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天水讼
卦辞: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导读

讼为二阴四阳卦,自遯来。虞氏曰:遯三之二也。荀氏曰:阳来居二而孚于初。蜀才曰:此本遯卦,二进居三,三降居二。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内坎外乾,有不欲执平争象,见焉故卦名讼。讼者多伪,贵有孚信以窒其源;讼者无惧,贵能怵惕以遏其流。讼能中止,乃可言吉;争讼不已,必欲终之所失者,大有凶灾矣。夫既争讼,岂能知惕?而所以惕中不讼者,赖有听讼之大人在也。大人听讼,明则能察,勇则能断,始则民服,继则民畏。见此大人,曲直立辨,不蹈终讼之危,所以云利。若必欲终之,不惧争讼之凶,如涉川然,终则不利矣。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终凶,讼不可成也。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此卦何以名讼?卦之上为乾,乾体刚;卦之下为坎,坎德险,是为内险而外健。险健若此,易致争鬬,故名讼。讼自遯来,遯下为艮,艮中阴虚而易为坎,中阳实是为有孚。窒坎为加忧为劳,卦人能忧劳,是为惕中。夫讼不可以终成,三为内卦之终,上为外卦之终。其在遯卦,三上皆刚;今以三之刚,下来居二,是为刚来得中。来者,自上之下之谓。三与上原不应,而今相应,不至两刚相敌,故曰不终讼。讼本凶事,而云吉者,惟讼不终成乃吉也。若五阳居尊位,刚而得中,是为大人见之,则讼息,故曰利。坎水在下,是为大川,其险类讼。涉之不利,大人在上,欲以无讼化天下,见之者宜惕于中矣。大川即渊也,不利于涉入者,则溺。犹之争讼,一意孤行,至陷于险地而不能出,讼不可终成矣。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天气清轻,上浮;水气沈滞,下润。乾为西北方之卦,坎为正北方之卦,水流东南,背乾而行,皆违行之象。如人行违,致启讼端也。君子体坎象,于以有谋;坎水于五德属智,故云谋。君子体乾象,因以知始。盖乾为大始,作事谋始,则讼止矣。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五为卦王,为听讼者;其余皆讼人也。讼在于初,挽回甚易。初又为阴,非健讼者,故不永所事。而初与四应,四为乾为言,甫欲纷争,中道忽止。言者不免于有,然不终讼,得讼不可成之义,故终吉。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辨明也。

永,长也。讼不可长,故不宜永所事。应四互离,离明以辨之,故无终讼之失也。

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二以阳刚,居坎险之中,此健讼者也。但五居尊位,大人允明,何克胜讼?至于讼之不克,惧罪逃逋。其邑人三百户,得免株连,仅可无眚,盖亦危矣。荀氏曰:坤称邑,二者邑中之阳人,逋逃也。谓逃失邑中之阳人,坎为隐伏,故云逋。坤索乾中为坎,而自遯三降二,故云归。坎又为多眚,而为下卦之中,为讼者主。主逃则邑人得免,是亦一不终讼者。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掇,拾也。以下讼上,悖逆不顺,患如掇拾者然。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三在遯为互乾,虞氏曰:乾为德,是三之为德旧矣。今变坎险以为讼人,而上为正应,上仍为乾,则旧德可食。且上乾为王,三又当互巽之初,顺巽从人。贞以守正,厉以惕中,化其争心,勤劳王事,不居成功,是又一不终讼者,吉也。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

上指乾,从上即从王也。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五为卦主,为大人。二以敌五曰不克讼,四以比五曰不克讼。但二为坎中,故归逋。四为巽中,故即命。即就也,居近尊位,讼不克胜,即返就听命。变其素习,渝变也,变邪为正。贞以自守,亦可云吉。巽为进退,为不果,为命,故有此象。总言讼不可成,圣人深为终讼者戒尔。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九五:讼,元吉。

乾为元,五为乾中,故曰元。王氏曰:以中正之德,齐乖违之俗,此大人听民讼者也。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或,疑辞。锡,予也。马氏曰:鞶带,大带衣也。褫,夺也。阳刚至健,又居卦上,此因讼胜而受锡者。乾为施,为衣,故曰或锡之鞶带。夫讼易致凶,岂能邀福?即或侥幸得锡,亦不能长据守之。上与三应,三为坎,坎为多眚,为隐伏,方因讼胜而得乾衣,即因眚多而遭褫夺,乾衣遇坎隐伏,三褫象也。锡固为荣,而褫亦为辱。健讼之人,荣辱无常,愈见终讼之凶也。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服,鞶带也。受锡也。不足敬,三褫也。圣人为讼者戒,意深切矣。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