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地豫
程传
豫序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承二卦之义而为次也。有既大而能谦,则有豫乐也。豫者,安和悦乐之义。为卦震上坤下,顺动之象,动而和顺,是以豫也。九四为动之主,上下群阴所共应也,坤又承之以顺,是以动而上下顺应,故为和豫之义。以二象言之,雷出于地上,阳始濳闭于地中,及其动而出地,奋发其声,通畅和豫,故为豫也。
豫:利建侯行师
本义
豫,和乐也。人心和乐以应其上,九四一阳上下应之,其志得行。又以坤遇震,为顺以动,故其卦为豫,而其占利以立君用师也。
程传
豫,顺而动也。豫之义所利,在于建侯行师。夫建侯树屏,所以共安天下,诸侯和顺,则万民悦服。兵师之兴,众心和悦,则顺从而有功。故悦豫之道,利于建侯行师也。又上动而下顺,诸侯从王,师众顺令之象,君万邦聚大众,非和悦不能使之服从也。
集说
- 孔氏颖达曰:谓之豫者,取逸豫之义。以和顺而动,动不违众,众皆悦豫,故谓之豫也。动而众悦,故利建侯;以顺而动,故可以行师也。
- 邱氏富国曰:屯有震无坤,则言建侯而不言行师;谦有坤无震,则言行师而不言建侯。此合震坤成卦,故兼之。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本义
雷出地奋,和之至也。先王作乐,既象其声,又取其义,殷盛也。
程传
雷者,阳气奋发,阴阳相薄而成声也。阳始潜闭地中,及其动则出地奋震也。始闭郁及奋发则通畅和豫,故为豫也。坤顺震发,和顺积中而发于声乐之象也。先王观雷出地而奋,和畅发于声之象,作声乐以褒崇功德,其殷盛至于荐之上帝,推配之以祖考,殷盛也。礼有殷奠,谓盛也。荐上帝配祖考,盛之至也。
集说
- 荀氏爽曰:乐者,圣人因人之豫而节之,所以养其正而闲其邪。其和可以感鬼神,而况于人乎?
- 郑氏康成曰:奋动也。雷动于地上,万物乃豫也。人至乐,则手欲鼓之,足欲舞之。王者功成作乐,以文得之者作龠舞,以武得之者作万舞,各充其德而为制。祀天帝以配祖考者,使与天同飨其功也。故《孝经》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也。
- 胡氏炳文曰:本义云“象其声者”,乐之声法雷之声;“又取其义者”,豫以和为义。雷所以发扬化功而鼓天地之和,乐所以发扬功德而召神人之和也。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
本义
以卦体卦德释卦名义。
程传
刚应谓四为群阴所应,刚得众应也。志行谓阳志上行动,而上下顺从其志,得行也。顺以动豫,震动而坤顺,为动而顺,顺理而动,又为动而众顺,所以豫也。
集说
- 胡氏炳文曰: 建万国,聚大众,非顺理而动,使人心皆和乐而从,不可也。故二者皆系之豫。案彖传中凡称卦德,皆先内而后外,而其文义又各不同。其曰“而”者,两字并重,如讼之“险而健”,既险又健也;小畜之“健而巽”,既健又巽也;大有“刚健而文明”,既刚健而又文明也。其曰“以”者,则重在上一字,如同人“文明以健”,重在“文明”字。此卦“顺以动”,重在“顺”字。其或以下一字为重者,则又变其文法,如复卦“动而以顺行”之类。
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
本义
以卦德释卦辞。
程传
以豫顺而动,则天地如之而弗违,况建侯行师,岂有不顺乎?天地之道,万物之理,惟至顺而已。大人所以先天后天而不违者,亦顺乎理而已。
集说
- 呉氏曰愼曰: 顺以动,所谓行其所无事也。天地如之,犹云天且弗违。得其民者得其心也,故豫利建侯。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故豫利行师。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本义
极言之而赞其大也。
程传
复详言顺动之道。天地之运,以其顺动,所以日月之度不过差,四时之行不愆忒。圣人以顺动,故经正而民兴于善,刑罚清简而万民服也。既言豫顺之道矣,然其旨味渊永,言尽而意有馀也,故复赞之云:“豫之时义大矣哉”,欲人研味其理,优柔涵泳而识之也。时义谓豫之时义,诸卦之时与义用大者,皆赞其大矣哉。豫以下十一卦是也。豫、遁、姤、旅言时义,坎、睽、蹇言时用,颐、大过、解、革言时,各以其大者也。
集说
- 项氏安世曰: 豫、随、遁、姤、旅皆若浅事而有深意,故曰时义大矣哉,欲人之思之也。坎、睽、蹇皆非美事,而圣人有时而用之,故曰时用大矣哉,欲人之别之也。颐、大过、解、革皆大事大变也,故曰时大矣哉,欲人之谨之也。
- 呉氏澄曰: 专言时者,重在时字;时义,重在义字;时用,重在用字。
- 蔡氏清曰: 时之一字,贯六十四卦皆有,不止豫等诸卦耳。有时则有义,有义则有用。单言时,则义与用在其中矣。言义未尝无用,言用未尝无义,各就所切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