爻也,而爻者言乎变,则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所以明爻也,而辞者以鼓天下之动,则动在其中矣。卦则兆于成列而备于重爻,则兆于变而备于动,故吉凶悔吝生焉。
- 苏氏浚曰: 传曰寂然不动,又曰动之微吉之先见。当其不动也,尚无所谓吉,又何有于凶?惟动而微也,吉斯见焉。动而纷纭杂乱也,凶与悔吝始生于其闲矣。
案
此是覆说系辞焉而命动在其中之意,凡天下之吉凶悔吝皆生于人事之动,故易中有吉凶悔吝之辞而动在其中。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本义
一刚一柔各有定位,自此而彼变以从时。
集说
- 朱氏震曰: 爻有刚柔,不有两则一不立,所以立本也。刚柔相变通,其变以尽利者,趣时也。趣时者,时中也。
- 张氏浚曰: 刚柔相推往来进退为变,无常而莫不因乎自然之时,故曰趣时。
- 朱子语类云: 此两句相对说,刚柔者阴阳之质,是移易不得之定体,故谓之本。若刚变为柔,柔变为刚,便是变通之用。
- 又云: 刚柔者昼夜之象,所谓立本。变化者进退之象,所谓趣时。刚柔两个是本,变通便只是其往来者。
- 胡氏炳文曰: 卦有卦之时,爻有爻之时。立本者天地之常经,趣时者古今之通义。
- 梁氏寅曰: 刚柔者立本,乃不易之体,即所谓阖户辟户也。变通者趣时,乃变易之用,即所谓往来不穷也。
- 蔡氏清曰: 刚柔立本,所谓交易而对待者。变通趣时,所谓变易而流行者。
吉凶者贞吉凶者,贞胜者也;
本义
贞正也,常也。物以其所正为常者也。天下之事非吉则凶,非凶则吉,常相胜而不已也。
集说
- 朱子语类云: 吉凶常相胜,不是吉胜凶,便是凶胜吉。二者常相胜,故曰贞胜。天地之道则常示,日月之道则常明。天下之动贞夫齐,常有一个是底,故曰贞夫。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本义
观示也,天下之动其变无穷,然顺理则吉,逆理则凶,则其所正而常者亦一理而已矣。
集说
- 高氏萃曰: 天常示人以易,地常示人以简。虽阴不能以不愆,阳不能以不伏,而贞观之理常自若也。日明乎昼,月明乎夜,虽中不能以不昃,盈不能以不食,而贞明之理常自若也。天下之动进退存亡不可以一例测,然而顺理则裕,从欲惟危,同一揆也。恵迪之吉,从逆之凶,无二致也。是则造化人事之正常即吉凶之贞胜,岂可以二而求之哉?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本义
确然健貌,𬯎然顺貌,所谓贞观者也。
集说
- 韩氏白曰: 确刚貌也,𬯎柔貌也。乾坤皆恒一其徳,故简易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本义
此谓上文乾坤所示之理,爻之奇耦,卦之消息,所以效而像之。
案
爻也者效此是结吉凶悔吝生乎动而贞夫一之意,象也者像此是结刚柔变通而归于易简之意。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本义
内谓蓍卦之中,外谓蓍卦之外。变即动乎内之变,辞即见乎外之辞。
集说
- 韩氏伯曰: 功业由变以兴,故见乎变也。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故曰情也。
- 张子曰: 因爻象之既动,明吉凶于未形,故曰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随爻象之变以通其利,故功业见也。圣人之情存乎教人而已。
- 呉氏澄曰: 圣人与民同患之情皆于易而著见,圣人之道而独归重于辞,盖此篇为繋辞之传故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本义
曰人之人,今本作仁。吕氏从古,盖所谓非众罔与守邦。
集说
- 陆氏绩曰: 人非财不聚,故圣人观象制器备物,尽利以业万民而聚之也。盖取聚人之本矣。
- 崔氏憬曰: 言圣人行易之道,当须法天地之大徳,宝万乘之大位。谓以道济天下为宝,是其大宝也。夫财货人所贪爱,不以义理之,则必有败也。言辞人之枢要,不以义正之,则必有辱也。百姓有非,不以义禁之,则必不改也。此三者皆资于义,以此行之得其宜也。故知仁义,圣人宝位之所要也。
- 张子曰: 将陈理财养物于下,故先叙天地生物。
- 朱氏震曰: 天地之大徳曰生者,仁也。圣人成位乎两闲者,仁而已。不仁不足以参天地,义所以为仁,非二本也。故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 王氏宗传曰: 圣人所以配天地而王天下者,亦有仁义而已矣。仁徳之用也,义所以辅仁也。理财如所谓作网罟以佃渔,作耒耜以耕耨,致民聚货以交易之类是也。正辞如所谓易结绳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是也。禁民为非如所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剡矢弦弧以威天下是也。
- 朱子语类云: 正辞便只是分别是非,又曰教化便在正辞里面。
- 项氏安世曰: 圣人之仁即天地之生,大宝曰位即崇髙。莫大乎富贵也,自此以下以包牺氏神农氏黄帝尧舜氏实之,皆圣人之富贵者也。财者百物之总名,皆民之所利也。理财谓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所以利之也。正辞谓殊贵贱使有度,明取予使有义,辨名实使有信。利之所在不可不导之,使知义也。禁民为非谓宪禁令致刑罚,以齐其不可导者也。盖养之教之而后齐之,圣人之政尽于此三者矣。其徳意之所发,主于仁民,义者仁之见于条理者也。
总论
- 孔氏颖达曰: 此第一章覆释上系第二章,象爻刚柔吉凶悔吝之事,更具而详之。
案
此章与上传第二章相应,故上传第三章以后皆申说第二章之意,下传则自第二章之后皆申说此章之意也。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即所谓设卦观象也。因爻象中刚柔相推之变而繋之吉凶悔吝之辞,即所谓繋辞焉而明吉凶也。此四句由象以及于辞者,作易之序也。下文又由辞之吉凶悔吝而推本于刚柔之象,盖传本为繋辞而作,而下传尤详焉,故其立言如此。吉凶悔吝由动而生者,盖以刚柔迭运变而从时,故也。吉凶之遇参差不齐,然以常理为胜而天下之动可一者,以刚柔变化不离乾坤。干易坤简而天下之理得,故也。爻象动乎内四句,又总而结言之。天地大徳一节,本义原属此章。然诸儒多言宜为下章之首,盖下章所取十三卦无非理财正辞禁非之事,其说可从也。
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本义
王昭素曰与地之间诸本多有天字,俯仰逺近所取不一,然不过以验阴阳消息两端而已。神明之徳如健顺动止之性,万物之情如雷风山泽之象。
集说
- 朱氏震曰: 自此以下明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者,无非有取于易,皆仁也。曰王天下者,明守位也。
- 王氏申子曰: 伏羲氏继天立极画八卦以前民用,后之圣人相继而作制为相生相养之具,皆所以广天地生生之徳。自网罟至书契是也。
- 蔡氏清曰: 以通神明之徳以类万物之情,二句一是精一是粗,一是性情一是形体。其下十三卦所尚之象,一皆出此。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本义
两目相承而物丽焉。
集说
- 孔氏颖达曰: 案诸儒象卦制器皆取卦之爻象之体,韩氏之意直取卦名因以制器。案上繋云以制器者尚其象,则取象不取名也。韩氏乃取名不取象,于义未善。
- 胡氏瑗曰: 盖者疑之辞也,言圣人创立其事不必观此卦而成之。盖圣人作事立器自然符合于此之卦象也,非准拟此卦而后成之,故曰盖取。
案
孔氏所议韩氏是也,且六十四卦名是文王所命,包牺之时但有八卦名象而已。黄农尧舜不应便取卦名,经大盖取之云。虽曰假托不必拘泥,然亦不应大假疏脱也。古者网罗所致曰离,诗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又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二体皆离,上下网罗之象。
包犠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本义
二体皆木,上入下动,天下之益莫大于此。
集说
- 蔡氏渊曰: 耜耒首也,断木之锐而为之耒耜柄也,揉木使曲而为之。
- 呉氏澄曰: 益上㢲二阳象耒之自地上而入,下震一阳象耜之在地下动也。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本义
日中为市,上明而下动,又借噬为市,嗑为合也。
集说
- 耿氏南仲曰: 有菽粟者或不足乎禽鱼,有禽鱼者或不足乎菽粟,罄者无所取,积者无所散,则利不布养不均矣。于是日中为市焉,日中者万物相见之时也。当万物相见之时而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使迁其有无,则得其所矣。
- 郑氏东卿曰: 十三卦始离次益次噬嗑所取者食货而已,食货者生民之本也。
案
离为日中震为动,出当日中而动出市集之象。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本义
乾坤变化而无为。
集说
- 郭氏雍曰: 垂衣裳而天下治,无为而治也。无为而治者,无他焉法乾坤易简而已。
- 王氏申子曰: 神农以上民用未滋,所急者食货而已。此聚人之本也。及黄帝尧舜之世,民用日滋。若复守其朴略,则非变而通之之道。故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由之而不倦,神其化使民宜之而不知。凡此者,非圣人喜新而恶旧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之道然也。
- 呉氏澄曰: 风气渐开,不可如朴略之世。此穷而当变也,变之则通而不穷矣。其能使民喜乐不倦者,以其通之之道神妙不测,变而不见其迹,便于民而民皆宜利之故尔。
- 俞氏琰曰: 时当变则变,不变则穷。于是乎有变而通之之道焉,变而通之所以趣时也。民之所未厌,圣人不强去。民之所未安,圣人不强行。夫唯其数穷而时将变,圣人因而通之,则民不倦由之而莫知其所以然者,神也。以渐相忘于不言之中者,化也。
- 蔡氏清曰: 时之当变也而通其变,然其所以变通之者,非圣人强用其智虑作为于其间也。因其自然之变而以自然之理处之,是谓神而化之也。神而化即其变通之妙于无为也。
- 苏氏浚曰: 言通变神化而独详于黄帝尧舜,言黄帝尧舜而独取诸乾坤。乾坤诸卦之宗也,黄帝尧舜千古人文之始。中天之运至此而开,洪荒之俗至此而变。此所以为善发羲皇之精蕴也。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本义
木在水上也,致逺以利天下疑衍。
集说
- 九家易曰: 木在水上流行若风,舟楫之象也。
- 何氏楷曰: 近而可以济不通,逺而可以致逺,均之为天下利矣。取诸涣者,其象巽木在坎水之上,故彖曰利渉大川,彖传曰乘木有功。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本义
下动上说。
集说
- 董氏真卿曰: 平地任载之大车,载物之多者,则服牛以引重。田车兵车乘车之小车,载人而轻者,则乘马以致逺。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本义
豫备之意。
集说
- 杨氏文焕曰: 川途既通,则𭧂客至矣。又不可无御之之术,重门以御之,击柝以警之,则𭧂客无自而至。
- 俞氏琰曰: 坤为阖户,重门之象也。震动而有声之木,击柝之象也。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本义
下止上动。
集说
- 丘氏富国曰: 以象言之上震为木,下艮为土。震木上动,艮土下止,杵臼治米之象。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本义
睽乖然后威以服之。
集说
- 朱氏震曰: 知耒耜而不知杵臼之利,则利天下者有未尽,故教之以杵臼之利。知门柝而不知弧矢之利,则威天下者有未尽,故教之以弧矢之利。
- 徐氏㡬曰: 其害之大者,以重门击柝不足以待之,故必有弧矢以威之。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本义
壮固之意。
集说
- 司马氏光曰: 风雨动物也,风雨动于上,栋宇健于下,大壮之象也。
- 蔡氏渊曰: 栋屋脊檩也,宇椽也。栋直而上故曰上栋,宇两垂而下故曰下宇。
- 俞氏琰曰: 圣人之于物,有为之者,有易之者。古未有是而民利之也,今则为之,所以贻于后也。古有是而民厌之也,今则易之,所以革于前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本义
送死大事而过于厚。
案
棺椁者取木在泽中也,又死者以土为安,故入而后说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本义
明决之意,此第二章言圣人制器尚象之事。
集说
- 耿氏南仲曰: 已前不云上古已下三事,或言古与上不同者,盖未造此器之前,更无馀物之用,故不言上古也。以下三事皆是未造此物之前,别有所用,今将后用而代前用,故本之云上古及古者。
总论
吴氏澄曰: 十三卦之制作自画卦而始至书契而终,盖万世文字之祖肇于画卦而备于书契也。案此章申苐一章变通趣时而原于易简之意,盖在天地则为刚柔,在人则为仁义。仁义者立夲者也,因风气之宜而通其变,则其所以趣时者也。法始于伏羲,成于尧舜,故自八卦既画而可以周万事之理。凡网罟耒耜至于书契,莫非易理之所有也。观其穷而变,变而通,则趣时之用不穷。然其神而化之无为而民安焉,则易简之理惟一,故其取诸诸卦者,取诸其趣时也。而其取诸乾坤者,取诸其易简也。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本义
易卦之形,理之似也。
集说
- 干氏宝曰: 言是故又总结上义也。
- 崔氏憬曰: 上明取象以制器之义,故以此重释于象言,易者象于万物,象者形像之象也。
- 吴氏澄曰: 此章之首第一节总叙以起下文,自包牺至书契言制作之事而以是故总结之。谓易卦皆器物之象,象者像似之义,圣人制器皆与卦象合也。
彖者,材也
本义
彖言一卦之材。
集说
- 韩氏伯曰: 彖言成卦之材,以统卦义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本义
效放也。
集说
- 胡氏瑗曰: 爻有变动,位有得失,变而合于道者为得,动而乖于理者为失。人事之情伪,物理之是非,皆在六爻之中。所以象天下之动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本义
悔吝本微,因此而著。
集说
- 保氏八曰: 彖者言一卦之材,所以断一卦之吉凶悔吝。爻者言一爻之动,所以断一爻之吉凶悔吝。
- 何氏楷曰: 吉凶在事本显,故曰生。悔吝在心尚微,故曰著。悔有改过之意,至于吉则悔之著也。吝有文过之意,至于凶则吝之著也。原其始而言,吉凶生于悔吝。要其终而言,则悔吝著而为吉凶也。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本义
震坎艮为阳卦皆一阳二阴,巽离兑为阴卦皆一阴二阳。
集说
- 韩氏伯曰: 夫少者多之所宗,一者众之所归。阳卦二阴,故奇为之君。阴卦二阳,故耦为之主。
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
本义
凡阳卦皆五画,凡阴卦皆四画。
集说
- 陈氏埴曰: 二耦一奇,即奇为主,是为阳卦。二奇一耦,即耦为主,是为阴卦。故曰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本义
君谓阳,民谓阴。
集说
- 朱氏震曰: 阴阳二卦,其徳行不同。何也?阳卦一君而遍体二民,二民共事一君,一也。故为君子之道。阴卦一民共事二君,二君共争一民,二也。故为小人之道。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本义
引咸九四爻辞而释之,言理夲无二,而殊涂百虑莫非自然,何以思虑为哉?必思而从,则所从者亦狭矣。
集说
- 韩氏伯曰: 天下之动,必归于一。思以求朋,未能一也。一以感物,不思而至。
- 孔氏颖达曰: 此一之为道,为可尚。结成前文,阳卦以一为君,是君子之道也。
- 徐氏㡬曰: 涂虽殊而归同,则往来自不容无,而加之憧憧则私矣。虑虽百而致一,则思亦人心所当有,而局于朋从则狭矣。
- 蔡氏清曰: 天下感应之理夲同归也,但事物则千形万状而其涂各殊耳。天下感应之理夲一致也,但所接之事物不一而所发之虑亦因之有百耳。夫虑虽百而其致则一,涂虽殊而其归则同,是其此感彼应之理一出于自然而然而不必少容心于其间者。吾之应事接物,一惟顺其自然之理而已矣,天下何思何虑?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本义
言往来屈信皆感应自然之常理,加憧憧焉则入于私矣。所以必思而后有从也。
集说
- 张子曰: 屈信相感而利生,感以诚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杂之伪也。
- 朱子语类云: 日往则月来一段,乃承上文憧憧往来而言。往来皆人之所不能无,但憧憧则不可。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本义
因言屈信往来之理,而又推以言学亦有自然之机也。精所其义至于入神,屈之至也。然乃所以为出而致用之夲,利其施用无适不安,信之极也。然乃所以为入而崇徳之资,内外交相养互相发也。
集说
- 孔氏颖达曰: 覆明上往来相感屈信相须,尺蠖之虫初行必屈,言信必须屈也。龙蛇初蛰是静也,以此存身,言动必因静也。圣人用精粹微妙之义入于神化,寂然不用,乃能致其所用。先静后动,是动因静而来也。利己之用,安静其身可以増崇其徳,此亦先静后动,动亦由静而来也。
- 朱子语类云: 且如精义入神如何不思,那致用的却不必思。致用的是事功,是效验。
- 俞氏琰曰: 精研义理无毫厘之差,而深造于神妙,所以致之于用也。见于用而利施于身而安,所以为崇徳之资也。精义入神内也,致用外也,自内而达外,犹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利用安身外也,崇徳内也,即外以养内,亦犹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 蔡氏清曰: 利用如何以崇其徳,盖外边事事都能迎刄解将去,则胸中所得益深,所造亦逺矣。精义以致知,言义者事理之宜也。入神只谓到那不容言之妙处,利用以行,言利用故安身。若其用有不利,则亦不能在在皆安而泰然处之矣。盖躬行心得自是相闗之理。
- 呉氏一源曰: 人皆知信之利而不知屈之所以利也,故以尺蠖龙蛇明之。专言屈之利以示人,正欲人养静以一动无感以待感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本义
下学之事尽力于精义利用而交养互发之机自不能已,自是以上则亦无所用其力矣。至于穷神知化乃徳盛仁熟而自致耳,然不知者往而屈也,自致者来而信也是亦感应自然之理而已。张子曰,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此上四节皆以释咸九四爻义。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精义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徳,此二者皆人理之极。过此二者以往,则微妙不可知,穷极微妙之神,晓知变化之道,乃是圣人徳之盛极也。
- 张子曰: 精义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利用安身素豫吾外,致养吾内也。穷神知化乃养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强,故崇徳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
- 又曰: 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其在人也,知义用利则神化之事备矣。徳盛者穷神则知不足,道知化则义不足。
- 又曰: 穷神是穷尽其神也,入神是仅能入于神也。言入如自外而入,义固有浅深。
- 朱子语类云: 穷神知化徳之盛,这徳字只是上面崇徳之徳。徳盛后便能穷神知化,便如聪明睿知皆由此来,自诚而明相似。
- 又云: 穷神知化,化是逐些子挨将去底。一日复一日,一月复一月,节节挨将去,便成一年。神是一个物事,或在彼或在此。当其在阴时全体在阴,在阳时全体在阳,都只是这一物两处都在,不可测故谓神。撗渠言一故神,两故化。
- 又注云: 两在故不测,这说得甚分晓。
- 又云: 天下何思何虑一句,便先打破那个思字。却说同归殊涂一致,百虑又再说天下何思何虑,谓何用如此憧憧往来。尺蠖龙蛇之屈信,皆是自然底道理。不往则不来,不屈则亦不信也。今之为学亦只是如此,精义入神用力于内,乃所以致用乎外。利用安身求利乎外,乃所以崇徳乎内。只是如此作将去,虽至于穷神知化地位,亦只是徳盛仁熟之所致。何思何虑之有?
- 蔡氏清曰: 未之或知者,不容于有思,不容于有为也。神以存主处言,化以运用处言。其神化者亦岂出于精义利用之外哉?其始有待于思为,则曰精义利用。其终无待于思为,则曰穷神知化。所造有浅深,理则无精粗也。
- 张氏振渊曰: 未有下学功夫不到而顿能上达者,神化功夫正在精义利用作起。此正实落下手处,即造到神化地位,不过精义利用渐进渐熟耳。徳盛不是就穷神知化上赞他徳之盛,惟徳盛方能穷神知化。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本义
释困六三爻义。
集说
- 朱子语类云: 有着力不得处,若只管着力去作,少闲去作不成。他人便道自家无能,便是辱了名。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本义
括结碍也,此释解上六爻义。
集说
- 韩氏伯曰: 括结也,君子待时而动,则无结阂之患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本义
此释噬嗑初九爻义。
集说
- 冯氏椅曰: 不以不仁为耻,故见利而后劝于为仁。不以不义为畏,故畏威而后惩于不义。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本义
此释噬嗑上九爻义。
集说
- 董氏仲舒曰: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 吴氏曰慎曰: 恶以己之所行者言,罪以法之所丽者言。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本义
此释否九五爻义
集说
- 孔氏颖达曰: 所以今有倾危者,由前安乐于其位,自以为安,故致今日危也。所以今日灭亡者,由前保有其存,恒以为存,故今致灭亡也。所以今有祸乱者,由前自恃有其治理,恒以为治,故今致祸乱也。是故君子今虽获安心,恒不忘倾危之事。国虽存心,恒不忘灭亡之事。政虽治心,恒不忘祸乱之事。心恒畏惧其将灭亡,其将灭亡乃系于包桑之固也。
- 谷氏家杰曰: 养尊处优曰安,宗社巩固曰存,纲举目张曰治。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本义
此释鼎九四爻义。
集说
- 张氏浚曰: 自昔居台鼎之任,徳力知三者一有阙,则弗能胜其事,而况俱不足者乎。有徳而无知,则不足以应变。有知而无力,则不足以镇浮。若夫徳之不立,虽有知力亦无以感格天人,而措天下于治矣。
- 钱氏时曰: 古之人君必量力度徳而后授之官,古之人臣亦必量力度徳而后居其任。虽百工胥史且犹不苟,况三公乎。为君不明于所择,为臣不审于自择,以至亡身危主,误国乱天下,皆由不胜任之故,可不戒哉。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本义
此释豫六二爻义,汉书吉之之间有凶字。
集说
- 孔氏颖达曰: 动谓心动事动,初动之时其理未著,唯纎微而己。已著之后则心事显露,若未动之先又寂然顿无几是离无入有,在有无之际故云动之微也。直云吉不云凶者,凡豫前知几皆向吉而背凶,违凶而就吉,无复有凶故特云吉也。诸夲或有凶字者,其定夲则无。
- 崔氏憬曰: 此爻得位于中,于豫之时能顺以动而防于豫,如石之耿介守志不移。虽暂豫乐,以其见微而不终日,则能贞吉,断可知矣。
- 张子曰: 知几者为能以屈为信。
- 朱子语类云: 上交贵于恭逊,恭则便近于谄。下交贵于和易,和则便近于渎。盖恭与谄相近,和与渎相近,只争些子便至于流也。
- 又云: 几者动之微,是欲动未动之间便有善恶。便须就这处理㑹,若到发出处便怎生奈何得。所以圣贤说谨独,便都是要就几微处理㑹。
- 项氏安世曰: 谄者本以求福而祸常基于谄,介于石也;知柔知刚,柔而能刚,不终日也。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本义
殆危也,庶几近意,言近道也。此释复初九爻义。
集说
- 虞氏翻曰: 复以自知,自知者明。谓颜子不迁怒,不贰过,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
- 侯氏行果曰: 失在未形,故有不善知则速改,故无大过。
- 朱子语类云: 或以几为因上文几字而言,但左传与孟子庶几两字都只作近字说。
- 又云: 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今人只知知之未尝复行为难,殊不知有不善未尝不知是难处。
- 项氏安世曰: 于微而知其彰,于柔而知其刚。盖由用心之精,烛理之明,是以至此。欲进此者,当自颜子始。毫厘丝忽之过,一萌于方寸之间,可谓微矣,而吾固已了然而见之。可谓柔矣,而吾已斩然而绝之。此章内十一爻虽各为一假,而意皆相贯。此爻尤与上爻文意相关。
- 陆氏振奇曰: 诚则明者,知几之神由介石来也。明则诚者,不逺之复由真知得也。在豫贵守之固,故曰贞吉。在复贵觉之早,故曰元吉。
天地絪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本义
𬘡缊交密之状,醇谓厚而凝也,言气化者也,化生形化者也。此释损六三爻义。
集说
- 侯氏行果曰: 此明物情相感,当上法𬘡缊化醇致一之道。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本义
此释益上九爻义,此第五章。
集说
- 项氏安世曰: 危以动则民不与,党与之与无交而求,则民不与。取与之与也。
- 又曰: 以易对惧,其义可见。直者其语易,曲者其语惧,干之所以易者,以其直也。
- 郭氏鹏海曰: 事不顺理从欲,惟危为危以动。心知非理自觉惶恐,为惧以语。恩非素结,信非素孚,为无交而求。
总论
- 叶氏良佩曰: 下十爻皆承咸九四而言。
- 吴氏一源曰: 咸后十爻皆发明理之贞一,而不必憧憧耳。往来屈信无二致也,天地所以成造化,圣人所以臻造化。推之事事物物,莫不皆然。故知动静之一致,则能藏器而时动。知小大之一致,则能谨小以无咎。知安危之一致,则能危以保其安。知显微之一致,则能见几而作,不逺而复。知损益之一致,则能损而得友。彼非所困而困,非所任而任,忽小而恶积,求益而或系,皆昧于屈信之义以取凶耳。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本义
诸卦刚柔之体皆以乾坤合徳而成,故曰乾坤易之门,撰犹事也。
集说
- 荀氏爽曰: 阴阳相易出于乾坤,故曰门。
- 叶氏良佩曰: 此章论文王系辞之义,故首节先夲伏羲卦画而言之。
- 何氏楷曰: 有形可拟故曰体,有理可推故曰通。体天地之撰,承刚柔有体言两体字相应。通神明之徳,承阴阳合徳言两徳字相应。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本义
万物虽多,无不出于阴阳之变。故卦爻之义虽杂出,而不差缪。然非上古淳质之时思虑所及也,故以为衰世之意,盖指文王与纣之时也。
集说
- 九家易曰: 名谓卦名,阴阳虽错,而卦象各有次序,不相逾越。
- 侯氏行果曰: 易象考其事类,但以吉凶得失为主,则非淳古之时也。故云衰世之意耳,言邪示疑,不欲切指也。
- 朱子语类问: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是指系辞而言,是指卦名而言?曰他下面两三畨说名后又举九卦说看来,只是谓卦名。
- 又云: 其衰世之意邪,伏羲画卦时,这般事都已有了。只是未曾经历到文王时,世变不好,古来未曽有底事都有了。他一一经历这崎岖万变过来,所以说出那卦辞。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本义
而微显恐当作微显而开而之,而亦疑有误。
集说
- 郭氏雍曰: 当名卦也,辨物象也,正言彖辞也,断辞系之以吉凶者也。
- 朱子语类云: 微显阐幽,幽者不可见,便就这显处说出来。显者便就上面寻其不可见底,教人知得。又曰如显道神徳行相似。
- 又云: 微显阐幽是将道来事上看,言那个虽是粗的,然皆出于道义之蕴微显所以阐幽,阐幽所以微显,只是一个物事。
- 呉氏澄曰: 彰往即藏往也,谓明于天之道而彰明已往之理。察来即知来也,谓察于民之故而察知未来之事。微显即神徳行也,谓以人事之显而夲之于天道,所以微其显阐幽即显道也,谓以天道之幽而用之于人事,所以阐其幽。
- 蔡氏清曰: 人事粗迹也,易书有以微之,盖于至著之中寓至微之理也。天道至幽也,易书有以阐之,盖以至微之理寓于至著之象也。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本义
肆陈也,贰疑也。
集说
- 程氏敬承曰: 理贞夫一而民贰之,有失得故贰也。明失得之报,则天下晓然归于理之一,而民行济矣。济者出之陷溺之危而措之安吉之地,此其所以为衰世之意邪。
总论
- 项氏安世曰: 此章专论易之彖辞,易不过乾坤二者,而其所以系辞之意,则为世衰道微,与民同患,不得已而尽言之耳。此断辞之所以作也,断辞即彖辞也。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本义
夏商之末,易道中微。文王拘于羑里而系彖辞,易道复兴。
集说
- 孔氏颖逹曰: 易之爻卦之象则在上古伏羲之时,但其时理尚质素,直观其象足以垂教。中古之时,事渐浇浮,非象可以为教。故爻卦之辞起于中古,此之所论谓周易也。身既忧患,须垂法以示于后,以防忧患之事。
- 呉氏澄曰: 羲皇之易有画而已,三画之卦虽有名,而六画之卦未有名。文王始名六画之卦而系之以辞,易道㡬微至此而复兴也。卦名及辞皆前此所未有,故不云述而云作。作易在羑里时,故云其有忧患乎。盖于名卦而知其有忧患也,下文举九卦之名以见其忧患之意。
- 谷氏家杰曰: 忧患二字以忧患天下言,乃吉凶同患意。民志未通,务未成,圣人切切然为天下忧患之,于是作易。故易皆处忧患之道。
- 何氏楷曰: 圣人之忧患者,忧患天下之迷复也。乃其处困,又何忧患焉。是故易者,所以忧患天下之忧患也。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本义
履礼也,上天下泽,定分不易,必谨乎此,然后其徳有以为基而立也。谦者自卑而尊人,又为礼者之所当执持而不可失者也。九卦皆反身脩徳以处忧患之事也,而有序焉。基所以立,柄所以持,复者心不外而善端存,恒者守不变而常且久,惩忿窒欲以脩身,迁善改过以长善,困以自验其力,井以不变其所,然后能巽顺于理以制事变也。
集说
- 郑氏康成曰: 辨别也,遭困之时,君子固穷,小人则滥徳,于是别也。
- 干氏宝曰: 柄所以持物,谦所以持礼者也。
- 朱子语类问: 巽何以为徳之制?曰巽为资斧,巽多作断制之象。盖巽字之义非顺所能尽,乃顺而能入之义,是入细直彻到底,不只是到皮子上。如此方能断得杀,若不见得尽,如何可以行权。
- 陆氏九渊曰: 上天下泽,尊卑之义,礼之本也。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皆本诸此。履徳之基,谓以行为徳之基也。基始也,徳自行而进也,不行则徳何由而积。有而不居为谦,谦者不盈也,盈则其徳䘮矣。常执不盈之心,则徳乃日积,故曰徳之柄。既能谦,然后能复,复者阳复为复善之义,人性本善。其不善者迁于物也,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则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循吾固有而进徳,则沛然无他适矣,故曰复徳之本也。知复则内外合矣,然而不常则其徳不固。所谓虽得之必失之,故曰恒徳之固也。君子之脩徳必去其害,徳者则徳日进矣,故曰损徳之脩也。善日积则寛裕,故曰益徳之裕也。不临患难,难处之地未足以见其徳,故曰困徳之辨也。井以养人利物为事,君子之徳亦犹是也,故曰井徳之地也。夫然可以有为,有为者常顺时制宜。不顺时制宜者,一方一曲之士,非盛徳之事也。顺时制宜非随俗合污,如禹稷颜子是已,故曰巽徳之制也。
- 陈氏琛曰: 徳之基就积行上说,徳之本就心里说。要当有辨,徳之固是得寸守寸,得尺守尺。徳之地则全体不穷矣,亦要有辨。
- 卢氏曰: 基与地有别,基小而地大。基是初起脚跟,积累可由此而上。地是凝成全体,施用之妙皆由此而出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本义
此如书之九徳,礼非强世,然事皆至极。谦以自卑而尊人,且光复阳微而不乱于群阴。恒处杂而常徳不厌,损欲先难习熟则易。益但充长而不造作,困身困而道亨。井不动而及物,巽称物之宜而潜隐不露。
集说
- 韩氏伯曰: 和而不至从物者也,和而能至故可履也。微而辨之不逺复也,杂而不厌是以能恒。刻损以脩身故先难也,身脩而无患故后易也。有所兴为以益于物故曰长裕,因物兴务不虚设也。
- 程子曰: 益长裕而不设,谓固有此理而就上充长也。设是撰造也,撰造则为伪也。
- 朱子语类云: 称而隐是巽顺恰好底道理,有隠而不能称量者。有能称量而不能隠伏不露形迹者,皆非巽之道也。巽徳之制也,巽以行权都是此意。
- 陆氏九渊曰: 履和而至,兑以柔悦承乾之刚健故和。天在上泽处下,理之至极不可易,故至君子所行。体履之义故和而至,谦尊而光,不谦则必自尊自耀。自尊则人必贱之,自耀则徳䘮矣。能谦则自卑自晦,自卑则人尊之,自晦则徳益光显。复小而辨于物,复贵不逺,言动之微,念虑之隠。必察其为物所诱与否,不辨于小则将致悔咎矣。恒杂而不厌,人之生动用酬酢事变非一,人情于此多至厌倦。是不恒其徳者也,能恒者虽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人情逆之则难,顺之则易。凡抑损其过必逆乎情,故先难。既损抑以归于善,则顺乎本心,故后易。益长裕而不设,益者迁善以益己之徳。故其徳长进而寛裕,设者侈张也。有侈大不诚实之意,如是则非所以为益也。困穷而通,不脩徳者遇穷困则陨获丧亡而已。君子遇穷困则徳益进,道益通。井居其所而迁,如君子不以道徇人,故曰居其所而博施济众无有不及,故曰迁。巽称而隠,巽顺于理故动称宜。其所以称宜者非有形迹可见,故隠。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本义
寡怨谓少所怨尤,辨义谓安而能虑。此第七章三陈九卦以明处忧患之道。
集说
- 虞氏翻曰: 礼和为贵,故以和行之。有不善未尝不知,故自知也。恒立不易方,故一徳也。
- 欧阳氏脩曰: 君子者天下系焉,一身之损益,天下之利害也。君子之自损忿欲耳,自益迁善而改过耳。然而肆其忿欲者,岂止一身之损哉。天下有被其害矣,迁善而改过岂止一身之益哉。天下有䝉其利矣。
- 朱子语类问: 巽以行权,权是逶迤曲折以顺理否?曰然。巽有入之义,巽为风如风之入物。只为巽便能入义理之中,无细不入。又问巽称而隠,隠亦是入物否?曰隠便是不见处。
- 又云: 见得道理精熟后,于物之精微委曲处无处不入。所以说巽以行权,兑见而巽伏。权是隠然作底事物,若显然地作却不成行权。
- 陆氏九渊曰: 履以和行,行有不和以不由礼故也。能由礼则和矣,谦以制礼,自尊大则不能由礼。卑以自牧乃能自节制,以礼复以自知。自克乃能复善,他人无与焉。恒以一徳,不常则二三。常则一终始惟一时,乃日新。损以逺害,如忿欲之类为徳之害。损者损其害徳而已,能损其害徳者,则吾身之害固有可逺之道。特君子不取必乎此也,益以兴利,有益于己者为利。天下之有益于己者莫如善,君子观易之象而迁善。故曰兴利,能迁善则福庆之利固有自致之理。在君子无加损焉,有不足言者。困以寡怨,君子于困厄之时必推致其命,吾遂吾之志何怨之有。推困之义不必穷厄患难及己也,凡道有所不可行皆困也。君子于此自反而已,未尝有所怨也。井以辨义,君子之义在于济物。于井之养人可以明君子之义,巽以行权。巽顺于理,如权之于物随轻重而应。则动静称宜,不以一定而悖理也,九卦之列君子脩身之要。其序如此,缺一不可也。故详复赞之,王氏应麟曰复以自知,必自知然后见天地之心。有不善未尝不知,自知之明也。
- 何氏楷曰: 以用也履者礼也,用礼以约之而制作始和。此履所以为徳之基也,所贵乎礼者以其为徳之品节也。然惟让为礼之实,不让不为礼故用谦以制之。此谦所以为徳之柄也。
总论
- 项氏安世曰 此章亦论彖辞,凡彖辞之体皆先释卦名。次言两卦之体,末推卦用,故此章之序亦然。以为观彖者之法也。
- 胡氏炳文曰 上经自干至履九卦,下经自恒至损益亦九卦。上经履至谦五卦,下经益至困井亦五卦。上经谦至复又九卦,下经井至巽又九卦。上经自复而后八卦,而为下经之恒。下经自巽而未济亦八卦,复为上经之干。上下经对待非偶然者。
- 叶氏良佩曰 此章三陈九卦专言卦也,易道屡迁一章专言爻也。
案
此上二章,申象之动乎内,而吉凶见乎外也,六十四卦之象皆以乾坤交错而成,中涵天地变化之道。鬼神微妙之徳是所谓动乎内者也,及圣人命之以名系之以辞。于是吉凶之义昭然见矣,六十四卦之名或曰伏羲所命或曰文王所命。盖自夫子之时而已疑也,但以其所取事类观之。知其非上古淳质时所有,则为文王命名可以理推,名当则卦爻之物可辨。因正言其是非而吉凶之辞可断,向之体天地之撰而有以彰往察来。通神明之徳而有以微显阐幽者至是而大备矣,名杂而不越故所称者小。而义则大彖所以发其蕴也,故寓意深逺而辞则文。指逺辞文故言虽曲而中,名小类大故事虽肆而隠。盖由于世衰民疑而将以济其行,故非探赜索隠无以尽其变也,非周事体物无以悟其心也。夫吉凶者失得之报而已矣,故下九卦遂言圣人之所处以示观彖之例。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本义
逺犹忘也,周流六虚,谓阴阳流行于卦之六位。
集说
- 侯氏行果曰: 居则观象,动则玩占,故不可逺也。
- 孔氏颖达曰: 六位言虚者,位本无体,因爻始见,故称虚也。
- 邵子曰: 六虚者,六位也,虚以待变动之事也。
- 朱子语类云: 易不可为典要,易不是确定硬本子。杨雄太𤣥排定三百五十四赞,当昼三百五十四赞,当夜昼底吉,夜底凶。吉之中又自分轻重,凶之中又自分轻重。易却不然,有阳居阳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阴居阴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有应而吉,底有有应而凶底。是不可为典要之书,也是有那许多变,所以如此。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
本义
此句未详,疑有脱误。
集说
- 韩氏伯曰: 明出入之度,使物知外内之戒也。
- 潘氏梦旗曰: 易虽不可为典要,而其出入往来皆有法度,而非妄动也。故卦之内外皆足以使人知惧。
- 蔡氏清曰: 卦爻所说者皆利用出入之事,其出入也皆必以其法。法者,事理当然之则也。使人入而在内,出而在外,皆知有法而不敢妄为,是使知惧也。知惧必以度。
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本义
虽无师保而常若父母临之戒惧之至。
集说
- 虞氏翻曰: 神以知来,故明忧患。知以蔵往,故知事故。
- 苏氏轼曰: 忧患之来,苟不明其故,则人有苟免之志而怠。故易明忧患,又明其所以致之之故。
- 朱氏震曰: 又明于己之所当忧患,与所以致忧患之故。无有师保教训,而严惮之有如父母亲临而爱敬之见,圣人之情也。
- 赵氏振芳曰: 不特使人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所以致忧患之故。谆谆然与民同患,与民同忧,不止如师保之提命,且直如父母之俨临。爱之无所不至,虑之无所不周,故训之无所不切也。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本义
方道也,姑由辞以度其理,则见其有典常矣。然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也。
集说
- 虞氏翻曰: 其出入有度,故有典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言而信,谓之徳行,故不虚行也。
- 孔氏颖达曰: 虽千变万化,不可为典要。然循其辞,度其义,原寻其初要,结其终,皆唯变所适。是其常典也。
- 邵子曰: 既有典常常也,不可为典要,变也。
总论
- 项氏安世曰: 此章专论易之爻辞,易之为书也,不可逺为道也,屡迁二句,一章大指。自变动不居至惟变所适,言屡迁也。自出入以度至道不虚行,言不可逺也。惟其屡迁,故虚而无常,不可为典要。惟其不可逺,故有度有方,有典有常,而不可虚方。其率之也,则谓之辞。及其行之也,则谓之道。辞之所指即道之所迁也,人能循其不可逺之理,则屡迁之道得矣。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
本义
质谓卦体,卦必举其始终而后成体。爻则唯其时物而已。
集说
- 韩氏伯曰: 质体也,卦兼始终之义也。
- 孔氏颖达曰: 物事也,一卦之中六爻交相杂错,唯各㑹其时,各主其事。
- 呉氏澄曰: 质谓卦之体质,文王原卦义之始要,卦义之终以为卦之体质。各名其卦而系彖辞也,爻之为言交也。周公观六位之交错,唯其六爻之时各因其义而系爻辞也。此章言六爻而六爻统于彖,故先言彖乃说六爻也。
- 谷氏家杰曰: 此章虽兼卦爻,实以卦引起爻,专重在爻上。
- 何氏楷曰: 此章统论爻画而归重于彖辞,说易之法莫备于此。易之为书,纲纪在卦,卦必合爻之全而后成卦。一画不似便成他局,圣人之系卦为之推原其始要,约其终弥纶全卦之理。如物之有体质,至于系爻,则惟相其六位之时而导之宜,因其阴阳之物而立之像。然其大指要不过推演彖辞之意。
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
本义
此言初上二爻。
集说
- 干氏宝曰: 初撰议之故难知,卒成之故易知。本末势然也。
- 孔氏颖达曰: 初辞拟之者,覆释其初难知也。以初时拟议其始,故难知也。卒成之终者,覆释其上易知也。言上是事之卒了而成就,终竟故易知也。
- 呉氏澄曰: 初与终为对,拟之与卒成之为对。两句文法顚倒,相互案讲家以难知易知属学易者,拟之卒成属作易者。然圣人作易六爻之条理浑成于心,岂有难易哉。故初辞拟之卒成之终两句,是申上两句皆当属学易者说。
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本义
此谓卦中四爻。
案
杂字撰字辨字亦当属学易者说,杂者参错其贵贱上下之位也,撰者体察其刚柔健顺之徳也。徳位分而是非判矣,辨者剖别之于象,以考验之于辞也。
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本义
彖统论一卦六爻之体。
集说
- 苏氏轼曰: 彖者常论其用事之爻,故观其彖则其馀皆彖爻之所用者也。
- 呉氏澄曰: 章首第一句言彖,第二句总言六爻,此一节又总言六爻而归重于彖。盖为结语与章首起语相始终。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本义
此以下论中爻,同功谓皆阴位,异位谓逺近不同。四近君故多惧,柔不利逺而二多誉者,以其柔中也。
集说
- 崔氏憬曰: 此重释中四爻功位所宜也,二四皆阴位,阴之为道近比承阳故不利逺矣。二退阳虽则不利,其要或有无咎者,以柔居中异于四也。
- 苏氏轼曰: 近于五也,有善之名而近于君则惧矣。故二之善宜著,四之善宜隠。
- 程氏迥曰: 易以六居五,以九居二,为卦十有六。虽为时不同,其十有五皆吉,谓人君柔中虚已而任刚徳之臣。其臣亦以刚中应之也。
- 呉氏澄曰: 二与四同是阴位,若皆以柔居之,则六二六四同是以柔居阴故曰同功。然其位则有退近之异,五者一卦之尊位故退近皆自五而言。二与五应为退,四与五比为近。以位之退近有异而其善亦不同,退者意气舒展而多誉,近者势分逼迫而多惧。多者谓不尽然而若此者众尔,近也二字释四多惧,谓四之所以惧不能如二之多誉者,盖迫近尊位不得自安故也。柔之为道以下释二多誉,柔不能自立,退者有所依倚,退者宜若不利。二退于五而其归得以无咎者,以其用柔而居下卦之中也。
- 何氏楷曰: 月退日则光满,近则光微。此多誉多惧之说也。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本义
三五同阳位而贵贱不同,然以柔居之则危,唯刚则能胜之。
集说
- 侯氏行果曰: 三五阳位,阴柔处之则多凶危。刚正居之则胜其任,言邪者不定之辞也。或有柔居而吉者,得其时也。
- 崔氏憬曰: 三处下卦之极,居上卦之下。而上承天子,若无含章之美,则必致凶。五既居中不偏,贵乘天位以道济物,广被寰中。故多功也。
- 呉氏澄曰: 三与五同是阳位,若皆以刚居之,则九三九五同是以刚居阳故曰同功。然其位则有贵贱之异,贱者刚居刚为太过而多凶,贵者刚居刚为适宜而多功。二多誉四多惧之上有其善不同一句,而三多凶五多功之上无之者,誉惧虽不同而皆可谓之善。凶则不可谓善矣,故不言也。贵贱之等也,五字释三多凶,谓三之所以凶不能如五之功者。盖贵贱有等,贱者不与贵者同故也。其柔危以下释五多功,五为尊位,以柔居之则不胜其任而危。惟刚居之则能胜其任而有功也。
- 胡氏炳文曰: 其柔危其刚胜,专为三言也。
- 蔡氏清曰: 或退或近或贵或贱,此所谓爻有等故曰物者。是为杂物,或柔中或不中,或多誉或多惧,或多凶或多功。又或柔危而刚胜,此所谓撰徳也而辨是与非,举具其中矣。
总论
何氏楷曰: 章末覆举中爻,所以略初上不言者。盖初上非用事之地,故所重在时位。中四爻用事之地,故惟重在徳行也。若夫卦主在初上者,则不可以此例论。此章为易之凡例,求卦爻之义者,执此以求之而已然。仅曰要曰多曰过半,则虽圣人犹未敢轻言之,韦编三绝有以夫。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本义
三画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
集说
- 项氏安世曰: 言圣人所以兼三才而两之者,非以私意傅㑹三才之道。自各有两,不得而不六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本义
道有变动,谓卦之一体。等谓退近贵贱之差。相杂,谓刚柔之位相间。不当,谓爻不当位。
集说
- 陆氏绩曰: 天道有昼夜日月之变,地道有刚柔燥湿之变,人道有行止动静吉凶善恶之变。圣人设爻以效三者之变动,故谓之爻者也。
- 孔氏颖达曰: 三才之道既有变化移动,故重画以象之而曰爻也。物者物类也,爻有阴阳贵贱等级以象万物之类,故谓之物也。若相与聚居闲杂成文不相妨害,则吉凶不生。由文之不当相与聚居不当于理,故吉凶生也。
- 张子曰: 故曰爻爻者交杂之义。
- 项氏安世曰: 爻有等者,初二三四五上也。物相杂者,初三五与二四上阴阳相间也。文不当者,九居阴位六居阳位也。
- 李氏简曰: 一则无变无动,兼而两之故三才之道皆有变动。以其道有变动故名其画曰爻,爻者效也。言六画能效天下之动也,爻有贵贱上下之等故曰物。物有九六杂居,刚柔之位则成文。交错之际有当不当,吉凶由是生焉。
- 汪氏咸池曰: 文既相杂,岂能皆当。故有以刚居柔以柔居刚而位不当者,亦有以柔居柔以刚居刚而位未必皆当者。则吉凶于是而生矣。
- 何氏楷曰: 不当者非专指阳居阴位阴居阳位也,卦情若淑或以不当为吉。卦情若慝反以当位为凶,要在随时变易得其当而已。
- 呉氏曰慎曰: 以时义之得为当时,义之失为不当。不以位论。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本义
危惧故得平安,慢易则必倾覆。易之道也。
集说
- 张氏栻曰: 既惧其始使人防微杜渐,又惧其终使人持盈守成。要之以无咎而补过,乃易之道也。
- 髙氏攀龙曰: 一部易原始要终只是敬惧无咎而已,故曰惧以终始无咎者善补过也。易中凡说有喜有庆吉元吉都是及于物处,若本等只到了无咎便好。
- 赵氏光大曰: 危者使平,二句即是辞危处使之不可作易。使之言由危而平者,危使之也。言其理之必然,若有以使之也。易之道与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本义
至健则所行无难故易,至顺则所行不繁故简。然其于事皆有以知其难而不敢易以处之,是以其有忧患则健者如自髙临下而知其险。顺者如自下趋上而知其阻,盖虽易而能知险则不陷于险矣。既简而又知阻则不困于阻矣,所以能危能惧而无易者之倾也。
集说
- 孔氏颖达曰: 干之徳行恒易,略不有艰难,以此之故能知险之所兴。若不易则为险,故行易以知险也。坤之徳行恒为简静,不有繁乱,以此之故知阻之所兴。若不简则为阻难,故行简以知阻也。
- 苏氏轼曰: 已险而能知险,已阻而能知阻者,天下未尝有也。是故处下以倾髙,则髙者毕赴。用晦以求明,则明者必见。易简以观险阻,则险阻无隐情矣。
- 张子曰: 简易然后知险阻,简易理得然后一以贯天下之道。
- 朱子语类云: 险与阻不同,险是自上视下见下之险故不敢行,阻是自下观上为上所阻故不敢进。
- 项氏安世曰: 易与险相反,唯中心易直者能照天下险巇之情。简与阻相反,唯行事简静者能察天下繁壅之机。
- 李氏简曰: 两险相疑,两阻相持,则险不能知险。知天下之至险者,至易者也。阻不能知阻,知天下之至阻者,至简者也。
- 胡氏炳文曰: 前言乾坤之易简,此言乾坤之所以为易简。盖干之徳行所以恒易者何也,干天下之至健也。坤之徳行所以恒简者何也,坤天下之至顺也。
- 蔡氏清曰: 天下之至健,天下之至顺,犹中庸云天下至诚,天下至圣相似。皆以人言君子行此四徳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此天下之至健者也。安贞之吉应地无疆,此天下之至顺也。
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本义
侯之二字衍,说诸心者心与理㑹,干之事也。研诸虑者理因虑审,坤之事也。说诸心故有以定吉凶,研诸虑故有以成亹亹。
集说
- 张子曰: 易简故能说诸心,知险阻故能研诸虑。
- 朱氏震曰: 简易者我心之所固有,反而得之,能无说乎?以我所有虑其不然,能无研乎?
- 朱子语类云: 能说诸心能研诸虑,方始能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凡事见得通透了,自然欢说。既说诸心是理㑹得了于事上,更审一审便是研诸虑。研是更去研磨,定天下之吉凶是剖判得这事,成天下之亹亹是作得这事业。
- 张氏栻曰: 心之说也不忤于理,虑之研也不昧于事,则得者为吉,失者为凶。吉凶既定,则凡勉于事功者,莫不𢎞之不息以成其功矣。
- 谷氏家杰曰: 能说诸心能研诸虑,二能字应下成能之能。见此理人人具有,唯圣人能说能研耳。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本义
变化云为故象事可以知器,吉事有祥故占事可以知来。
集说
- 苏氏轼曰: 言易简者无不知也。
- 朱子语类问: 有许多变化云为又吉事皆有休祥之应,所以象事者于此而知器,占事者于此而知来曰是。
- 何氏楷曰: 凡人事之与吉逢者,其先必有祥兆。天人相感,志一之动气也。圣人作易,正以迪人于吉,故独以吉事言之。与吉之先见同义。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本义
天地设位而圣人作易以成其功,于是人谋鬼谋虽百姓之愚皆得以与其能。
集说
- 朱子语类云: 天地设位四句说天人合处,天地设位使圣人成其功能。人谋鬼谋则虽百姓亦可与其能成能,与与能虽大小不同,然亦是小小底造化之功用。
- 胡氏炳文曰: 圣人成天地所不能成之能,百姓得以与圣人所已成之能也。
- 蔡氏清曰: 凡卜筮问易者先须谋诸人,然后乃可问易。虽圣人亦然,故洪范曰谋及卿士谋及庶人,然后曰谋及卜筮。又曰朕志先定询谋佥同,然后鬼神其依龟筮协从,是也。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本义
象谓卦画,爻彖谓卦爻辞。
集说
- 崔氏憬曰: 伏羲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以备万物而告于人也。爻谓爻下辞,彖谓卦下辞,皆是圣人之情见乎系辞而假爻象以言。故曰爻彖以情言,六爻刚柔相推而物杂居。得理则吉,失理则凶,故吉凶可见也。
- 蔡氏清曰: 八卦以象告,则刚柔离居矣。爻彖以情言,则吉凶可见矣。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逺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本义
不相得谓相恶也,凶害悔吝皆由此生。
集说
- 崔氏憬曰: 逺谓应与不应,近谓比与不比。或取逺应而舎近比,或取近比而舎逺应。由此逺近相取,所以生悔吝于系辞矣。
- 项氏安世曰: 爱恶相攻以下皆言吉凶以情迁之事,而以六爻之情与辞明之。吉凶悔吝利害之三辞,分出于相攻、相取、相感之三情,而总属于相近之一情。此四者,爻之情也。命辞之法必各象其爻之情,故观其辞可以知其情。利害者,商略其事有利有不利也。悔吝则有迹矣。吉凶则其成也,故总而名之曰吉凶。相感者,情之始交,故以利害言之。相取则有事矣,故以悔吝言之。相攻则其事极矣,故以吉凶言之。爱恶、逺近、情伪,姑就浅深分之。若错而综之,则相攻、相取、相感之人,其居皆有逺近,其行皆有情伪,其情皆有爱恶也。故总以相近一条明之。近而不相得则以恶相攻而凶生矣,以伪相感而害生矣,不以近相取而悔吝生矣。是则一近之中备此三条也。凡爻有比,爻有应,爻有一卦之主爻,皆情之当相得者也。今称近者,止据比爻言之。反以三隅,则逺而为应为主者,亦必备此三条矣。但居之近者,其吉凶尤多,故圣人概以近者明之。
- 呉氏澄曰: 害者,利之反。凡占曰不利、无攸利者,害也。近而不相得则凶、害、悔、吝,其相得则吉、利、悔亡、无悔、无咎,从可知也。
- 胡氏一桂曰: 凡易之情以下,独举近者总言之。近而相取,其情乃不相得,此必其初之以伪感,终至于恶而相攻,是以凶耳。既至于凶,其于害、悔、吝可知已。
- 蔡氏清曰: 爱恶相攻三句平等说,下文却合言之曰“大抵凡易之情,近而相得者为贵,不相得而逺者亦无害,唯是近而不相得者则凶,又有害而悔且吝矣”。又曰:“吉凶悔吝利害六字,大抵吉凶重于利害,利害重于悔吝。故末句先凶次害,又次悔吝。而凡曰吉凶见乎外,吉凶以情迁,则皆该利害与悔吝矣。”
- 林氏希元曰: 近而不相得是解“逺近相取而悔吝生”一句,并“爱恶相攻”两句亦解。盖逺近相取而悔吝生,这里分情相得不相得。情相得者,逺相取而悔吝;情不相得者,近相取而悔吝。但此意未明,故于此发之。只曰近不曰逺者,举近则逺者可以三隅反也。夫近而不相得则凶,可见恶相攻而凶生者以其近也,伪相感而害生者亦以其近也。故曰是并解“爱恶相攻”两句。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本义
卦爻之辞亦犹是也
集说
- 王氏申子曰: 歉于中者必愧于外,故将叛者其辞惭;疑于中者必泛其说,故中心疑者其辞枝;吉徳之人见理直,故其辞寡;躁竞之人急于售,故其辞多;诬善类者必深匿其迹而阴寓其忮,故其辞游;失其守者必见义不明而内无所主,故其辞屈。
- 呉氏澄曰: 此篇之首,泛言“辞、变、象、占”四道,而末句归重于“辞”,且以本于圣人之情至此卒章。凡三节,其中亦言四道,而首末皆言“彖爻之辞”,末又本于易之情以终系辞之传。盖唯圣人之情能知易之情而系易之辞也。是为一篇始终之脉络云。
- 张氏振渊曰: 此节即人之辞以情迁者验易之辞以情迁也。案此章亦总上十一章之意而通论之。易简即上下传首章所谓乾坤之理,而圣人体之以立极者,故此即以乾坤为圣人之名称,见易道之本圣心所自具也。易与险反,故知险;简与阻反,故知阻。以是说诸心,即以是研诸虑。凡天下所谓吉凶亹亹者,固已豫定取成于圣人之心矣。于是仰观变化,俯察云为,知以藏往而通其象,神以知来而裕其占,此所以作易而天地之功以成,百姓之行以济也。爻象动乎内者以象告,吉凶见乎外者以情言,功业见乎变者以利言。圣人之情见乎辞者以情迁。时有顺逆而爱恶生焉,位有离合而逺近判焉,徳有淑慝而情伪起焉。此三者易之情也,吉利凶害悔吝之辞所由兴也。在易则为易之情,圣人从而发挥之,则吉凶之途明而利害之几审,此即圣人之情也。故言凡人之情著于辞而不可掩者六反。切上章所谓有忧患者其辞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