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山泽损

程传

〈损序卦〉解曰:“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纵缓则必有所失,失则损也。损所以继解也。为卦艮上兑下,山体高,泽体深,下深则上益高,为损。下益上之义也。又泽在山下,其气上通,润及草木百物,是损下而益上也。又下为兑说,三爻皆上应,是说以奉上,亦损下益上之义也。又下兑之成兑,由六三之变也,上艮之成艮,自上九之变也。三本刚而成柔,上本柔而成刚,亦损下益上之义。损上而益于下,则为益;取下而益于上,则为损。在人上者,施其泽以及下,则益也;取其下以自厚,则损也。譬诸垒土,损于上以培厚其基本,则上下安固矣,岂非益乎?取于下以増上之高,则危坠至矣,岂非损乎?故损者,损下益上之义;益则及是。”

山泽损展开↓
×
初九
九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上九
爻辞: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注解:-
⇧ 承:阳承阳
⇩ 乘:-
⇅ 比:-
⏎ 应:初爻与四爻有应。阳刚而滞于二爻
⊙ 位:阳居阳位(当位),初难知
展开全部↓
山泽损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1】,曷之用,二簋可用享【2】

本义

【1】损,减省也。为卦损下卦上画之阳,益上卦上画之阴,损兑泽之深,益艮山之高,损下益上,损内益外,剥民奉君之象,所以为损也。损所当损而有孚信,则其占当有此下四者之应矣。

【2】言当损时则至薄无害。

程传

【1】损,减损也。凡损抑其过以就义理,皆损之道也。损之道必有孚诚,谓至诚顺于理也。损而顺理,则大善而吉,所损无过差,可贞固常行,而利有所往也。人之所损或过或不及或不常,皆不合正理,非有孚也。非有孚则无吉而有咎,非可贞之道,不可行也。

【2】损者,损过而就中,损浮末而就本实也。圣人以宁俭为礼之本,故为损发明其义,以享祀言之。享祀之礼,其文最繁,然以诚敬为本。多仪备物所以将饰其诚敬之心,饰过其诚则为伪矣。损饰所以存诚也,故云“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之约,可用享祭,言在乎诚而已。诚为本也。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

集说

  • 吕氏大临曰:损之道不可以为正当损之时,故曰可贞。时损则损,时益则益。苟当其时,无往而不可,故损益皆利有攸往。
  • 蔡氏清曰:剥民奉君之义,只可用之卦名。其卦辞“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只承“损”字泛说,言损所当损,人人皆可用,不专指上之损下也。益卦“利有攸往,利涉大川”亦然,岂专为益下之事乎?
  • 孔氏颖达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者,明行损之礼贵夫诚信,不在于丰。二簋至约,可用享祭。

彖辞自“有孚”以下泛说损所当损之义,蔡氏之说极为得之。盖损益者时也,时在当损,不得不损,惟以诚意为主而行之,又得乎大善之吉,则不但无咎,而且可以为常道而利有所往矣。举一端以明之,则如二簋薄祭,固因乎时而节损者也。然能积诚尽礼,则可以致孝乎鬼神,而推之凡事之当损者,视此矣。卦义以孚而行损,程传则因损以致孚,略有不同也。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本义

君子修身所当损者,莫切于此。

程传

山下有泽,气通上润,与深下以增高,皆损下之象。君子观损之象,以损于己。在修身之道所当损者,唯忿与欲。故以惩戒其忿怒,窒塞其意欲也。

集说

  • 虞氏翻曰: 兑说,故惩忿;艮止,故窒欲。
  • 孔氏颖达曰: 惩者,息其既往;窒者,闭其将来。惩窒互文而相足也。
  • 杨氏时曰: 损德之修也,所当损者惟忿欲而已。故九思始于视听貌言,终于忿思难见,得思义者以此。
  • 朱子语类 问:何以窒欲?伊川云:思此莫是欲心一萌,当思礼义以胜之。否曰:然。
  • 王氏申子曰: 和说则无忿,知止则无欲。故曰脩德之要也。

凡大象配两体之德者,皆先内后外,故当以虞氏之说为是。益象亦然。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

本义

以卦体释卦名义。

程传

损之所以为损者,以损于下而益于上也。取下以益上,故云其道上行。夫损上而益下则为益,损下而益上则为损。损基本以为高者,岂可谓之益乎?

集说

  • 蔡氏清曰:损下益上,利归于上也,故曰其道上行。下损则上不能独益矣,卦所以为损也。
  • 林氏希元曰:损下益上,下损则上亦损,故曰其道上行。道者,损之道也。程传小注、蒙引俱作利归于上说,愚谓卦以损下取名,所重不在于利,又难以道为利。

蔡氏、林氏两说沿袭用之,今思之于卦义皆未全。盖说者但主取民财一事耳,岂知如人臣之致身事主,百姓之服役奉公,皆损下益上之事也。必如此,然后上下交而志同,岂非其道上行乎?上行与“地道卑而上行”之义同,下能益上则道上行矣,上能益下则道大光矣。如此,则“道”字方有意味,而于两卦诸爻之义亦合。

损而有孚,元吉,元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本义

此释卦辞,时谓当损之时。

程传

谓损而以至诚,则有此兀吉以下四者,损道之尽善也。夫子特释“曷之用?二簋可用享”卦辞,简直谓当损去浮饰,曰何所用哉?二簋可以享也。厚本损末之谓也。夫子恐后人不逹,遂以为文饰当尽去,故详言之。有本必有末,有实必有文。天下万事无不然者,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父子主恩,必有严顺之体;君臣主敬,必有承接之仪。礼让存乎内,待威仪而后行;尊卑有其序,非物采则无别。文之与实,相须而不可缺也。及夫文之胜,末之流逺,本丧实,乃当损之时也。故云“曷所用哉?二簋足以荐其诚矣”,谓当务实而损饰也。夫子恐人之泥言也,故复明之曰“二簋之质,用之当有时”,非其所用而用之不可也。谓文饰未过而损之,与损之至于过甚,则非也。损刚益柔有时,刚为过,柔为不足。损益皆损刚益柔也,必顺时而行。不当时而损益之,则非也。或损或益,或盈或虚,唯随时而已。过者损之,不足者益之,亏者盈之,实者虚之,与时偕行也。

集说

  • 徐氏几曰:卦辞曰“损有孚”,彖传曰“损而有孚”,加以“而”字,义晓然矣。
  • 张氏清子曰:当其可之谓时,当损而损时也,不当损而损则非时。

程传之义施于贲卦则可,此卦所谓损者,乃谓时当节损,如家则称贫富之有无,国则视凶丰为丰俭之类耳。故曰“损而有孚”,言时虽不得已而损,而以有孚行之,如祭祀虽不能备品,而以至诚将之也。二簋喻节损之义,然下云“损刚益柔”者,非以损刚喻二簋也。刚为本,喻孚诚;柔为末,喻仪物。以孚诚之有馀,补仪物之不足,则虽二簋而不嫌于简矣,此损刚益柔之义。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