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涣,为三阴三阳卦,自否来。九家易曰:此本否卦。虞氏曰:否四之二。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涣,水流散貌。凡物之散者皆曰涣。物有患其积滞者,必因散而始通。涣自得亨,而以巽上坎下卦象观之,有王象、有庙象、有大川象。庙则宜假,川则宜涉,但假庙恐或黩于祭祀,涉川恐或不避险阻,故利贞也。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巽与坎无所为涣,而卦之所以名涣者,以阴阳本聚至此则涣,故名涣也。盖涣自否来,否为乾上坤下,阴阳类聚。乃四与二易散,否之阳下来成坎,又散否之阴上往为巽。坎为通,通则不穷,此不穷者由于阳刚下来,故也。巽以一阴上同二阳,则四为阴,否之四原非阴,阳居于四未为得位。坤二之四,柔始得位于外,是三阳外聚非涣,而四阳下来始为涣。三阴内聚非涣,而二阴上往始为涣。惟涣则刚柔始有相济之美,故涣亨也。夫四既因涣为柔,亦即连三柔以成互艮。二既因涣为刚,亦遂合两阴以成正坎。艮为宗庙,坎为大川,庙则宜假,川则宜涉。盖五为君位,象王。艮为门阙,象庙。坎为隐伏,象鬼神。艮为少男,坎为中男,互震为长男,同处庙中。王以艮手持巽白茅,用坎酒灌地以降鬼神,此王格有庙象也。坎为水,互震正巽为木,巽绳为纤,艮手持之,巽风助之,有乘风破浪、云帆飞渡之概,此利涉大川象也。鬼散无凭,而于假庙聚之人散难收,面于涉川聚之假庙者,敬则心不敢涣,涉川者险则力不敢涣,是假庙涉川皆所以济涣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风行水上,波澜散流,涣之象也。先王以享于帝,立庙者,荀氏曰:谓受命之王,收集散民,上享天帝,下立宗庙也。上为天位,帝象。艮手持巽茅,灌坎酒于地以享之。艮为门阙,上覆巽木,下居坎坤,立庙象也。
初六,用拯马壮,吉。
物涣宜拯,拯涣用马。马复为壮者,则涣可济。盖初与二比,即赖二拯。二为坎中,坎马美脊,是壮马也。拯涣在初,其势易为,故不言涣而祇言拯,拯则吉也。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二自否之四来,有似下来求安者,故曰奔。夫安身莫如机。二因涣居于此,则为奔其机。虞氏曰:坎为棘,为矫輮。震为足,輮棘有足,艮肱据之,凭机之象也。几,俗作机。春秋传曰:设机而不倚,有所凭依,虽涣不危,故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所愿也。
六三,涣其躬,无悔。
三与上应,志在济涣,所谓事君致身者也。荀氏曰:体中曰躬,鞠躬尽瘁,如涣其躬以救涣者,故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外谓上也。涣惟三上相应,故志在外。
六四,涣其羣,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否上三阳为羣,乃四下之二则三阳之羣涣矣,故曰涣其羣。夫羣则非涣,涣似不羣。不知古大臣经理天下,必散尽众民朋党,乃克成大同之治。至涣之已久,而私意尽化,人心固结实,有成邑成都,一聚而不可动摇者,此涣有邱象也。四体互艮,艮为山称邱。当其为羣,人孰欲涣?及其已涣,似难再聚,则此以涣为聚之道,是非常人思虑之所能及也。夷,平常也。此涣之元吉者。
象曰:涣其羣,元吉,光大也。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五为巽中,巽为命令,有王者欲通天下壅塞,销天下之锢蔽,发号施令之象焉。九家易曰:宣布号令,百姓被泽,若汗之出于身,不还反也。此本否卦体,乾为首,来下处二,成坎水汗之象也。阳称大,故曰涣汗其大号也。夫王者岂可言涣,然以大号言涣,则涣汗又为王者宜有之涣也。王者如此居之,无咎矣。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逖,远也。涣至于上,则涣已极。虽下与三应,三体坎为血,而上已涣其血去已远矣,是出险不肯蹈危也,故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害谓坎血。远害者,去逖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