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蒙
程传
序卦曰: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屯者,物之始生;物始生稚小,蒙昧未发,蒙所以次屯也。为卦,艮上坎下,艮为山为止,坎为水为险。山下有险,遇险而止,莫知所之,蒙之象也。水必行之物,始出未有所之,故为蒙。及其进则为亨义。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本义
艮亦三画卦之名,一阳止于二阴之上,故其徳为止,其象为山。蒙昧也,物生之初,蒙昧未明也。其卦以坎遇艮,山下有险,蒙之地也。内险外止,蒙之意也。故其名为蒙。亨以下占辞也。九二内卦之主,以刚居中,能发人之蒙者,而与六五阴阳相应,故遇此卦者,有亨道也。我二也,童蒙㓜稚而蒙昧,谓五也。筮者明,则人当求我,而其亨在人;筮者暗,则我当求人,而亨在我。人求我者,当视其可否而应之;我求人者,当致其精一而扣之。而明者之飬蒙与蒙者之自飬,又皆利于以正也。
程传
蒙有开发之理,亨之义也。卦才时中,乃致亨之道。六五为蒙之主,而九二发蒙者也。我谓二也。二非蒙主,五既顺巽于二,二乃发蒙者也,故主二而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五居尊位,有柔顺之徳,而方在童蒙,与二为正应,而中徳又同,能用二之道以发其蒙也。二以刚中之徳在下,为君所信向,当以道自守,待君至诚求已而后应之,则能用其道。匪我求于童蒙,乃童蒙来求于我也。筮占决也。初筮告,谓至诚一意以求已,则告之;再三则渎慢矣,故不告也。发蒙之道,利以贞正。又二虽刚中,然居阴,故宜有戒。
集说
- 朱子语类云:人来求我,我则当视其可否而告之。盖视其来求我之发蒙者,有初筮之诚,则告之;再三烦渎,则不告之也。我求人,则当致其精一以叩之。盖我而求人以发蒙,则当尽初筮之诚,而不可有再三之渎也。
- 项氏安世曰:待其求而后教之,则其心相应而不违;致一以导之,则其受命也如响。
- 胡氏炳文曰:有天地即有君师。乾坤之后,继以屯,主震之一阳,而曰利建侯,君道也;又继以蒙,主坎之一阳,而曰童蒙求我,师道也。君师之道,皆利于贞。
- 俞氏琰曰:渎与《少仪》“毋渎神”之渎同,不告与《诗·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之义同。初筮则其志专一,故告;再三则烦渎,故不告。盖童蒙之求师与人之求神,其道一也。
- 林氏希元曰:童蒙不我求,则无好问愿学之心,安能得其来而使之信?我求而诚或未至,则无专心致志之勤,安能警其惰而使之聴?待其我求而发之,则相信之深,一投而即入矣;待其诚至而发之,则求道之切,一启而即通矣。此蒙者所以得亨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本义
泉水之始出者,必行而有渐也。
程传
山下出泉,出而遇险,未有所之,蒙之象也。若人蒙稚,未知所适也。君子观蒙之象,以果行育德。观其出而未能通行,则以果决其所行;观其始出而未有所向,则以养育其明德也。
集说
- 周子曰: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山下出泉,静而清也,汨则乱,乱不决也。慎哉,其惟时中乎!
- 王氏宗传曰:不曰“山下有水”而曰“山下出泉”云者,泉者水之源,所谓纯一而不杂者矣。
- 真氏德秀曰:泉之始出也,涓涓之微,壅于沙石,岂能遽达哉?唯其果决必行,虽险不避,故终能流而成川。然使其源之不深,则其行虽果而易以竭。艮之象山也,其德止也。山惟其静止,故泉源之出者无穷。有止而后有行也。君子观蒙之象,果其行如水之必行,育其德如水之有本。
- 徐氏㡬曰:蒙而未知所适也,必体坎之刚中以决果其行而达之。蒙而未有所害也,必体艮之静止以养育其德而成之。
- 蔡氏清曰:果行育德是内外动静交相养之道,养蒙之道不外乎此。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本义
以卦象卦徳释卦名,有两义。以卦体释卦辞也。九二以可亨之道发人之蒙,而又得其时之中,谓如下文所指之事,皆以亨行而当其可也。志应者,二刚明五柔暗,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其志自相应也。以刚中者,以刚而中,故能告而有节也。渎筮者,二三则问者固渎而告者亦渎矣。蒙以养正,乃作圣之功,所以释利贞之义也。
程传
山下有险,内险不可处,外止莫能进,未知所为,故为昏蒙之义。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蒙之能亨,以亨道行也,所谓亨道时中也。时谓得君之应,中谓处得其中。得中则时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二以刚明之贤处于下,五以童蒙居上,非是二求于五,盖五之志应于二也。贤者在下,岂可自进以求于君?苟自求之,必无能信用之理。古之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者,非欲自为尊大,盖其尊徳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初筮谓诚一而来求决其蒙,则当以刚中之道告而开发之。再三烦数也,来筮之意烦数不能诚一,则渎慢矣,不当告也。告之必不能信受,徒为烦渎,故曰渎蒙也。求者告者皆烦渎矣。卦辞曰利贞,《彖》复伸其义,以明不止为戒于二,实养蒙之道也。未发之谓蒙,以纯一未发之蒙而养其正,乃作圣之功也。发而后禁,则扞格而难胜。养正于蒙,学之至善也。蒙之六爻,二阳为治蒙者,四阴皆处蒙者也。
集说
- 朱子语类云: 蒙以养正,圣功也。盖言蒙昧之时,先自养教正当,到了那开发时,便有作圣之功。若蒙昧之中已自不正,他日何由㑹有圣功。
- 胡氏炳文曰: 程传云亨道即时中也,本义谓九二以可亨之道发人之蒙而又得其时之中,盖蒙岂无可亨之道,但恐亨之不得乎时之中耳。本义谓如下文所指之事,盖谓志未应而遽欲亨之非时中也,再三渎而亦告之非时中也。蒙宜养正,过此而后养之非时中也。
- 俞氏琰曰: 圣者无所不通之谓。童蒙之时便当以正道涵养其正性,是乃作圣之功也。古之人含徳之厚,比于赤子。大人之所以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而已。童蒙之时,情窦未开,天真未散,粹然一出于正,所谓赤子之心是也。涵养正性,全在童蒙之时。若童蒙之时无所养而失其正,则他日欲望其作圣不可得矣。
- 林氏希元曰: 养蒙、发蒙原非二事。对前日之蒙言,则曰发;对后日之作圣言,则曰养。利贞之语实蒙上文,如咸、恒利贞之例,非发蒙之后又别出养蒙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