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火泽睽

程传

〈睽〉序卦:“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家道穷则睽,乖离、散理必然也,故《家人》之后受之以《睽》也。为卦上离下兑,离火炎上,兑泽润下,二体相违,《睽》之义也。又中少二女,虽同居而所归各异,是其志不同行也,亦为《睽》义。”

火泽睽展开↓
初九
九二
六三
九四
六五
上九
爻辞: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注解:-
⇧ 承:阳承阳
⇩ 乘:-
⇅ 比:-
⏎ 应:-
⊙ 位:阳居阳位(当位),初难知
展开全部↓
火泽睽

睽:小事吉

本义

睽,乖异也。为卦上火下泽,性相违异,中女少女志不同归,故为睽。然以卦德言之,内说而外明;以卦变言之,则自离来者柔进居三,自中孚来者柔进居五,自家人来者兼之;以卦体言之,则六五得中而下应九二之刚。是以其占不可大事,而小事尚有吉之道也。

程传

睽者,睽乖离散之时,非吉道也。以卦才之善,虽处睽时而小事吉也。

集说

  • 程子曰:小事吉者,止是方睽之时,犹足以致小事之吉,不成终睽而巳。须有济睽之道。

  • 赵氏汝梅曰:睽,盖人情事𫝑之适然,圣人自有御时之方。小事吉者,就其睽异之中有以善处之,则亦吉也。其屯之小贞,洪范之作内之时乎。

  • 何氏楷曰:业巳睽矣,不可以忿疾之心驱迫之也。惟不为巳甚,徐徐转移,此合睽之善术也。故曰小事吉。小事犹言以柔为事,非大事不吉而小事吉之谓。

小事吉之义,以爻义见,如“恶人遇巷,噬肤之类”。观之则赵氏、何氏之说是也。盖周旋委曲,就其易者为之,皆小事吉之义。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本义

二卦合体而性不同

程传

上火下泽,二物之性违异,所以为睽离之象。君子观睽异之象,于大同之中而知所当异也。夫圣贤之处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于世俗;所同者,则有时而独异。盖于秉彝则同矣,于世俗之失则异也。不能大同者,乱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独异者,随俗习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异耳。《中庸》曰:“和而不流”是也。

集说

  • 荀氏爽曰: 火性炎上,泽性润下,故曰睽。大归虽同,小事当异。百官殊职,四民异业,文武并用,威德相反,共归于治。故曰“君子以同而异”也。
  • 项氏安世曰: 同象兑之说,异象离之明。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本义

以卦象释卦名义。

程传

彖先释睽义,次言卦才,终言合睽之道而赞其时用之。大火之性动而上,泽之性动而下,二物之性违异,故为睽义。中少二女虽同居,其志不同行,亦为睽义。女之少也,同处长则各适其归,其志异也。言睽者本同也,本不同则非睽也。

二女同居之卦多矣,独于睽、革言之者,以其皆非长女也。凡家有长嫡,则有所统率而分定,其不同行不相得而至于乖异变易者,无长嫡而分不定之故尔。

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

本义

以卦德、卦变、卦体释卦辞。

程传

卦才如此,所以小事吉也。兑说也,离丽也,又为明,故为说顺而附丽于明。凡离在上而彖欲见柔居尊者,则曰柔进而上行(晋、鼎是也)。方睽乖之时,六五以柔居尊位,有说顺丽明之善,又得中道而应刚,虽不能合天下之睽,成天下之大事,亦可以小济。是于小事吉也。五以明而应刚,不能致大吉,何也?曰五阴柔虽应二,而睽之时相与之道未能深固,故二必遇主于巷。五噬肤则无咎也。天下睽散之时,必君臣刚阳中正至诚协力而后能合也。

集说

  • 何氏楷曰:易无乐乎柔主也,而独离居外体者每称焉。干下离上曰大有,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艮下离上曰旅,曰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离下离上曰离,曰柔丽乎中正故亨;震下离上曰噬嗑,曰柔得中而上行;坤下离上曰晋,曰柔进而上行;兑下离上曰睽,巽下离上曰鼎,皆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坎下离上曰未济,犹曰柔得中也。下卦兑说,上卦柔中,皆以小心行柔道者,彖之所谓“小事吉”者此耳。

此彖言卦之善与鼎略同,鼎曰“元亨”,而此卦但曰“小事吉”者,当睽之时故也。凡释卦名毕,则文义略断而特举卦辞释之。其与此卦之义相似者,则革卦释名辞之例尤为显著也。今释卦名而文意不断,直连释辞之义而总结之,盖明乎当睽之时有此数善,是以小事吉。亦惟因睽之时,故有此数善而惟小事吉也。凡彖传名辞之义不分者,皆此类。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本义

极言其理而赞之。

程传

推物理之同以明睽之时用,乃圣人合睽之道也。见同之为同者,世俗之知也。圣人则明物理之本同,所以能同天下而和合万类也。以天地、男女、万物明之,天高地下,其体睽也,然阳降阴升,相合而成化育之事,则同也。男女异质,睽也,而相求之志则通也。生物万殊,睽也,然而得天地之和,禀阴阳之气,则相类也。物虽异而理本同,故天下之大,群生之众,睽散万殊,而圣人为能同之处睽之时,合睽之用,其事至大,故云“大矣哉”。

集说

  • 赵氏汝梅曰:天地不睽则清浊淆渎,男女不睽则外内无别,万物不睽则生化杂糅。睽者其体,合者其用。(天地、男女、万物皆因睽而得其理之同,其志之通,其事之类。圣人能明此理,故能合睽而用之,使天下之大群生之众,虽睽散万殊,亦能同归于一,此睽之时用之所以大矣哉。)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