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泽火革展开↓
初九
六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上六
爻辞: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注解:-
⇧ 承:阳承阴,君子拱手于小人之下,代表相悖
⇩ 乘:-
⇅ 比:初爻比于二爻,代表亲和
⏎ 应:-
⊙ 位:阳居阳位(当位),初难知
展开全部↓
泽火革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革,变革也。泽火二物,本不相得,非水灭火,则火必涸水。然亦相资而为用者,能革刚为柔,革生为熟,水火之用,不可阙一也。离下兑上此水火相资而为用者。故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欲久而无弊,则革之道不可已也。其大者莫如革命,汤武之事,圣人所不得已也。其次则法度有不适于时、不便于民者,势不可不革也。三代之政,有不得而尽循者。庄周曰:「今期行周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此势之不可不革者。革之必骇人之耳目,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圣人睹利害之未然,而众人见利害之已然。汉之贾生欲改正朔,易服色,知七国之必变,而大臣绛、灌尚不能用,况无知之愚民乎?故「巳日乃孚」者,见其利害之形而无可疑者也。虽然,革之道,天下之至难,非具「元亨利贞」之四德,未有革之而不悔者。有此四德,则体与乾合,可以大有为于天下。有所不革,革之无不当;革之无不当,则悔可亡矣。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坎为水,兑为泽。兑非水也,然离下坎上则为既济,而离下兑上则为革者,何也?泽最处污下,与火尤相戾也,非若坎离之配合以致用也,但能相息而已。息,止也,非生息之息也。虽然,水之息火,理之必然者,火安能息水哉?盖从其所胜言之,火在下而泽处上,则水必减耗,耗而不已,则必涸竭,理之不可不革也。离为中女,兑为少女,中少二女虽同居而不相得者,志各有所行也。虽中女处内,而少女反处乎外,其势不得不革,离下兑上,所以为革也。少女处内,中女处外,其势不得不睽,故兑下离上,所以为暌也。圣人固重于改作,愚民亦乐于因循,自非烛见利害之原,革之而当,岂能使天下晓然心悦而信服之哉?「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者,合离兑二卦之体,以尽革之理也。文明则不昧于事几,说则不违咈乎百姓,又能大亨而尽正固之道,以此变更天下之事,所谓革而化之,与时宜之,尚何悔吝之有哉?「悔亡」者,凡革之道本有悔,革之而当,故悔可亡也。汤以宽仁而革桀之威虐;武王以圣德而革纣之淫酗;汉王入关,约法三章,以革秦之苛暴;昭帝以静治而革汉武之穷兵,岂有悔乎?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者,圣人深言天地万物之理,苟或当革,有不可得而已者。天地所以亘万古而无弊坏者,以造化密移,新新而不停也。观夫阴阳之消长,日月之往来,而四时行焉,此革之见乎天地者也。桀之无道而汤放之,纣之无道而武王伐之,天道助顺,人心归仁,有不可已者。然则革之而当,则天下蒙其福,百姓亨其利,治乱存亡系焉,此革之时所以为大也。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水性润下,火性炎上,物之至异者也。泽中非有火之所,泽中有火,必相灭息,其势不可不革也。君子体此象以治历明时,则阴阳消息之理不能逃矣。记曰:「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叙四时顺逆,谓之历。」盖日月之运,星辰之行,虽有常度,然积久则不能无差,差则历法坏,而四时或不得其正矣。自黄帝迎日推策,降而唐、虞、三代,下而汉、唐,其详见于天文、历书,莫不以五行为本。圣人取象水火之相息,以明历法之必当革也。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初以阳刚为革之始,疑于坚顽而难革者也。然能以中顺之道自固,虽无应于上,然顺而得中,为革之始,虽非强狠难化之人,然能守其贞,不狥于物,如黄牛之革而体不变也。

象言「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者,守其贞固,不为时所变易,从道而不从时者也。此阳刚君子伏而在下,自处则善矣,未可以大有为于天下也。必欲大有为于天下,非几足以通天下之志,权足以通天下之变者,未易任此,故曰「不可以有为也」。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巳日乃革之」,行有嘉也。

六二以阴柔处中正之位,而上有九五阳刚之君为之正应,非敢先时而动于悔,亦不敢后时而失其几。又阴非倡始,故「巳日乃革」之。能应上之命,以中正之道从其所革,如此然后进而有为,则「吉无咎」矣。象言「行有嘉」者,已日革之,革之而当,故为上所嘉美也。人臣进退,度时而已,可则行,不可则止。二五各据中正之位,而君臣道合,可与有为之时也。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革非圣人之得已也,其弊极矣。尧、舜、三代之法,有不得尽循者,然皆非圣人之得已也。

九三以刚健之才而处阳刚之位,过乎刚者也。革之道,中而已。苟过乎中,则一动一静,无适而可。盖革之不当,则天下将起而非我矣。往固凶也,将退而穷处,其身益危,若之何?在察乎人情之向背而已。圣人将欲革天下之大害,以兴天下之大利,必有劳民动众之事,非灼见利害之原者,岂能使众人翕然从我而无疑乎?故「革言三就」,则从我者众矣。圣人欲有所革,默观天下之公论,言可革者三,然后中外孚信而无复横议者矣。如此,舍我将安之乎?故象言「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九四无应于下,宜其悔也。然上承九五之君,为革之主,势足以有行,有所不革,革之而天下莫敢不从,故无复可悔之事也。汤伐桀而伊尹相之,武王伐纣而周公辅之,上下内外有不信乎?天下既已信服,则顺天应人,以膺受天命,而𫉬无疆之福矣。此九四之任,惟伊尹、周公足以当之。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革」之而吉,则汤、武之志信于天下,亦九四之功也。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乾」之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革之九五曰:「大人虎变,未占有孚。」龙、虎皆大人之象,在「乾」则为龙,「革」则为虎,何也?龙能飞能潜,升降自如,故有「乾」之象;虎以刚猛之威,炳焕之文,故有「革」之象。易:「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龙兴虎变,皆取象于圣人也。当革命之际,非刚猛之威不足以服天下,非炳焕之文不足以化天下,舍汤、武其谁哉!「未占有孚」者,九五之君,威望素著,革道已成,应天顺人,无可疑者,不待占筮而天下固已信服矣。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革道明著,必有粉饰显设之事,以化成天下,有目者无不睹也,故曰「其文炳也」。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革」之六爻,二阴而四阳。阴,柔也;阳,刚也。阳能变阴,刚能变柔。「大人虎变」,自变也。「君子豹变」,从所变也。上六之时,革道已成,人无贤愚,莫不咸化其上,特浅深之异耳。「豹变」者,质性之皆变,与五同德,若箕子、微子是也。「革面」,则其心未必然也,商之顽民是也。圣人之化小人,革面足矣。观酒诰一篇,其待商之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如此,岂暇革其心哉?非独不暇,亦不能也。上六以阴柔而处革之终,不可以有为也。以静正守之,则无事矣。吉凶祸福,特在动静之间耳,可不慎哉!君子与上同其心德,革而化之,故其文蔚然。小人特畏吾之威刑,所革者不过外𬥈而已,其心未必然也。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