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山火贲

程传

贲序卦: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物之合则必有文,文乃饰也。如人之合聚,则有威仪;上下物之合聚,则有次序行列。合则必有文也,贲所以次噬嗑也。为卦山下有火,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也。下有火,则照见其上,草木品彚皆被其光彩,有贲饰之象,故为贲也。

山火贲展开↓
×
初九
六二
九三
六四
六五
上九
爻辞:贲其趾,舍车而徒。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注解:-
⇧ 承:阳承阴,君子拱手于小人之下,代表相悖
⇩ 乘:-
⇅ 比:初爻比于二爻,代表亲和
⏎ 应:初爻与四爻有应。阳刚而滞于三爻
⊙ 位:阳居阳位(当位),初难知
展开全部↓
山火贲

贲:亨,小利有攸往

本义

贲,饰也。卦自损来,者柔自三来而文二,刚自二上而文三。自既济来者,柔自上来而文五,刚自五上而文上。又内离而外艮,有文明而各得其分之象,故为贲。占者以其柔来文刚,阳得阴助而离明于内,故为亨。以其刚上文柔,而艮止于外,故小利有攸往。

程传

物有饰而后能亨,故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有实而加饰,则可以亨矣。文饰之道,可增其光彩,故能小利于进也。

集说

  • 王氏申子曰: 徒质则不能亨,质而有文以加饰之,则可亨,故曰“贲亨”。然文盛则实必衰,苟专尚文以往,则流,故曰“小利有攸往”。小者,谓不可太过以灭其质也。

  • 梁氏寅曰: 贲者,文饰之道也。有质而加之文,斯可亨矣。朝廷文之以仪制而亨焉,宾主文之以礼貎而亨焉,家人文之以伦序而亨焉,官府文之以教令而亨焉。推之事物,凡有质者无不待于文也。文则无不亨也。然既亨矣,而曰“小利有攸往”,何也?文饰之道但加之文采耳,非能变其实也,故文之过盛非所利也,但小利于有往而已矣。世之不知本者,或忘其当务之急,而屑屑焉于文饰,虽欲其亨,亦安得而亨乎?

  • 张氏振渊曰: 离德文明,莫掩则无径情直行之毙,行之可通,故亨。艮德止而不过,又有不尽饰之象焉,故用文者亦但可少有所饰,不可务为尽饰以戕其本真,故曰“小利有攸往”。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本义

山下有火,明不及远,明庶政事之小者,折狱事之大者。内离明而外艮止,故取象如此。

程传

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生也。火在其下而上照,庶类皆被其光明,为贲饰之象也。君子观山下有火、明照之象,以脩明其庶政,成文明之治,而无敢果于折狱也。折狱者,人君之所致愼也,岂可恃其明而轻自用乎?乃圣人之用心也,为戒深矣。象之所取,惟以山下有火、明照庶物,以用明为戒;而贲亦自有无敢折狱之义。折狱者,专用情实,有文饰则没其情矣,故无敢用文以折狱也。

集说

  • 王氏弼曰:处贲之时,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狱。
  • 朱子语类
    • 问: 明庶政无敢折狱。
      曰: 此与旅卦都说刑狱事,但争艮与离之在内外,故其说相反。止在外,明在内,故明政而不敢折狱;止在内,明在外,故明谨用刑而不敢留狱。如今州县治狱,禁勘审覆,自有许多节次,过乎此而不决,便是留狱;不及乎此而决,便是敢于折狱。尚书要囚至于旬时,他须有许多时日,与周礼秋官同意。
  • 蔡氏渊曰:有山之材而照之以火,则光彩外著,贲之象也。明庶政,离明象政者治之具,所当文饰也;无敢折狱,艮止象折狱贵乎情实,贲则文饰而没其情矣。
  • 何氏楷曰:吕刑曰:“非佞折狱,惟良折狱。”苟恃其明察而缘饰以没其情,民且有含冤矣。故言刻核者曰深文,言锻錬者曰文致,法曰文网,弄法者曰舞文。治狱之多冤,未有不起于文者,此皆敢心误之也。

彖曰:贲亨

本义

亨字疑衍。

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本义

以卦变释卦辞。刚柔之交,自然之象,故曰“天文”。先儒说,“天文”上当有“刚柔交错”四字,理或然也。

集说

  • 苏氏轼曰: 《易》有刚柔往来上下相易之说,而其最著者,《贲》之《彖传》也。故学者沿是争推其所从变,曰泰变为贲,此大惑也。一卦之变为六十三,岂独为贲也哉?徒知泰之为贲,又乌知贲之不为泰乎?凡《易》之所谓刚柔往来相易者,皆本诸乾坤也。
  • 胡氏炳文曰: 柔来而文刚,是以刚为主也。刚往文柔,必曰“分刚上而文柔”者,亦以刚为主也。故《本义》于柔文刚则曰阳得阴助,于刚文柔而不曰阴得阳助。
  • 何氏楷曰: 刚为质,柔为文。柔来文刚,是本先立矣而文行焉,故亨。分刚上而文柔者,非以刚为文也,分刚画居上而柔始得成其文。
  • 张氏振渊曰: 柔来文刚,是当质胜之馀而以文济之;刚上文柔,是当文胜之后而以质救之。二者皆以质为主。

亨与小利有攸往皆指文而言之。故柔来而文刚者,见刚当以柔济之而后可通也;刚上文柔者,见柔当以刚节之,而柔之道不可纯用以行也。何氏、张氏质文之说极明。

又案,刚上文柔而曰“分”者,本于内之诚实以为节,文之则乃是由中而分出者,故曰“分”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本义

又以卦德言之。止,谓各得其分。

程传

卦为贲饰之象,以上下二体刚柔交相为文饰也。下体本乾,柔来文其中而为离;上体本坤,刚往文其上而为艮。乃为山下有火,止于文明而成贲也。天下之事无饰不行,故贲则能亨也。

集说

  • 孔氏颖达曰: 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
  • 胡氏允曰: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粲然有礼以相接者,文之明也;截然有分以相守者,文之止也。
  • 王氏应麟曰: 大畜为学,贲为文。能止健而后可以为学,文明以止而后可以为文者,笃实而已。不以笃实为本,则学不足以成德,文不足以明理。
  • 何氏楷曰: 止者,限而不过之谓。一文之一止之而文成,礼以节文为训,即此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本义

极言贲道之大也。

程传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集说

  • 王氏应麟曰: 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圣人能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
  • 朱氏熹曰: 天文者,自然之序;人文者,人事之宜。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故能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而化成天下。
  • 程氏颐曰: 观天文,知天道之流行;观人文,知人道之伦序。圣人因天道以立人道,因天文以立人文,故能成其化育之功。
  • 张氏载曰: 天文者,日月星辰之运行也;人文者,礼乐制度之兴作也。天文以明时变,人文以化民俗,皆圣人之所宜观也。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