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圣人身履险难,以拨乱兴衰。既定之后,如乘舟已济,此离下坎上卦之所以为既济也。险难在上,非明者孰与济之?「亨小」,言小者亨也。既济之后,大者已亨,又能亨其小,则物无不亨矣。物无不亨,则天下安定,以正固守之,则可以永保其安矣。「初吉终乱」,言治安之难保也。此唐魏征对太宗以守成之难于创业也。明皇用姚崇、宋璟则治,用李林甫、杨国忠则乱。德宗用陆贽则安,用卢把则危。以此知危亡之祸,当在既济之后。古人所以不畏多难,而畏无难也欤?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既济亨小,非所亨者小,盖无小而不亨也,故曰「小者亨也」。阳大而阴小,故泰言「小往大来」。既济三阳皆处三阴之下,以阳下阴,是大者既济而能亨其小者也。当既济之时,三阴三阳各当其位,二与四以阴居阴,三与五以阳居阳,此君子小人各得其所之象。故孔子释「利贞」曰「刚柔正而位当也」。夫以明济险,以柔济刚,以阴济阳,何往而不济乎?故「初吉」也。既济自泰卦而来,乾以二升而之五,坤以五降而之二,阴阳相易而成既济。然水火之性,燥湿不同,非水灭火,则火亦能耗水。况水在火上,炎上润下之性,岂能终止乎?惟道家龙虎颠倒之术,肾水之真火,心液之真水,交之有时,用之有数,然亦危道也。不然,长生不死之术,夫人而能为之矣。盖既济之后,复为未济,循环无穷,乃能成道,未有止而不乱者。非达乎进退存亡之几,明乎消息盈虚之理者,曷足以知此?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水在火上,所以相济以成造物之功。然水火之性本不同也,若已济而不知治乱安危之几,则水火相息,有时而倾覆矣。君子体此象以思患而豫防之,故居安则虑危而不敢安其位;当治而思乱,则不敢有其治。豫防者,沉几先物,必有超乎众人思虑之外者,故危难既济之后,又能消患于未萌之前。鸱鸮之诗曰:「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周公可谓知此矣。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初以刚动之才,履险涉深,以应上者也。当既济之初,物皆求济,故不避险难而「曳其轮,濡其尾」,故得无咎也。轮,运车中者,履险故曳轮;尾,处兽后,涉河故濡尾。卦有自内适外者,则以初为尾,「遁」与既济、未济是也。象曰「曳其轮,义无咎」者,圣人救时之志,虽辙环天下,人莫得而议之,何咎悔之有乎?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上水下火,卦之为「既济」。
火之于水,妻道也。六二正应九五,故有「妇」之象焉。「茀」者,所以屏蔽而为容饰者也。妇人欲有所行,必有屏蔽之饰。「丧其茀」,无以屏蔽,勿可行也。「既济」之时,虽君臣相应,然君当求臣以自济,礼貌不至,币聘不先,虽退而穷处可也。六二处中正之位,人君欲共济天下,舍我其谁哉?故「勿逐,七日必得」也。象言「七日得,以中道」者,所履中正,志应在五,君臣之义终无失也。阴阳消长之理,不过七日,复卦言「七日来复」是也。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九三虽非君位,以阳寓阳,刚健之至,故以当高宗威武之君也。水火燥湿异性,有战伐之象。「鬼方」,幽阴之方,远役也。「三年克之」,疲惫之甚。傅说尝诲以干戈省厥躬,则高宗之失,盖在于此。使当时已有一傅说,必能谏止之。以此知高宗尝用小人矣。故易举以为万世之戒。唐太宗伐辽之役,其劳人费财,后亦悔误,乃叹曰:「使魏征在,必无此行。」然则兴衰拨乱之主,既济之后,乃欲贪土地,求货财,用兵不已,以疲惫中国,未有不乱亡者,秦、隋之末是已。陆希声曰:「三年然后克之。」言其功之晚也。君子居之,其力犹惫;小人用之,则必丧邦。水火之性,极则相反,犹君子小人也,岂不然哉!
六四:𦈡有衣袽,终日戒。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六四处近君之位,人君恃以济难,犹舟楫也。善济莫如舟,非有以预备之,则有沉溺之变。先儒以「𦈡」为「濡」,衣袽所以塞舟漏也,以象危惧可畏之状。圣人于既济之时,思患而豫防之,无所不至。既有防患之具,又终日戒慎,惴惴然常若处漏舟之上,则祸乱何由而至乎?此处既济之时也。四在高位,当既济之后,功业已盛,主所疑也,非深自戒慎,其能免乎?自古人臣有济难之才,功高位重而主不疑者,汉有张良,唐惟郭子仪,盖其自处有道也。故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实受其福。
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九五为既济之主,时方已济,未有不湛溺者。圣人于此致其防微杜渐之意,故虽祭祀之间,未尝不示以俭约,故杀牛之丰,不如礿祭之薄也。古之祭者,必有其时,天地鬼神,其可以非道于之乎?九五以一阳而处坎之中,中实而有孚信者也。圣人求福之道,孚信而已。祭祀以时,虽苹蘩之荐,二簋之薄,亦足以交神明。若徒繁文而诚不至,物丰而时未可,神其吐之矣。东西者,阴阳之位,东邻谓纣,西邻谓文王也。爻辞但言不如西邻之礿祭,而孔子乃云「不如西邻之时」,则知杀牛为非时矣。使当其时,岂必皆用礿祭乎?时之既济,守常足矣,而求福于非常,如祭之非时而徒事繁文者,未必𫉬福。苟有诚信,「吉大来也」。六五履尊居正,其𫉬福必矣。故象曰:「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上六:濡其首,厉。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上以阴柔而处无难之极,湛于宴安而不知变,又无刚果能济之才以乘刚履险,其危可知。居既济之终,水火二姓各欲返其位,如泰之上六是已,故有濡首之象焉。圣王兼济天下之道,必为长久之计。既济之终而濡其首,若沉溺于宴安而不知返者,其危亡可立而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