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风地观

程传

观序卦: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观所以次临也。凡观视于物,则为观;为观于下,则为观,如楼观谓之观者,为观于下也。人君上观天道,下观民俗,则为观;修德行政,为民瞻仰,则为观。风行地上,遍触万类,周观之象也。二阳在上,四阴在下,阳刚居尊,为群下所观仰,观之义也。在诸爻,则唯取观见,随时为义也。

风地观展开↓
初六
六二
六三
六四
九五
上九
爻辞: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注解:-
⇧ 承:阴承阴
⇩ 乘:-
⇅ 比:-
⏎ 应:-
⊙ 位:阴居阳位(不当位),初难知
展开全部↓
风地观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本义

观者有以示人而为人所仰也。九五居上,四阴仰之,又内顺外巽,而九五以中正示天下,所以为观。盥,将祭而洁手也;荐,奉酒食以祭也。颙然,尊敬之貌。言致其洁清而不轻自用,则其孚信在中而颙然可仰。戒占者宜如是也。或曰有孚颙若,谓在下之人信而仰之也。此卦四阴长而二阳消,正为八月之卦,而名卦繋辞更取他义,亦扶阳抑阴之意。

程传

予闻之胡翼之先生曰:君子居上为天下之表仪,必极其庄敬,则下观仰而化也。故为天下之观,当如宗庙之祭,始盥之时,不可如既荐之后,则下民尽其至诚,颙然瞻仰之矣。盥谓祭祀之始,盥手酌郁鬯于地求神之时也;荐谓献腥献熟之时也。盥者事之始,人心方尽其精诚,严肃之至也;至既荐之后,礼数繁缛,则人心散而精一不若始盥之时矣。居上者正其表仪以为下民之观,当庄严如始盥之初,勿使诚意少散如既荐之后,则天下之人莫不尽其孚诚,颙然瞻仰之矣。颙,仰望也。

集说

  • 朱子语类云:
    • 自上示下曰观,自下观上曰观,故卦名之“观”去声,而六爻之“观”皆平声。
    • 或问: 伊川以为灌鬯之初,诚意犹存,至荐羞之后,精意懈怠;本义以为致其洁清而不轻自用,其义不同。
      曰: 盥只是浣手,不是灌鬯。伊川承先儒之误。若云荐羞之后,诚意懈怠,则先王祭祀只是灌鬯之初犹有诚意,及荐羞之后皆不成礼矣。问若尔,则是圣人在上,视听言动皆当为天下法而不敢轻,亦犹祭祀之时致其洁清而不敢轻用否?曰然。
    • 又云: 祭祀无不荐者,此是假设来说。荐是用事了,盥是未用事之初。云“不荐”者,言常持得这诚敬如盥之意常在。若荐则是用出,用出则才毕便过了,无复有初意矣。
    • 问: “有孚颙若”承上文“盥而不荐”,盖致其洁清而不轻自用,则孚信在中而颙然可仰。一说下之人信而仰之。二说孰长?曰从后说则合得彖辞“下观而化”之义。问前说似好?
      曰: 当以彖辞为定。
  • 冯氏椅曰: 卦叠艮之画,有门阙重复之象,故取象于观。
  • 龚氏焕曰: 易之名卦以阳为主,在阳长之卦固主于阳而言,在阴长之卦亦主于阳而言。主于阳而言者,所以扶阳也。此四阴之卦不曰“小壮”而曰“观”也。四阳之卦有曰“大过”,四阴之卦有曰“小过”者,何阴可以言过而不可以言壮也?然大过之四阳过而居中,小过之四阴过而居外,亦崇阳抑阴之意。
  • 梁氏寅曰: “盥而不荐”,设辞以见其洁清之至而不轻自用耳,犹中庸曰“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圣人未尝不言不动也,而其敬其信则尤在于未言动之时。故圣人之御天下也,其政教之施民固无不化矣,而其政教未施之时,所以化民者尤有不言之妙焉。盖其笃恭之极,如临大祭而孚诚之念存于中,颙然之容见于外,故下民之望之也,其信从化服自有不知其然矣。
  • 蔡氏清曰: 平庵项氏云此但以“盥而不荐”象“恭己无为”耳。愚谓“恭己”二字则说得,“无为”二字难通。无为者,圣人德盛而民自化,不待有所为,非不轻自用意也。无为岂可用心乎?虽尧舜亦不能自期于无为。至于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则是观之极致,圣人之能事,是则所谓“无为”者。
  • 林氏希元曰: “盥将以荐”,岂有不荐之理?曰:“盥而不荐”,特以明敬常在之意耳。“盥而不荐”就祭祀上说,“有孚颙若”亦是就祭祀上说。为“观”之意,则在言表。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本义

省方以观民设教,以为观。

程传

风行地上,周及庶物,为遨历周览之象。故先王体之为省方之礼,以观民俗而设政教也。天子巡省四方,观视民俗,设为政教,如奢则约之以俭,俭则示之以礼是也。省方观民也,设教为民观也。

集说

  • 九家易曰: 风行地上,草木必偃,故以省察四方,观视民俗而设其教也。○刘氏牧曰:风行地上,无所不至,散采万国之声诗,省察其俗有不同者,教之使同。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本义

以卦体卦德释卦名义。

程传

五居尊位,以刚阳中正之德为下所观,其德甚大,故曰“大观在上”。下坤而上巽,是能顺而巽也。五居中正,以巽顺中正之德为观于天下也。

集说

  • 赵氏彦肃曰: “大观在上”,统谓二阳中正以观天下。
  • 杨氏启新曰: “顺以宅心”,尧舜之温恭克让,文王之徽柔懿恭是也;“巽以制事”,通人情、酌物理、随物付物、因时制宜者也。巽德之制也,非巽何以使万事各得其宜。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

本义

释卦辞。

程传

为观之道,严敬如始盥之时,则下民至诚瞻仰而从化也。“不荐”,谓不使诚意少散也。

集说

  • 虞氏翻曰: “孚”信,“颙”有威,“容”容貌,“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则下观其德而顺其化。《诗》曰:“颙颙卬卬,如圭如璋”,君德之义也。
  • 朱氏震曰: 祭之初,迎尸入庙,天子盥手而后酌酒。盥谓之盥,酌酒献尸,尸得之灌地而祭谓之祼。祼之后三献而荐腥,五献而荐熟,谓之荐。盥者,未祼之时,精神专一,诚意未散,不言之信发而为敬顺之貌,颙颙如也。故下观而化,莫不有敬顺之心也。
  • 王氏申子曰: 观示天下之道,其诚意精一,常如始盥之时,则观感之下莫不从化。盖有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之妙。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本义

极言观之道也。四时不忒,天之所以为观也;神道设教,圣人之所以为观也。

程传

天道至神,故曰神道。观天之运行,四时无有差忒,则见其神妙。圣人见天道之神,体神道以设教,故天下莫不服也。夫天道至神,故运行四时化育万物无有差忒。至神之道莫可名言,唯圣人黙契体其妙用,设为政教。故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鼓舞其化而莫测其用,自然仰观而戴服。故曰“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集说

  • 虞氏翻曰: 圣人退藏于密,以神明其德,故设教而天下服矣。
  • 王氏弼曰: 统说观之为道,不以刑制使物,而以观感化物。神则无形者也,不见天之使四时而四时不忒,不见圣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
  • 杨氏时曰: 古人所以交神而接人,其道一主于诚。故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幽明本无二理,故所以感之者一。圣人以神道设教,所谓神道,诚意而已。诚意,天德也。
  • 朱子语类云: 圣人以神道设教,即是“盥而不荐”之义。又云,天之神道只是自然运行底道理,四时自然不忒;圣人神道亦是有教人自然观感处。
  • 呉氏澄曰: 常人以言设教,则有声音;以身设教,则有形迹。圣人妙天道于不测,其应捷如影响。盖所存者神,故所过者化也。
  • 杨氏启新曰: 圣人设教,诚于此而动于彼,不显之德、笃恭之妙,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者同一机。而其动物之妙、丕变之感,有非人所能测者。故曰“神道设教”。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