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雷颐
程传
颐序卦: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夫物既畜聚,则必有以养之,无养则不能存息。颐所以次大畜也。卦上艮下震,上下二阳爻中含四阴,上止而下动,外实而中虚,人颐颔之象也。颐,养也。人口所以饮食养人之身,故名为颐。圣人设卦推养之义,大至于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与人之养生、养形、养德、养人,皆颐养之道也。动息节宣以养生也,饮食衣服以养形也,威仪行义以养德也,推己及物以养人也。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本义
颐,口旁也,口食物以自养,故为养义。为卦上下二阳内含四阴,外实内虚,上止下动,为颐之象。养之义贞吉者,占者得正则吉。观颐,谓观其所养之道;自求口实,谓观其所以养身之术,皆得正则吉也。
程传
颐之道,以正则吉也。人之养身、养德、养人、养于人,皆以正道则吉也。天地造化,养育万物,各得其宜者,亦正而已矣。观颐自求口实,观人之所颐与其自求口实之道,则善恶吉凶可见矣。
集说
- 朱子语类云:养须是正则吉,观颐是观其养德正不正,自求口实是观其养身正不正。未说到养人处。
- 林氏希元曰:人之所养有二,一是养性,一是养身,二者皆不可不正。观其所养之道,如大学圣贤之道正也,异端小道则不正矣。又必自求其口实,如重道义而略口体正也,急口体而轻道义则不正矣。皆正则吉,不正则凶。
- 陈氏琛曰:集义以养其气,寡欲以养其心,守圣道而不溺于虚无,崇圣学而不流于术数,则所以养德者正矣。穷而不屑于呼蹴,达而不至于素餐,不以贫贱饥渴害其心,不以声色臭味汩其性,则所以养身者正矣。
- 陆氏铨曰:观颐即考其善不善,自求口实即于己取之而已矣。
案
陆氏说与传义异,盖云观其所养者以自求养而已。如所养者德乎,则当自求其所以养德之道;如所养者身乎,则当自求其所以养身之方。与夫子《彖传》语意尤合也。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愼言语,节饮食
本义
二者,养德养身之切务。
程传
以二体言之,山下有雷,雷震于山下,山之生物皆动其根荄,发其萌芽,为养之象。以上下之义言之,艮止而震动,上止下动,颐颔之象。以卦形言之,上下二阳中含四阴,外实中虚,颐口之象。口所以养身也,故君子观其象以养其身,愼言语以养其德,节饮食以养其体。不唯就口取养义,事之至近而所系至大者,莫过于言语饮食也。在身为言语,于天下则凡命令政教出于身者皆是,愼之则必当而无失。在身为饮食,于天下则凡货资财用养于人者皆是,节之则适宜而无伤。推养之道,养德养天下莫不然也。
集说
- 朱子语类:或云“谚有‘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甚好。曰:此语前辈曾用以解颐之象。愼言语,节饮食。
- 冯氏椅曰:“法雷之动以愼其所出,法山之止以节其所入。”
- 赵氏汝梅曰:“雷之声为言语,山之养为饮食。言语饮食出入乎颐者也。”
- 俞氏琰曰:“颐乃口颊之象,故取其切于颐者言之曰‘愼言语,节饮食’。充此言语之类,则凡号令政教之出于己者,皆所当愼而不可悖出。充此饮食之类,则凡货财赋税之入于上者,皆所当节而不可悖入。”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
本义
释卦辞。
程传
贞吉,所养者正则吉也。所养,谓所养之人与养之之道。自求口实,谓其自求养身之道,皆以正则吉也。
集说
- 李氏舜臣曰: 古之观人,每每观其所养。而所养之大小,则必以其所自养者观之。夫重道义之养而略口体,此养之大者也;急口体之养而轻道义,此养之小者也。养其大体则为大人,养其小体则为小人。天之赋予,初无小大之别,而人之所养各殊,则其所成就者亦异。
- 谷氏家杰曰: 观颐者,当于所养观之,又当于所养中自养处观之。
案
李氏、谷氏说皆得孟子考其善不善之意。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本义
极言养道而赞之。
程传
圣人极言颐之道而赞其大。天地之道,则养育万物。养育万物之道,正而已矣。圣人作养贤才,与之共天位,使之食天禄,俾施泽于天下,养贤以及万民也。养贤所以养万民也。夫天地之中,品物之众,非养则不生。圣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养天下,至于鸟兽草木,皆有养之之政。其道配天地,故夫子推颐之道,赞天地与圣人之功曰:“颐之时大矣哉!”或云义,或云用,或止云时,以其大者也。万物之生与养,时为大,故云时。
集说
- 赵氏汝梅曰: 圣人之于万民,岂能家与之粟而人与之衣?其急先务者,亦曰养贤而已。贤得所养,则仁恩自及于百姓矣。
案
卦有曰尚贤、养贤者,皆是六五上九相遇,如大有、大畜、颐、鼎等卦。此卦颐为养义,而六五又赖上九之养以养人,故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