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风恒
程传
恒序卦曰: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久也。咸,夫妇之道,夫妇终身不变者也,故咸之后受之以恒也。咸,少男在少女之下,以男下女,是男女交感之义;恒,长男在长女之上,男尊女卑,夫妇居室之常道也。论交感之情,则少为亲切;论尊卑之序,则长当谨正。故兑艮为咸,而震巽为恒也。男在女上,男动于外,女顺于内,人理之常,故为恒也。又刚上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相应,皆恒之义也。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本义
恒,常久也。为卦震刚在上,巽柔在下。震雷巽风,二物相与,巽顺震动,为巽而动。二体六爻阴阳相应,四者皆理之常,故为恒。其占为能久于其道,则亨而无咎。然又必利于守正则乃为得所常久之道,而利有所往也。
程传
恒者,常久也。恒之道可以亨通,恒而能亨,乃无咎也。恒而不可以亨,非可恒之道也,为有咎矣。如君子之恒于善,可恒之道也;小人恒于恶,失可恒之道也。恒所以能亨,由贞正也,故云“利贞”。夫所谓恒,谓可恒久之道,非守一隅而不知变也,故利于有往。惟其有往,故能恒也,一定则不能常矣。又常久之道,何往不利?
集说
- 朱子语类云: 恒是个一条物事,彻头彻尾,不是寻常字。古字作(缺失,可查古文字),其说象一只船两头靠岸,可见彻头彻尾。
- 徐氏几曰: 恒有二义,有不易之恒,有不已之恒。利贞者,不易之恒也;利有攸往者,不已之恒也。合而言之,乃常道也。倚于一偏,则非道矣。
- 林氏希元曰: 惟其不易,所以不已。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程传
君子观雷风相与成恒之象,以常久其德,自立于大中。常久之道,不变易其方所也。
集说
- 吕氏大临曰: 雷风虽若非常,其所以相与则恒。
- 胡氏炳文曰: 雷风虽变而有不变者存。体雷风之变者,为我之不变者,善体雷风者也。
案
说此象者,用“烈风雷雨弗迷”说震象者,用“迅雷风烈必变”,皆非也。雷风者,天地之变而不失其常也。立不易方者,君子之历万变而不失其常也。洊雷者,天地震动之气也;恐惧脩省者,君子震动之心也。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
本义
以卦体、卦象、卦德释卦名义,或以卦变言刚上柔下之义。曰恒自丰来,刚上居二,柔下居初也,亦通。
程传
恒者,长久之义也。卦才有此四者,成恒之义也。刚上而柔下,谓干之初上居于四,坤之初下居于初,刚爻上而柔爻下也。二爻易处,则成震巽,震上巽下,亦刚上而柔下也。刚处上而柔居下,乃恒道也。雷风相与,雷震则风发,二者相须交助其势,故云相与,乃其常也。巽而动,下巽顺,上震动,为以巽而动。天地造化恒久不已者,顺动而已。巽而动,常久之道也。动而不顺,岂能常也。刚柔皆应,一卦刚柔之爻皆相应。刚柔相应,理之常也。此四者,恒之道也。卦所以为恒也。
集说
- 郑氏汝谐曰: 咸与恒皆刚柔相应,咸不著其义,恒则曰刚柔皆应。咸无心,恒有位也。有位而刚柔相应,其理也;无心而刚柔相应,其私也。能识时义之变易,斯可言易矣。
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本义
恒固能亨且无咎矣,然必利于正,乃为久于其道。不正,则久非其道矣。天地之道,所以常久,亦以正而已矣。
程传
恒之道,可致亨而无过咎,但所恒宜得其正,失正则非可恒之道也。故曰“久于其道”,其道可恒之正道也。不恒其德与恒于不正,皆不能亨而有咎也。天地之所以不已,盖有恒久之道,人能恒于可恒之道,则合天地之理也。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
本义
久于其道终也,利有攸往始也。动静相生,循环之理然,必静为主也。
程传
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能恒者也。动则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故云“利有攸往”,明理之如是,惧人之泥于常也。
集说
- 朱氏震曰: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恒非一定而不变也,随时变易其恒不动,故利有攸往。
- 朱子语类云: 恒非一定之谓,一定则不能恒矣。体之常,所以为用之变;用之变,乃所以为体之常。
- 赵氏汝梅曰: 所贵于攸往者,谓事虽有终,我行不已,则终者复有始,所以体天地之道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本义
极言恒久之道。
程传
此极言常理。日月阴阳之精气耳,唯其顺天之道,往来盈缩,故能久照而不已,得天顺天理也。四时阴阳之气耳,往来变化生成万物,亦以得天故常久不已。圣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下化之以成羙俗也。观其所恒,谓观日月之久照,四时之久成,圣人之道所以能常久之理,观此则天地万物之情理可见矣。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集说
- 苏氏轼曰: 非其至情者,久则厌矣。
- 朱子语类云: 物各有个情。有个人在此,决定是有个恻隠羞恶是非辞让之情性,只是个物事情,却多般或起或灭。然而头面却只一般,常常恁地,这便是“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之义。
- 龚氏焕曰: 利贞久于其道,体常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尽变也。体常而后能尽变,尽变亦所以体常。天地万物所以常久者,以其能尽变也。
- 陈氏琛曰: 即其恒久之理而观之,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盖大气浑沦充塞,而太极为之纲维主张。气有参差,而理无不一。故天高地下,万物散殊,不特其声色貌象常久如此,而其德性功用亦亘万古而不易。少有变易,则为怪异不祥矣。此可见天地万物之情皆有恒也。
案释
- 利贞:云久于其道,则居所不迁之谓也。
- 利有攸往:云终则有始,则动静不穷之谓也。然两义并行,初不相悖。动静虽不穷,而所谓居所不迁者,未尝变也。然则天地之道,恒久不已与终则有始之义,一而已矣。下文天地日月即根此意而申明之。日月得天而能久照者,恒久不已也;四时变化而能久成者,终则有始也。日月为之体,四时为之用。四时者,日月之所为。合之皆天地之道也。圣人久于其道,如日月之得天而久照,化天下而成之,如四时之变化而久成。此恒道之大者也。推而广之,则凡在天地之闲者,其情皆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