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偶书阴数三,偶名坤卦为重坤,故仍名坤。坤卦为纯阴,如乾卦之为纯阳。然纯阳不生,纯阴不育。坤之生育万物,必资乎乾;犹乾之生育万物,必资乎坤也。故乾曰元亨利,坤亦曰元亨利。特坤之贞有异于乾,乾为马,坤亦为马。九家《易》曰:"坤为牝",则是坤马为牝者,坤盖以柔顺为贞矣。夫既以柔顺为贞,亦即以柔顺为利。柔顺何利?利于有往,而君子有攸往,则必审先后焉。凡有往不宜后,惟坤之往则独宜后。坤为迷,坤先往则迷,为不得主。故迷凡有往,利于先,惟坤之往则不宜先。坤宜在后,以让阳,阳为阴主。坤后往则不迷而得主,于是又辨得丧焉。凡同类者为朋,朋则不欲丧而欲得。坤位西南,南为离,西为兑,离兑为阴,是坤朋也。故往西南则得朋,而坤之对向为东北,位属艮,东为震,北为坎,坎震皆阳,与坤不类。往之则朋已丧。当其得朋,似愈于丧,然阴与阴比,则得朋不得主,此先迷也。虽得无利也。及其丧朋,似歉于得,然阴与阳合,则得阳实为得主,此后得主也。虽丧转利也。盖阴以顺为正,惟宜从主,不宜从朋。得主不得朋,乃攸往宜安贞之吉,吉以此也。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此释坤元也。资始以受气言,资生以成形言。顺承天道,坤元所以不曰大而曰至也。大则无不覆,至则无不载。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蜀才曰:坤以广厚之德载含万物,天有无疆之德而坤合之,是以含容宽宏,光明博大,品物咸资以生,生不息也。此释坤亨也。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行地无疆。
御天者为龙,行地者为马。马为乾象,马而曰牝,则为柔顺之物属之坤矣。坤道无成,先阳则失生物之序,后阳则得从阳之义,得常者言得主,乃阴之常也。此释坤利贞也。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坤象势,形势也。天体动故曰行,坤体静故曰势。地势博厚,能载君子,以厚德载物,法地势也。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阴数坤,为十月卦。初为五月之时,九家《易》曰:此卦本乾,阴初消阳起于此爻,故履霜也。霜阴象,变乾初为巽,巽为股,履象。夫初为盛夏,阴气尚微,然而极盛之阴即萌于一阴之至。君子防祸之原,所宜辨之于早也。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阳散为雨露,阴凝为霜雪。驯犹顺也,言阳不预防,驯顺阴性,以致此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二为卦主,时丁六月,顺承天道以育万物,备于此爻。乾直内含,坤方外见,乾坤合德则大,故曰直方大。习重也,卦为重坤,而二居内卦之中,非重坤故曰不习。然二以阴居阴位,犹乾五以阳居阳位。乾为天,故乾五曰在天;坤为地,故二曰地道。二得坤之正,虽不习而已协坤地之宜,无不利矣。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直方之象,坤体皆然而阴惟动则息,动乃消阳。故直方之象于六二之动见之,于干氏曰:阴气在二六月之时,阴出地上,佐阳成物。坤道至此,生物之候,品类灿然显著地上。夫阳明阴晦,阴本无光,而得阳刚内蕴,光遂浮于地上,则阳之光皆地道之光,此坤利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坤至于三,消乾三阳,下为纯坤。坤为文,故云章。坤体中虚,能受,故云含。以含容之德,蕴其精华,时当七月,物渐成实,以云可贞,诚哉可贞也。夫坤既象地,而又象臣。地之承天,犹臣之从王。如或劳于王事,不居成功,而必要终以尽臣职。三居全卦之半,故曰无成。三为内卦之终,故曰有终,此臣道也,即地道也。臣之代君成事,与地之代天成物,一也。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含非终蕴,待时而发也。代君终事,不矜功勋,非暗昧浅狭者所能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坤爻至四,时为八月,阴气渐盛,万物渐衰,犹之天运丁否,贤人宜隐,如囊之括,不宜有所作为也。阴虚主受,象囊。九家《易》曰:坤为囊括,结也。因时制宜,以补其过,故曰无咎。时不可为,功无由见,故曰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慎者括囊也,不害无咎也。
六五:黄裳,元吉。
《九家易》曰:坤为黄,为裳。黄土色,裳下饰。言坤消乾,至于五爻,上阳犹存,故黄未及衣,而祇在裳。此诸侯象也,故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说卦传》曰:坤为文,色黄,故曰文。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上之卦候为十月,纯阴用事。乾阳消尽,阴恃其盛以与阳争,则于以有战。主战者阴,而转云龙战者,言阴不可犯阳,犹之臣不可犯君。九家《易》曰:乾为龙,《说卦传》曰:战乎乾,则阳亦必能战阴矣。乾位戌亥之交,故云野。坤为阴类,故云血,玄天之色,黄地之色。盖阴阳相薄,必致两伤。其血玄黄者,阴阳俱败象也,则阴不能全胜,乃若此。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阴道穷于上,阳即复于下,阴未得长恃其盛也。
用六:利永贞。
六爻皆阴,则柔极矣。用六宜济以刚,犹之乾用九宜济以柔也。故利永贞也。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三为内卦之终,故云有终。此为全卦之终,故云大终。
文言曰:
坤至柔而动也刚。
此释元亨利牝马之贞也。
至静而德方。
此释君子有攸往先迷也,惟其至静先往故迷。
后得主而有常。
此释后得主也。
含万物而化光。
此释西南得朋也,光为离象,为坤之朋。离丁五月,坤丁六月,坤从离出,万物蕃盛灿着也。盖坎离得乾坤中气,乾坤之用寄诸坎离。乾卦言云言雨者,坎象也。坤卦言章言光者,离象也。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此释东北丧朋也,丧其阴类,顺以承阳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此释初六爻辞也。乾为善,坤为恶。乾为君父,坤为臣子。初坤消乾下,乾不见,是为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当在四月,原为纯乾。既至五月,一阴侵阳,初方失位,则是阴来有渐,非一朝夕。由于狎顺不备,辨之不早,以至于此。夫子指之曰:顺其戒深矣。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此释六二爻辞也。直者乾也,传曰其动也直。方者坤也,九家《易》曰:坤为方。六二消乾二阳,则是乾直内隐,坤方外着。直内则主敬,方外则合义。敬义既立,阴阳为偶,则德不孤,攸往咸利,行无所疑矣。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此释六三爻辞也。阴道卑顺,内含章美以从其上,不敢专擅。盖卦爻至三,坤象全见,坤为地、为妻、为臣,备着于此,以彰坤德。宋氏曰:地得终天,功臣得终君,事妇得终夫业,故曰而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此释六四爻辞也。坤阴息阳,乾下变阴,初变为巽,巽为草木,是乾天坤地变化之时,则见草木之蕃生也。至阴息至四,下坤全着,上乾亦变,是为天地闭塞,阴盛阳衰,阳为君子称贤人,则贤人退隐矣。此《易》所以象取括囊以致谨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此释五六爻辞也。当五阳未消之时,则五为巽,巽为股。至五阳已消之后,则五又为艮,艮为手。巽股艮手,合之为四肢。虞氏曰:坤为事为业,是君子居中正位,美善着于一身,见之行故,元吉。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此释上六爻辞也。极盛之阴以战将尽之阳,而犹玄黄杂见,不能全胜,由其悖逆不顺,天不福之。古今干名犯分之辈,不遭凶祸而得以吉终者有几人哉?圣人着之以为万世乱臣贼子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