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复
程传
复序卦: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物无剥尽之理,故剥极则复来,阴极则阳生,阳剥极于上,而复生于下,穷上而反下也。复所以次剥也,为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极而阳复也。岁十月,阴盛既极,冬至则一阳复生于地中,故为复也。阳,君子之道,阳消极而复反,君子之道消极而复长也,故为反善之义。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本义
复,阳复生于下也。剥尽则为纯坤,十月之卦,而阳气已生于下矣。积之逾月,然后一阳之体始成而来复,故十有一月,其卦为复。以其阳既往而复反,故有亨道。又内震外坤,有阳动于下而以顺上行之象,故其占又为己之出入既得无疾,朋类之来亦得无咎。又自五月姤卦一阴始生,至此七爻而一阳来复,乃天运之自然,故其占又为“反复其道,至于七日,当得来复”。又以刚德方长,故其占又为“利有攸往”也。“反复其道”,往而复来,来而复往之意;“七日”,所占来复之期也。
程传
复亨,既复则亨也。阳气复生于下,渐亨盛而生育万物。君子之道既复,则渐以亨通泽于天下,故复则有亨盛之理也。出入无疾,出入谓生长,复生于内入也,长进于外出也。先云出,语顺耳。阳生非自外来,来于内故谓之入。物之始生,其气至微,故多屯艰。阳之始生,其气至微,故多摧折。春阳之发,为阴寒所折,观草木于朝暮则可见矣。出入无疾,谓微阳生长无害之者也。既无害之,而其类渐进而来,则将亨盛,故无咎也。所谓咎,在气则为差忒,在君子则为抑塞不得尽其理。阳之当复,虽使有疾之固,不能止其复也,但为阻碍耳。而卦之才有无疾之义,乃复道之善也。一阳始生,至微固未能胜群阴而发生万物,必待诸阳之来,然后能成生物之功而无差忒,以朋来而无咎也。三阳子丑寅之气生成万物,众阳之功也。若君子之道既消而复,岂能便胜于小人?必待其朋类渐盛,则能协力以胜之也。“反复其道”,谓消长之道反复迭至。阳之消至七日而来复,姤阳之始消也,七变而成复,故云七日。谓七更也。临云“八月有凶”,谓阳长至于阴长,历八月也。阳进则阴退,君子道长则小人道消,故利有攸往也。
集说
- 房氏乔曰: 出入无疾,害之者喜阳气之复;朋来无罪,咎之者欲众阳渐进之意。
- 邵子曰: 复次剥,明治生于乱乎;夬次姤,明乱生于治乎。时哉时哉,未有剥而不复,未有夬而不姤者。
- 郑氏刚中曰: 七者阳数,日者阳物,故于阳长言七日;八者阴数,月者阴物,临刚长以阴为戒,故曰八月。
- 朱子语类云: 七日只取七义,犹八月有凶只取八义。
- 胡氏炳文曰: “反复其道”统言阴阳往来,其理如此;“七日来复”专言一阳往来,其数如此。
- 林氏希元曰: 天下事非一人所能独办,君子有为于天下,必与其类同心共济,故复重朋来,而泰重彚征。
- 张氏振渊曰: “反复其道”,犹云反复计其程道也。此二句正见天运自有定期,君子不可不善承之耳。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本义
安静以养㣲阳也。月令是月斋戒掩身,以待阴阳之所定。
程传
雷者,阴阳相薄而成声。当阳之㣲,未能发也。雷在地中,阳始复之时也。阳始生于下而甚㣲,安静而后能长。先王顺天道,当至日阳之始生,安静以养之,故闭关使商旅不得行,人君不省视四方。观复之象而顺天道也,在一人之身亦然,当安静以养其阳也。
集说
- 刘氏蜕曰:雷在地中,殷殷隆隆,阳来而复,复来而天下昭融乎。
- 苏氏舜钦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王弼解云:“复者,反本之谓,天地以本为心,寂然至无,是其本也。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矣。”予窃惑焉。夫复也者,以一阳始生而得名也。《彖》曰:“刚反”,又曰“刚长”,安得谓寂然至无耶?安得谓动息耶?《象》曰:“雷在地中复”,雷者阳物也,动物也。今在地中,则是有阳动之象也。辅嗣昧举卦之体,乃以寂然至无为复,斯失之矣。又云:“冬至阴之复,夏至阳之复。”何冬夏阴阳之不辨耶?
- 朱子语类
- 问: 阳始生甚㣲,安静而后能长,故复之象曰“先王以至日闭关”,人善端之萌亦甚㣲,须庄敬持养然后能大,不然复亡之矣。
答: 然。 - 问: 纯坤之月可谓至静,然昨日之静所以养成今日之动,一阳之复乃是纯阴养得出来。在人则主静而后善端始复。
答: 固有此意,但不是此卦大义。大象所谓“至日闭关”者,正是于己动之后要以安静养之。
- 问: 阳始生甚㣲,安静而后能长,故复之象曰“先王以至日闭关”,人善端之萌亦甚㣲,须庄敬持养然后能大,不然复亡之矣。
- 杨氏启新曰:闭关静以养阳,施命动以制阴。王者于姤复用意深矣。
彖曰:复亨刚反
本义
刚反则亨。
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本义
以卦徳而言
集说
- 孔氏颖达曰: “复亨者,以阳复则亨,故以亨连复而释之也。刚反动而以顺行者”,既上释“复亨”之义,又下释“出入无疾,朋来无咎”之理。
- 潘氏夣旗曰: “剥以顺而止,复以顺而行。君子处道消之极,至道长之初,未尝一豪之不以顺也。”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本义
阴阳消息,天运然也。
集说
- 侯氏行果曰: 五月天行至午,阴升也;十一月天行至子,阳升也。天地运往,阴阳升复,凡历七月,故曰“七日来复”。此天之运行也。《豳诗》曰:“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一之日,周之正月也;二之日,周之二月也。则古人呼月为日,明矣。
利有攸往,刚长也
本义
以卦体而言,既生则渐长矣。
集说
- 项氏安世曰: 剥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复曰“利有攸往”,刚长也。《易》之意,凡以为君子谋也。
- 丘氏富国曰: 刚反,言剥之一刚穷上反下而为复也;刚长,言复之一阳自下进上为临、为泰,以至为干也。以其既去而来反也,故亨;以其既反而渐长也,故“利有攸往”。刚反,言方复之初;刚长,言已复之后。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本义
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程子论之详矣。而邵子之诗亦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𤣥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义。至哉言也,学者宜尽心焉。
程传
复亨,谓刚反而亨也。阳刚消极而来反,既来反则渐长盛而亨通矣。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以卦才言其所以然也。下动而上顺,是动而以顺行也。阳刚反而顺动,是以得出入无疾,朋来而无咎也。朋之来亦顺动也。其道反复往来,迭消迭息,七日而来复者,天地之运行如是也。消长相因,天之理也。阳刚君子之道长,故利有攸往。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集说
- 程子曰: “复其见天地之心,皆谓至静能见天地之心,非也。复之卦,下面一画便是动也,安得谓之静?自古儒者皆言静见天地之心,惟某言动而见天地之心。”或曰:“莫是于动上求静否?”曰:“固是,然最难。”○又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一言以蔽之,天地以生物为心。”
- 张子曰: “复言见天地之心,咸、恒、大壮言天地之情。心发乎微,情发乎显。”
- 朱子语类云: “天地以生生为徳,元亨利贞乃生物之心也。但其静而复,乃未发之体;动而通焉,则已发之用。一阳来复,其始生甚微,固若静矣,然动之机日长,而万物莫不资始焉。此天命流行之初,造化发育之始,天地生生不已之心,于是而可见也。若其静而未发,则此心之体虽无所不在,然却有未发见处。此程子所以以动之端为天地之心,亦举用以该其体尔。”
- 又云: “伊川与濂溪说复字亦差不同。濂溪就回来处说,伊川却正就动处说。如元亨利贞,濂溪就利贞上说复字,伊川就元字头说复字。以周易卦爻之意推之,则伊川之说为正。然濂溪、伊川之说道理只一般,只是所指地头不同。王弼之说与濂溪同。”
- 胡氏炳文曰: “天地生物之心,即人之本心也,皆于几息而复萌之时见之。”
- 俞氏琰曰: “天地之心,谓天地生万物之心也。天地生物之心无乎不在,圣人于剥反为复,静极动初,见天地生物之心,未尝一日息。非谓惟复卦见天地之心也。或谓静为天地之心,非也。或又谓动为天地之心,亦非也。”
- 呉氏曰愼曰: “天地以生物为心,所谓仁也。复之一阳初动,仁也,故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案
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于是而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夫子以初爻之义当之者,此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二五皆中,故二则休复而吉,五则敦复而无悔。初爻之外,惟此两爻最善。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至于上六,则不独微而且迷,不不独危而且败,迷而以至于败,则所谓天君者不能以自主矣。故夫子咎之曰反君道也。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