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涣」者,散也。险难既除,涣然冰释。肃宗平安史之难,德宗释奉天之围,此涣之时也。「涣」则亨矣,内可以「假有庙」以示孝治之本,外可以「涉大川」,而成济险之功。是二者非出于正固,则离叛之心未易合,故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此所以贵乎「利贞」也。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坎下巽上为「涣」。「涣」所以「亨」,以「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也。凡卦,三阳三阴者有九,阳上阴下,皆自否而来,三复三变而成九卦,涣其一也。以九四之刚,来居坤之中而成坎,柔既得刚,则其心亨而不困穷矣。以六二之柔,上居于四而成巽,刚既得柔,则能巽顺而上同矣。当涣之时,上下相济,君臣比合,何患而不除?何难而不解乎?其道大亨于天下,故「假有庙」而祖考来假,涉大川而险难以济也。「闵予小子,嗣王朝庙」之诗,盖在成王释丧即政之始;清庙祀文王,亦在周公既成洛之后。然则「王假有庙,王乃在中」者,盖言九五得中正之位,故能居涣之中,以拯天下之「涣」,而泮离者得所归焉。「利涉大川,乘木有功」者,「巽」为木,涉川者,非假舟楫,其能济乎?上巽下坎,有乘木济川之象。巽为木。济险之道,非可以力胜,惟「巽」以入之,则无往而不利矣,故曰「乘木有功」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水之性本静且止,泛滥流衍,或鼓为涛澜者,风挠之也。先王体此象以合天下之散离,亦静以止之耳。享帝立庙,天下之心有所宗矣。享于帝则天神可以感格,立庙社,则神鬼有所依凭,而况于人乎?古之立国者,必先立庙社,所以系人心之道莫重乎此。
初六,用拯马壮,吉。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初六以柔弱之资,居坎险之下,欲以拯难出险,非藉刚健之才不能也。九二虽在险中,而其才实刚健。二又互震,震为作足,有壮马之象。故初能承之,所以能拯天下之涣离,致远涉险而不困也。象曰:「初六」之「吉」,顺也。二有刚德,初能承之,故曰「顺也」。夫弱能御强,柔能制刚,非至顺者能之乎?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九二虽刚阳,而陷于坎险之中,非济以柔顺,未易脱也。故下凭于初,然后悔可亡也。机者,人所凭以安者也。以九二之刚,乃下凭于初,宜有悔也,而在险难之中,不有所助,何能自拔乎?奔者,行之速也。在危险之中,欲就安全,其去之可不速乎!孔子去鲁,迟迟其行者,去父母国之道也。孟子三宿而后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欲以行道,未知所税驾也。田文之脱秦,冯道之去虏,足以当此爻矣。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奔就所安,出险逃难,忧虞散释,愿斯得矣。
六三,涣其躬,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涣其躬」者,涣止于躬,未能及物,仅得无悔而已。六三居坎之上,上将出乎险难,而未离乎险难也。自三至五成艮,「艮其身」,止诸躬也。六三以阴柔不中正之才,而上九处高亢无位之地,虽为正应,非能相济以大有为也,使能免其一身之忧虞而已。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巽为外卦,上又处乎卦外,三居于内而志乃在外,是怀贰心以事上者,岂真有意为国者哉?不过为全身之计耳。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天下涣离之时,必有强梗僭叛之徒,虐害生灵,图危社稷者。圣人于此,欲收合人心,拯天下之泮涣,岂刚柔威武所能独胜之哉?梁襄王曰:「天下乌乎定?孟子曰:定于一。孰能一之?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六四体巽居下,至柔弱也。处近君之位,而以柔巽为体,上辅刚健之君,是能涣其群」,合天下于一,而𫉬至善之吉也。「涣有丘,匪夷所思」者,「丘」,不平之处也;「夷」,常也。天下泮涣,险难方殷,一旦欲𬬺颣夷荒,使之适平,必有超然之见,消患于冥冥者,岂庸常思虑所能及哉!故「涣其群,元吉」,然后继之以「涣有丘,匪夷所思」也。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消释险难,至于「元吉」,则光矣。「坤」以六二一爻上行承五,君臣相合,以成散险之功,故其德光大也。唐陆宣公足以当之。方德宗之狩奉天,谋听计从,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李抱真之贼不足平也。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大号」者,非常之号也。散天下险难以收合人心,不有非常之号,岂足以感动之!「涣汗」者,涣然而汗流以谕,浃洽于民心,如病之得汗,一出而不可反也。陆贽有言:「履非常之危者,不可以常道安;解非常之纷者,不可以常令谕。今假王者四㓙,僭帝者二竖,而欲纾多难,收群心,惟在赦令而已。奉天诏下,山东士卒闻者皆感泣思奋。」然则济涣之道,岂不在号令乎?象言王居「无咎」,正位也。叛离之际,虽假号令以震动天下,然非真主正位以凝命,中天下而立,其谁肯信之?王郎之诏,非不足以欺天下也,汉之社稷卒归光武者,岂非位号之正乎?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上九处巽之上,正应在六三之坎。巽为风,坎为血卦。血之在人,涣而散之则为荣卫,结而聚之则为痈疽。上九以刚阳处于涣外,离忧患远矣。虽正应在三,三亦处险陷之上,无所系累,孰能害之?故如血之涣散也。去者,去其位也。既去其位而又远出,此大臣不任事而能全身远引者也,何「咎」之有?「涣」之为卦,当天下涣离,下欲求援于上之时也。上九有刚阳之才,𫝑足以振物,而无兼济之智,固不足与大有为也,但能「无咎」而已。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志在远害,保身之不暇,岂能拯天下之涣离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