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水风井展开↓
初六
九二
九三
六四
九五
上六
爻辞: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注解:-
⇧ 承:阴承阳,臣道顺承于君,代表和谐
⇩ 乘:-
⇅ 比:初爻比于二爻,代表亲和
⏎ 应:-
⊙ 位:阴居阳位(不当位),初难知
展开全部↓
水风井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井,以象有常德之君子也。改邑不改井:邑,人民所聚,聚散无常,而邑有时而迁,井无变也。夫有丧则有得,若本无丧,何所得乎?汲者常满,而我无所损,物赖以济,而我无所增。或汲已而往,或方汲而来,出入往来,其应无穷,而井固自若也。此井之功用也。井之功用如此,而汲者当致力以求之。汔,几也。繘,绠也。瓶,所汲之器也。若几至而不及泉,与不汲同,以象君子之进德修业,当力行而不怠也。若半途而画,非徒不能成济物之功,而吾之器业亦随丧矣。羸者,丧败之象也。人之器业至于丧败,岂有不蹈凶祸者哉?故「羸其瓶,凶」也。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巽,木也。坎,水也。巽下坎上,木下而水上,举水而上之,汲之象也。此合二卦之体,言「井」之用也。「井」之为用,泉源浑浑,不舍昼夜,取之无尽,汲之愈新,养物而无穷者也。人物有代谢也,墟落有时而变迁也,而井不可易也。二与五皆有刚中之德,故能有常如此,以象君子独立而不变者,爵禄可辞也,名节不可移也,身可杀也,而道不可屈也,非刚中者能之乎?二、五皆以刚阳为德,而非应也,有应则可以济物,而有功于天下矣,故「汔至亦未繘井」者,未有功也。上下各以刚阳,君臣各行其意,岂能成功哉?「羸瓶」之凶,何所逃乎?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木本在上,欲汲水则反下;水本趋下,欲济物则反上,二者皆劳也。君子欲兼善天下以成济物之功者,未有不始于勤劳者也。故观乎「井」之用,「以劳民劝相」。劳民者,非驱之死地也,东作西成,不失其时;春耕秋敛,不遗其力。以是而劝民,使不怠于生养之业;以是相民,使不乏于衣食之原,皆所以法「井」之功用也。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井以洁清为贵,汲多则日新无穷。六处井下,而上无其应,不汲之井也。污泥所聚,不可食也。不食则井之用废矣。虽禽鸟亦将弃而远之,况于人乎?如人不能致身高远之地,而自处卑秽,谁复汲引之者?其极至于「无禽」,则为时所舍弃可知矣。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水性本下,其流为江河,畜为沼沚,卒归于海者,以善下故也。而井之为用,乃以上出为功,非其性也。九二虽以阳刚处中,而无应于上,乃下比于初,不能及物,故旁出为谷,徒能射鲋而已,井之功用废矣,如敝漏之瓮,何所用哉?故象言「井谷射鲋,无与也」。「无与」者,不为九五所与也。君子有刚阳之才,既不为上所汲引,当以廉静自守,归洁其身可也。而朋比于下,自投污秽之地以抗其上,其颠覆必矣,故如瓮之敝漏而无用于时也。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渫」,治井去其污秽,其泉清洁可食也。三居坎水之下,「巽木」之上,汲之象也。治井至于清洁可食,如君子修德洁行于幽隐之中,非在上者有以汲引之,亦将废而不用矣,故为众心之所悯恻也。君子岂以不见用轻动其心哉?「为我心恻」者,众人也。水至于渫治清洁,则可用汲;汲不汲者,上也。君子有可用之才,非明主孰能知而任用之?知人惟帝其难之,故称「王明」。王而明,则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君臣上下俱𫉬其福利。井之功既成,而汲者以济,非独在上者受其福而已。若渫而不食,则行道之人皆为之伤恻也。君子之不见用,岂当有求哉?求王明者,量而后入也。王而明,吾之所求也,不明之王,可与有为哉?

六四:井甃,无咎。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井之畜泉,泥或汨之,甃所以洁其泉也。君子进德修业,必有致力之处,虽未能及物,然德业之盛,必由此而致焉。六四以柔弱之才,居近君之位,不能以刚健上辅人主,从容裨赞,期于无过而已,此大臣之任也,故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井非修治,则污秽所聚,或为弃井。朝廷之不治,则纲纪废弛,岂非大臣之咎哉?

九五:井冽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九五君位,人君履中正之位,其利泽可以及物矣。冽,清也,井至清而寒,泉之可食者也,以象人君博施济众,物所赖以生养者也。人孰无济物之心?困于无位而利泽不加于百姓者,则势不足以有行也。故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井收」,汲也,收其绠以上水也。纵而下之,收而上之,所以汲也。「幕」者,以幕障之,使不得汲,则井之用废矣。上六正应在九三,井之为利,当与众共,乃偏于所应而幕之,使不得妄汲,非居上博施之道,故戒之如此。「有孚元吉」者,收而勿幕,则远近内外居者行者咸𫉬其利,故有孚而𫉬大善之吉也。象言「元吉在上,大成」者,井之功用至此而大成,则在下者得其所济,而在上者𫉬其元吉矣。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