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泽临
程传
临序卦: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蛊者事也,有事则可大矣,故受之以临也。韩康伯云:“可大之业,由事而生。二阳方长而盛大,故为临也。”为卦泽上有地,泽上之地岸也,与水相际,临近乎水,故为临。天下之物密近相临者,莫若地与水,故地上有水则为比,泽上有地则为临也。临者,临民临事,凡所临皆是。在卦取自上临下,临民之义。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本义
临进而凌逼于物也。二阳浸长,以逼于阴,故为临。十二月之卦也。又其为卦,下兑说、上坤顺,九二以刚居中,上应六五,故占者大亨而利于正。然至于八月,当有凶也。八月,谓自复卦一阳之月,至于遁卦二阴之月,阴长阳遁之时也。或曰八月谓夏正八月,于卦为观,亦临之反对也。又因占而戒之。
程传
以卦才言也。临之道如卦之才,则大亨而正也。二阳方长于下,阳道向盛之时,圣人豫为之戒曰:阳虽方长,至于八月,则其道消矣,是有凶也。大率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盛而虑衰,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若既衰而后戒,则无及矣。自古天下安治,未有久而不乱者,盖不能戒于盛也。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则骄侈生,乐舒肆则纲纪坏,忘祸乱则衅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乱之至也。
集说
张子曰: 临言有凶者,易之于爻变。阳至二便为之戒,未过中已戒,犹履霜坚冰之义。及泰之三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过中之戒也。
朱子语类问临: 不特上临下之谓临,凡进而逼近者皆谓之临。否曰:“然此是二阳自下而进,上则凡相逼近者皆为临也。”
程氏迥曰: 阳极于九而少阴生于八,阴之义配月;阴极于六而少阳复于七,阳之义配日。
王氏应麟曰: 临所谓八月,其说有三:一云自丑至申为否;一云自子至未为遁;一云自寅至酉为观。本义兼取遁、观二说。复所谓七日,其说有三:一谓卦气起中孚六日七分之后为复;一谓过坤六位至复为七日;一谓自五月姤一阴生至十一月一阳生。本义取自姤至复之说。
胡氏炳文曰: 诸家临字训近训大,只见上临下,不见刚临柔之意。本义依如临深渊之临,谓进而迫于渊。此所谓临者,刚进而迫于柔也。盖复者,阴之极而阳初来也;临者,二阳皆来而迫于阴也。故复亨而临大亨。复不言利贞者,复是初阳之萌,无有不善;临则二阳浸盛,易至放肆,故戒之也。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本义
地临于泽上,临下也。二者皆临下之事。教之无穷者兑也(泽),容之无疆者坤也(地)。
程传
泽之上有地,泽岸也,水之际也。物之相临与含容无若水之在地,故泽上有地为临也。君子观亲临之象,则教思无穷,亲临于民则有教导之意思也,无穷至诚无斁也。观含容之象,则有容保民之心无疆,广大无疆限也。含容有广大之意,故为无穷无疆之义。
集说
- 王氏弼曰:相临之道莫若悦顺,不恃威制,得物之诚,故物无违也。是以君子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 刘氏牧曰:岸高于泽,俯临之也。
- 胡氏炳文曰:不徒曰教而曰教思,其意思如兑泽之深;不徒曰保民而曰容保民,其度量如坤土之大。
- 俞氏琰曰:临有二义,以爻之阴阳言,则为大临小;以象之地泽言,则为上临下。
- 蔡氏清曰:教思谓其一假教育成就人底意思也。教人以善谓之忠,味忠之一字,方见此之所谓教思者。又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此可见君子教思之无穷。民吾同胞,以至鳏寡孤独皆吾弟兄之颠连无告者也,必使皆乐其乐而利其利,可见君子之容保民无疆也。
案
临者大也。泽上有地,泽之盛满将与地平,大之义也。教思无穷,容保无疆,盖言王泽之盛大,所以沦浃之深而渐被之广者。
彖曰:临,刚浸而长
本义
以卦体释卦名。
集说
- 王氏应麟曰: 《阴符经》云:“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愚尝读《易》之临卦曰“刚浸而长”,遁卦曰“浸而长”也。自临而长为泰,自遁而长为否。浸者,渐也。圣人之戒深矣。
- 张氏清子曰: 自复一阳生,积而至临,则二阳长矣。故曰“刚浸而长”。遁者,临之反也。临《彖》曰“刚浸而长”,遁《彖》不曰“柔浸而长”,而止曰“小利贞”。浸而长,《易》不为小人谋也。
说而顺,刚中而应
本义
又以卦德卦体言卦之善。
案
刚浸而长,则阳道方亨;有说顺之德,则人心和附;刚中得应,则上下交而志同。此其所以德泽及于天下,而足以有临也。此亦如泰之取义,兼交泰与消长两意见,正道之盛大。故夫子释之曰:“临者,大也。”若但以临为陵逼小人之义,则于卦爻之辞多有所难通者。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本义
当刚长之时,又有此善,故其占如此也。
程传
浸,渐也。二阳长于下而渐进也。下兑上坤,和说而顺也。刚得中道而有应助,是以能大亨而得正,合天之道。刚正而和顺,天之道也。化育之功所以不息者,刚正和顺而已。以此临人、临事、临天下,莫不大亨而得正也。兑为说,说乃和也。《夬·彖》云:“决而和。”
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本义
言虽天运之当然,然君子宜知所戒。
程传
临,二阳生,阳方渐盛之时,故圣人为之戒云:阳虽方长,然至于八月则消而凶矣。八月谓阳生之八月,阳始生于复,自复至遁凡八月,自建子至建未也。二阴长而阳消矣,故云“消不久也”。在阴阳之气言之,则消长如循环,不可易也;以人事言之,则阳为君子,阴为小人。方君子道长之时,圣人为之诫,使知极则有凶之理,而虞备之,常不至于满极,则无凶也。
集说
- 孔氏颖达曰: 阳长之卦,每卦皆应“八月有凶”。但此卦名临,是盛大之义,故于此卦特戒之耳。若以类言之,则阳长之卦至其终末皆有凶也。
- 陆氏振奇曰: 日为阳象,月为阴象。八,少阴之数;七,少阳之数。故言阴来之期曰八月,言阳来之期曰七日。
案
八月七日之说者多凿,陆氏之说最为得之。盖阳数穷于九,则退而生少阴之八;阴数穷于六,则进而生少阳之七。七八者,阴阳始生之数也。若拘拘于卦气月候之配,则震、既济之七日与夫三日、三年、十年之类,皆多不可通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