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阳息阴消,卦此卦为乾坤合体而主之者,乾消坤也。
泰,小往大来,吉亨。
六爻俱阳为纯乾,为四月卦;得乾之半,上犹为坤,为正月卦。然乾在坤下,则阳上息,卦名为泰。泰通也,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阴阳合和。合和:和合,故通也。小谓阴,大谓阳。自内之外曰往,自外之内曰来。小者外往,大者内来,故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卦何以谓之泰?以小者前往,大者下来也。乾为天,坤为地。乾在内为下,坤在外为上。乾刚为健,坤柔为顺。乾阳为君子,坤阴为小人。君子居内则渐进,是长也;小人居外则渐退,是消也。阳长阴消,运会昌盛,国家太平,故曰泰。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荀氏曰:坤气上升以成天道,乾气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气若时不交,则为闭塞。今既相交,乃泰。郑氏曰:泰通也,财节也,辅相左右助也。以者,取其顺阴阳之节,为出内之政。春崇宽仁,夏以长养,秋教收敛,冬勑盖藏,皆可以成物助民也。虞氏曰:震为左,兑为右,坤为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初与四应,四为互震。震为蕃鲜,象茅。初居互震之下,是茅之茹也。茹茅根汇类也。三阳连类如茅茹然,阳动前行,象茅之拔。是茅以有所引而居地上也。夫茅之拔也,连其茹如贤之征也。以其汇,谓二三前往连及于初也。前征交阴,故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外外卦应四也。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二为乾中,五为坤中。二上应五,有似乾天覆坤地者。坤地曰荒,故曰包荒。二为乾阳,五为坤阴,阴水象,是谓之河。坤地广远曰遐朋,同类也。荀氏曰:河出于乾,行于地中。阳性欲升,阴性欲承,不用舟航,自可济之,故曰冯河。二阳自二升五,道虽辽远而乾刚善行,不能止之,故曰不遐遗。三阳为朋,二不为同类所□,故曰朋亡。二为内卦之中,上往交五,故曰中行。夫包荒则量宽,冯河则力勇,不遐遗则敏,朋亡则公,此所以能上交成泰也。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乾为大明,阳光大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宋氏曰:位在乾极,应在坤极。地平极则险陂,天行极则还复,是治极乱萌,盛极衰伏,不可不预为之防也。惟宜持之以人事,保之以小心。艰难守正,又何有咎?虽外与阴接,若可忧恤,而有孚信以感之,积诚中实,亦自获福。饮食俱安。三为互兑之中,兑为口,故云食。虞氏曰:乾为福,从知保泰之道,在乎能尽人事,不可徒诿之天运矣。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际交际,三为坤乾之交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下既连汇,上亦翩翩。下应翩翩,羣飞向下貌。四为坤阴,阳实阴虚,虚则不富。夫富所以致养,阴虚不富,未有不欲藉阳之富以为富者。四应初,比三,初三皆邻。而初三又皆阳,以邻为富,阴之所孚;阳实为孚,阴虚亦为孚。故不待告戒而自孚也,上欲交下,盖如此。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阳为实,上卦皆阴,故曰皆失实。中心愿者,愿下交也。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五为坤中,又为互震。下应互兑,有帝乙归妹之象。虞氏曰:震为帝,坤为乙。帝乙纣父归嫁也,震为兄,兑为妹,祉福也。九家易曰:五应于二,当下嫁二。妇人谓嫁曰归,二欲上行,五欲下归。阴阳和合,其交弥固,受乾之福,以得乾元,吉也。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五为坤中,中行于下,愿交二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虞氏曰:隍,城下沟。有水称池,无水称隍。坤为城,阳息至上,坤象毁坏,故曰隍。夫筑城凿池,所以防乱。至太平已久,则有听其倾圮者,是城复于隍,泰极象也。坤又为师,为邑。乾为言,曰告命。阴将消尽,勿用坤师,惟自坤邑以告乾命。盖阳息至此,始为纯乾,不宜贞固守之,以致羞咎。泰为阳息阴消卦,四五两爻义取天地相交而消息之旨,乃独于上发明之。详绎经文可见也。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乱,治也。书曰:惟以乱民,又曰:予有乱臣十人,言命之治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