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损为三阳三阴卦,自泰来。荀氏曰:谓损乾之三居上孚,二阴也。虞氏曰:泰三之上,陆氏曰:乾九三变六,三阴柔益上九。蜀才曰:此本泰卦,坤之上六下处九三,乾之九三上升,坤六。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与咸交对之卦曰损。损,减也。损不宜遽,损宜有孚信以将之。始克大吉,无咎。始可以贞,守此损,往而行之,乃利也。损以致用,果何如?以用之哉,如燕享之礼,必用簋以盛食物。簋仅用二,是由损之又损,以余此二簋也。二簋用享,犹乃曰可,是不尚繁文,而惟以孚诚行之。如此则得损之道矣。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艮兑两合之卦,何以名损也?彼兑上艮下,有以男下女之象,故名曰咸。若兑下艮上,无所为损,而卦名损者,则以损自泰来。泰下为乾,泰上为坤。三阳三阴,上下分聚。今则损乾九三,益坤上六。乾无阴易,一阴来以为兑。坤无阳易,一阳来以为艮。阳下上往,有损下益上之义,故名曰损。夫损下益上,有似剥民,是贵有阳实之孚以将之,而后乃得乾元之吉,以无咎。又贵有坤之永贞以守之,而后乃得互震之行,以利往。则损以贵乎善用矣。损果曷之用哉?古者燕享之礼,八簋为盛,二簋为薄。二簋用享,是由六簋四簋损之又损,以余此二簋。虽云至薄,亦可言用。盖卦中有互震,震为木,为苍筤竹。得兑金以削制之,而兑又自乾来。乾为圜,竹木体圆,簋之象也。下有二阳,故曰二簋。上艮为门阙,下有兑口。食簋之实以享,互坤之养,故曰用享也。则是二簋者,由于有所损以致之。而享此二簋者,亦宜审其时以用之。损者,损泰之乾。益者,益泰之坤。乾刚也,坤柔也。损刚则阳变阴为虚,益柔则阴变阳为盈。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所以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耳。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去山下之土,以为泽。山得泽土,愈成山之高,损之象也。惩,心也。忿,悁急也。窒,塞也。欲,贪欲也。乾为刚健,曰忿。易为兑,说与忿反,故曰惩忿。坤为吝啬,象欲。易为艮止,能止其欲,故曰窒欲。泰之乾上,变一阴。忿从兑口泄出,故曰惩也。泰之坤上,变一阳。欲因艮止阻入,故曰窒也。
初九:己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卦以损下益上为义,则下之宜损,不独六三然也。即初与二,亦有所宜损者。夫急于奉公,乃民之分。惟以公事为己事,速往以应之,乃得无咎也。然损贵乎得宜,惟有以斟酌之。
上之损下,不为厉民。下之奉上,不为行私。得损之正矣。
象曰:己事遄往,尚合志也。
尚,上通谓四也。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二有阳刚之才,而居兑说之中。以柔说奉上,失其正矣。惟守正则利,故曰利贞。二又居互震之初,震动也。二又与五应,五为艮中,艮止也。前征遇艮之止,动则有失,故曰征凶。此惟贞正静守,高尚其志。己之自处既重,而人亦不敢以或轻。迨至清节可慕,顽懦兴感。弗损于己,而实足以益人。此以不损为损,所以宜贞而不宜征也。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以中为志,自足益上。故不宜征也。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此损之主爻也。卦自泰来,上坤下乾。乾为三阳,内卦无阴。坤为三阴,外卦无阳。乾阳上行,则损一人以益坤。是乾一人上行,则与坤二阴为友也。坤为众,故曰友。得其友,则阴阳不孤,得以合和而致一矣。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一人谓泰乾之三。乾三阳为三人,三阳则疑于无阴。故宜一人行也。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四居上卦之初,则既不受益,而亦不至有损。然处此多惧之位,瑕疵易见,是其疾也。故所损者宜在疾。盖阴柔无主为疾,四近君位,受下之益以致君上之疑,则可虞。故宜损其疾,疾损则有喜。喜宜速有,言疾不可不急损也。虞氏曰:震为喜,损疾即有喜。而四为受初益者,使速有喜,则损之即所以益之也,故无咎。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上为受益之主,五为君位。虽宜受益,而无主名,故云或。卦体中虚,有离象,离为龟。五贝为朋,五为互坤之末,坤地数十,故云十朋。夫十朋之龟,非不贵矣。然下献之无损于下,而上得之实益于上。益之以此,弗能违人之献,故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佑助也。五为互坤,得上与三易以成离龟。是五之元吉,由上助之。龟为神物,所以定策决疑者。犹之君能尚贤,贤臣所以辅之也,故元吉归于五也。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此受益之主也。损三以益之者,即益此也。夫居上临下,岂宜损下?惟弗损于下,而又实克益上。如此则无咎,得正而吉。前往行之亦利,则此弗损即所以益之者。盖言王者之臣服天下,如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