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山蹇
程传
〈蹇序卦〉:“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睽乖之时,必有蹇难,蹇所以次睽也。蹇,险阻之义,故为蹇难为卦。坎上艮下,坎险也,艮止也,险在前而止,不能进也。前有险陷,后有峻阻,故为蹇也。”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本义
蹇,难也,足不能进行之难也。为卦艮下坎上,见险而止,故为蹇。西南平易,东北险阻,又艮方也,方在蹇中,不宜走险。又卦自小过而来,阳进则往,居五而得中,退则入于艮而不进,故其占曰“利西南而不利东北”。当蹇之时,必见大人,然后可以济难,又必守正,然后得吉。而卦之九五刚健中正,有大人之象。自二以上五爻皆得正位,则又贞之义也。故其占又曰“利见大人贞吉”。盖见险者贵于能止,而又不可终于止;处险者利于进而不可失其正也。
程传
西南坤方,坤地也,体顺而易。东北艮方,艮山也,体止而险。在蹇难之时,利于顺处平易之地,不利止于危险。处顺易则难可纾,止于险则难益甚矣。蹇难之时,必有圣贤之人,则能济天下之难,故利见大人也。济难者必以大正之道而坚固其守,故贞则吉也。凡处难者,必在乎守贞正。设使难不解,不失正德,是以吉也。若遇难而不能固其守,入于邪滥,虽使苟免,亦恶德也。知义命者不为也。
集说
王氏弼曰:西南地也,东北山也。之地平则难解,之山则道穷。
范氏仲淹曰:蹇与屯近,然屯则动乎险中,难可图也;蹇则止乎险中,难未可犯也。
龚氏焕曰:蹇以见险而能止得名,故爻辞除二五相应以济外,馀皆不宜往而宜止。然事无终止之理,故利西南、利见大人以济蹇难,而诸爻皆无凶咎也。
案
易中西南、东北之义,先儒皆以坤艮二卦释之,故谓西南属地而平易,东北属山而险阻。然以文意观之,所谓西南者,西方南方;所谓东北者,东方北方,非指两隅而言也。此义自坤卦发端,而蹇、解、彖辞申焉。参之诸卦大义,则坤者宜后而不宜先者也,蹇者宜来而不宜往者也。解或可以有往,而终以来复为安者也。然则西南当为退后之位,东北当为进前之方。坤在后之地,则可以得朋;在先之地,则利于丧朋。蹇当退而居后,不可进而居先。此两卦之义也。难既解矣,或可以有进往,故无“不利东北”之文。然曰“利西南”者,终以退复自治为安也。盖文王之卦,阳居东北,阴居西南,阳先阴后,阳进阴退,大分如此,似非险易之说也。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脩德
程传
山之峻阻上复有水,坎水为险陷之象。上下险阻,故为蹇也。君子观蹇难之象,而以反身脩德。君子之遇艰阻,必反求诸己而益自脩。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故遇艰蹇,必自省于身,有失而致之乎?是反身也。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乃自脩其德也。君子脩德以俟时而已。
集说
- 吕氏大临曰: 山上有水,水行不利,不得其地,故蹇也。水行不得其地,犹君子之行不得于人。不得于人,反求诸己而已。故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知;礼人不答,反其敬。
- 朱子语类云: 潘谦之书曰:“蹇与困相似,致命遂志,反身脩德亦一般。”殊不知不然。《象》曰:“泽无水,困。”处困之极,事无可为者,故只得致命遂志。若蹇,则犹可进歩,如山上之泉,曲折多艰阻,然犹可行,故教人以反身脩德。只观“泽无水,困”与“山上有水,蹇”二句,便全不同。
- 项氏安世曰: 反身象艮之背,脩德象坎之劳。
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
本义
以卦德释卦名义而赞其美。
程传
蹇,难也。蹇之为难,如干之为健,若易之为难,则义有未足。蹇有险阻之义。屯亦难也,困亦难也,同为难而义则异。屯者始难而未得通,困者力之穷,蹇乃险阻艰难之义,各不同也。险在前也,坎险在前,下止而不得进,故为蹇。见险而能止,以卦才言处蹇之道也。上险而下止,见险而能止也。犯险而进,则有悔咎,故美其能止为知也。方蹇难之时,唯能止为善,故诸爻除五与二外,皆以往为失,来为得也。
集说
- 项氏安世曰:险而止为蒙,止于外也;见险而能止为智,止于内也。止于外者阻而不得进也,止于内者有所见而不妄进也。此蒙与蹇之所以分也。屯与蹇皆训难,屯者动乎险中济难者也,蹇者止乎险中涉难者也。此屯与蹇之所以分也。
- 王氏申子曰:冒险而进岂知者之事,故诸爻皆喜来而恶往。唯二与五不言来往,盖君臣济蹇者也。其可见险而遽止乎?其止者处蹇之事也,其不止者济蹇之事也。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以正邦也。蹇之时用大矣哉
本义
以卦变、卦体释卦辞而赞其时用之大也。
程传
蹇之时,利于处平易。西南坤方为顺易,东北艮方为险阻。九上居五而得中正之位,是往而得平易之地,故为利也。五居坎险之中而谓之平易者,盖卦本坤,由五往而成坎,故但取往而得中,不取成坎之义也。方蹇而又止危险之地,则蹇益甚矣,故不利东北,其道穷也,谓蹇之极也。蹇难之时,非圣贤不能济天下之蹇,故利于见大人也。大人当位,则成济蹇之功矣,往而有功也。能济天下之蹇者,唯大正之道。夫子又取卦才而言,蹇之诸爻除初外,馀皆当正位,故为贞正而吉也。初六虽以阴居阳而处下,亦阴之正也。以如此正道正其邦,可以济于蹇矣。处蹇之时,济蹇之道,其用至大,故云大矣哉。天下之难岂易平也?非圣贤不能,其用可谓大矣。顺时而处,量险而行,从平易之道,由至正之理,乃蹇之时用也。
集说
- 薛氏温其曰:诸卦皆指内为来,外为往,则此“往得中”谓五也。蹇解相循覆,视蹇卦则为解,九二得中则曰“其来复吉”,乃得中也。往者得中,中在外也;来复得中,中在内也。
- 胡氏炳文曰:坎、睽、蹇皆非顺境,夫子以为虽此时亦有可用者,故皆极言赞之。坎、睽释卦辞后,复从天地人物极言之以赞其大。蹇则释卦辞以赞之而已。上文所谓“往得中”、“有功”、“正邦”,即其用之大者也。
案
彖传于蹇解言“得中”者,但取其进退之合宜,不躁动以犯难为“利西南”之义耳。诸家必以坤、坎、艮之象求之,犹乎汉儒凿智之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