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重艮纯卦。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象为山,艮位在寅,艮画似人。人之一身,惟背得艮义,故曰艮其背。人背则身亦背,背不可获,故曰不获其身。人则有行,而行祇在庭,人为庭蔽而不之见,故曰不见其人。身则不获,人则不见,不获不见,艮之德也,故无咎。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卦为重艮,即连山。夏易曰连山,连山首艮,取人生于寅之义。盖以艮位在寅,艮画又象人,故重艮之卦不取象于山而取象于人。然卦虽以人取象,而犹以山取义。山体常静,人身主动。其止而不动者,惟背,故以人之背言艮之止。夫人既止于背,则人是背非向,向则见身,背则身不可见,是为不获其身。且不惟不获其身,而又不见其人。盖人身必动,动则有行,而行祇在其庭,则人虽动,行自静。宫中曰庭,艮为门阙,互坎为宫室,互震为行,故曰行其庭。行于其庭,门阙外蔽,人焉得见?况重艮之门阙屏宁,扉阖深邃,更难窥也。当其止为静,而其行则动。动似非止,不知止得其时,止固为静;动得其时,动亦为静。动静不失其时,艮道阳光昭明。外见动亦为静,是行亦谓之止,故曰艮止也。然则言艮其背,言其止可也。艮止维何?止其所也。爻有应则不能止。此卦阴阳同德,上下敌应,祇宜各止其所,不出其位。我既不能同,人人又焉能同我,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心有思则动,思限以位,动亦静也。故君子思不出其位,取象于兼山也。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卦以人取象,初位最下,是趾也。夫阳动阴静,初为阴,是能止其趾不妄动者,艮德为止。苟能止趾,合艮德矣,故无咎。但惟永贞乃利耳。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趾之上则为腓,二得艮中,是为艮其腓。然一人之身心为主体,随之盖心。阳主动,体阴主静。三为阳,又为互坎之中,坎为心。二比三,三不拯二,三不愉快。二有欲静不能者。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二为三之随,言三为心,未退听于二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限,要也。夤,夹脊肉。既已艮止其限,则腰不能协屈伸之宜,而夤亦相与对峙不动。坎阳中峙,四阴分列,象人脊骨,坎为脊,故曰列其夤。夫限之不动,有似于止。然限前为心,则心因夤之列而妄动不宁,如火熏灼。盖互坎为心,心后为限,犹坎之反为离,离火炎蒸,故见危厉。此勉强求静,则心转以强制而动,愈甚也。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身以藏心,心不可见而身可见。故继心而言身,身既艮止,则身无为,故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辅,口颊也。艮卦象背,故爻皆以背取象。二腓,三夤,其显然者。五不曰口而曰辅,言从背仅见辅也。五位为辅,故云艮其辅。言从辅出,辅既曰艮,何有于言?然五体为互震,震为言,则言又似不可以永止。惟体艮德,言不妄发,循循有序,悔乃亡耳。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
三上皆为艮主。三以列于四阴之间,故艮限而危。上为一卦之终,故敦艮而吉。盖自艮趾以至艮辅,则艮已敦矣。敦故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敦,厚也。上为卦之终,故曰厚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