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辨画卷三十一

颍川连斗山撰涣䷺坎下巽上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假,庚白切。

此卦下坎为水,上巽为风,互震为春,春风吹于水上,冻解冰释,此卦象之「涣」也。否卦上乾下坤,天地不交。今以坤之六二,上而居于四;乾之九四,下而居于二,阴阳交通,此卦体之涣也。虞氏易曰:否四之二成坎巽,天地交涣,泮涣也。人心泮涣,所以「亨」也。涣字,程传训作离散,本义训作离披解散,其意均谓「假庙」、涉川,皆所以合涣也。以此解彖辞,既与萃卦犯复;以此解爻辞,则全与爻辞相反。卦中三、上互艮,为门阙,有「庙」象。九五居尊,有王象。五刚横亘艮中,有「王假有庙」之象。人生祭为最重,远则五年,近亦三月,孝子之郁结何如?及有庙而祭,则以互艮之手,执互离之兵,割坤牛以将其诚敬,其舒散也至矣。又上坎为水,上本坎体,下坎亦为水,有「大川」象。巽木互震亦为木,有「涉川」象。初与三俱在坎之前,有「利涉大川」之象。人当险阻在前,欲济无具,欲退不能,其忧抑又何如?若果有中虚之舟,遇长风之鼓,震动以行于千里,其为舒畅也,又宁顾问哉?凡此皆涣之「亨」也。顾九五「王假有庙」,其位正矣,而初与三「利涉大川」,位犹不正,为初、三者不可不利于贞也。「利贞」二字单顶涉川,详见彖传。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上,时掌切。

他卦皆先释名义,此独不释者,以名义即在亨中也,故直曰「涣亨」。此卦自否而来,内卦坤中,得外四之刚来而成坎,一阳陷于二阴,宜有困穷之义。乃二以互震之一阳,陷而能动,而不至于困穷。外卦之四本为柔位,内卦之柔往而得之,而又上承九五,以柔正与刚正相同,变否塞而为交泰,此所为「涣」,此所以「亨」也。「王假有庙」者,以九五之王,乃在艮庙之中也。王不在庙中,爱敬之心无由而致。在中,则爱敬之心得以全伸矣。「利涉大川」者,以初六、六三乘震巽之木,有之正之功也。盖初二、三上,其位皆不正,若初乘二之上,三乘五之上,则其位皆正,全卦成既济之功。此彖辞「利涉」,必继以「利贞」,而彖传释「利涉」,更不言「利贞」也。巽为木,二互震亦为木。初与二易位,三与上易位,皆是乘木。四爻相易,各得正位,所以有功。此句释「利涉」,即是释「利贞」,故「利贞」二字不释。不知者且谓传中遗此二字也。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坎」为冬水,「巽」为柔风。风行水上,冻解冰释,「涣」之象也。先王观象,念天人之相隔也,法艮山之象,立之圜丘,以享于上帝,而敬天之心舒矣。念幽明之相隔也,法艮宫之象,立之太庙,以祀其宗祖,而尊祖之心舒矣。二者皆涣之大者也,故先王以此体「涣」。帝出乎震,故曰「帝」。「艮」为门阙,故曰「庙」。「巽」木坎水,木本水源,此又享帝立庙之义也。初六,用拯马壮,吉。

初六以柔居刚,其位不正,上有「涣汗」大号之主,而不能应,又身陷坎险之下,阴柔无才,而不得出,非有以拯之,何以乘木而有功乎?九五得位于上,能用互艮之手以拯之,而下与二应,且能用极壮之马,如二之亟心美脊以拯之。如此,则初二易位,险可以出,履可以正,五可以应,而吉矣。「马」指九二,「坎」为美脊亟心之马,故象「北」。「马」谓初上乘二也。卦言「涉川」,而爻言「用马」者,以坤舆坎马兼震动,前有艮山,非舟楫所能为功也。此爻独不言「涣」,以拯尚未能涣耳。此即「利贞」与「乘木」之义。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内体坎险,初在其下,何以得吉?以乘马而上变坎险为坤顺,初上居二,互得坤卦,故曰「顺」也。柔顺中正,得阳刚中正之应,所以云「吉」也。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机,音几。

此爻乃彖传所谓「刚来不穷」者。九二自否四而下,以震马履坤地,驰骤康庄,有似于奔。但甫离高山,二在四互艮,故为山。旋临巨川,来,二为坎,故为川。宜乎来而困穷,悔所不免。幸刚而得中,健而能动,上虽无应,下有与比,初视二为壮马,赖之以为援,则二亦恃初为安机,凭之以自憩。二互震,为木,为足,木而有足,机之象也,为「涣奔」而得其机之象。奔字从壮马取象,「机」字从得位取象。今人乘风破浪,安坐舟中,驾马驱轮,安居车内,虽不忘忧惧之情,要自有泮涣之致。况乎履险即夷,身得其所,其为功岂浅鲜哉?此来之所以不穷,悔之所由以亡也。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九二之奔,志在求所安耳。今以九履初,正其所安之处,如人之凭而有机然,岂不得其所愿哉?坎为志,故曰「愿」。六三,涣其躬,无悔。

此爻「躬」字,诸家俱指六三,谓散其身之所私也。且无问爻义有无关涉,即以躬字论,与六三有何取象?按躬字之义,谓屈背也。故艮卦六四为背。象曰「止诸躬」,「止」者,三止于四之躬也。此卦五互艮,四亦为「背」。爻曰「涣其躬」,亦三涣其四之「躬」也。盖六三阴柔不正,当涣之时,与四相比,止于其下而不去,宜有悔也。幸诸爻无应,独三上有应,又居震体能动,若「涣离其躬」,而往应于上,则刚柔相易,各得正位。向之以为有悔者,今亦化而为无矣。此「乘木有功」之义也。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坎为志,外谓上。言三之「涣其躬」者,以志在于外卦之上九,欲易位以归于贞也。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此爻本否坤之二,进居于四,彖传所谓「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者是也。爻辞皆发明此句之义。盖六四在坤,三阴相聚,本群也。物三为群,坤卦三阴故曰「群」。今离下而上,「涣其群」以上承于五,是绝党以奉公,怀正以事上,五得其忠贞以自辅,岂非元者获吉乎?凡卦中「元」字皆谓阳,此「元」字谓五。然吾推四之心,并不徒「涣其群」,无朋比之私而已。即涣而至于功之崇,业之广,有如邱之高焉。山半为邱,四在艮中,故曰「丘」。而以柔正同刚正,惟知「王假有庙」,已亦止于庙,此正上同处。若「明夷」之四所思获其心于出门庭者,此之所思,有匪彼之所思者矣。夷,明夷也。此卦四爻不变,则与「明夷」旁通。「明夷」六四曰「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谓不在君门之内也。今王在庙中,四亦止于庙中,与「明夷」六四之心正相反,故曰「匪夷所思」。四为心位,故此二卦皆言「思」。「咸」之九四亦言「思」。但此居阴得正曰「光大」,「咸」则居阴不正,未得光大耳。前人以涣小群为大群,使散者聚而若邱,非初、三所及「思」。其论甚精,但与上同义欠合。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四「涣其群」,五何以得吉?盖以二上居四,变否塞为「大离」,离大,光亦大,是以「元吉」也。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句,王居无咎。汗、何暗切。此爻正发明「王假有庙」之义。古人将有大事,必先于庙中发号,事大故号亦大。

九五阳刚中正,以居尊位,乃发号之主,四海九州皆其命令之所及。当涣之时,在艮庙之中,有「涣汗其大号」之象。号之所施无不周,犹汗之所出无不徧也。上卦「巽」为命,号之象。下卦「坎」为血,汗之象。夫人心有所结而不得伸,号之斯伸之矣。病有所郁而不得解,汗之斯解之矣。此五之「涣」也。下「涣」字为一句,「王居」另读。按之象传,自宜如此。盖五之所涣,与诸爻异。四自二上,二自四下,「涣」也。初、二易位,三、上易位,亦「涣」也。五独宅中守正,居其所而不迁,一似五无涣者,不知五王也,王乃在中,不可以有「涣」,故王居乃为「无咎」也。互「艮」为「居」,五在其中,王居之象。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诸爻皆「涣」,而五独言「王居无咎」者,以九五所居乃正位也。正位岂可以更涣?惟「涣其大号」而已。彖之「王乃在中」,所以明五之中。此之「王居正位」,所以明五之正也。后人因「正位」二字,谓宜先正尊位以收人心,皆后世议论,与爻义不协。上九,涣其血,句。去逖出,无咎。逖,汤历切。

上九以刚居柔,处位不正,乘于巽木之上,下应六三之「坎」,亦有「涉川」之象。但六三坎体属血,乃灾伤之所,岂可以轻蹈?为上者宜待六三「涣其血」,使灾伤尽泯,去本位而远出。「逖」本训远,或乃因「血去惕出」改作「惕」,似误。与上相亲,夫然后离上而下,有反正之乐,无轻身之咎也。盖上为巽体,故慎重如此。上二句指六三,「无咎」二字方属上九。或疑三之「涣其血,去逖出」离三位而居上位,是涣一血又蹈一血矣。不知爻唯论其所居之当否,不论其卦也。象曰:「涣其血」,远害也。远,袁万切。

坎为血,是害也。上必待三「涣其血」者,盖恐其害及于身而远之也。节䷻兑下坎上「节」。亨,苦节不可贞

义。传以为泽上有水,其容有限,是以兑泽节坎水也。后人因此遂以下三爻为主节者,上三爻为受节者。但按之彖传曰:「当位以节。」当位者,九五也。再证之六爻,上三爻皆有节,下三爻皆无节,是节在上而不在下也。夫节既在上不在下,则泽上有水,其容有限之说,似非也。此卦上坎下兑,上水下泽,其名为「节」。「节」者,制而不使其过之谓。何也?泽之为水,潴水也。泽上又加以水,其水盛矣。非有以节之,势必汜滥而不可制。今有九五之一刚,横亘于上卦之中,而互为坤艮之土以止之。坤为土,艮为止。泽水虽挟其震动之势,而不得上,二互震为动,所以为节。人之立身制行,其当节亦犹是。如臣之事君曰「忠节」,妇之事夫曰「贞节」,出处进退辞受取予曰「体节」,曰「廉节」。「节」之名甚广,而其道总归于合乎天理之当然,与人心之同然,故「节亨」也。上六居九五之上,亦主节者也。然节亦立其防,使之不得过而已。若节而至于苦,则水之流行之性失矣。凡味之伤火者必苦,二五互大离为火,上六处火之上,故有苦象。所以云「苦」者,以上之所节者三,三为兑口故也。如忠而为召忽荀息之忠,孝而为伯奇申生之孝,以至信如尾生,廉如陈仲子,虽所行未尝不本于正理,然以为贞而必行之,则不可,何也?以其非大亨之道也。总之,节贵于正,而正尤贵于中而已。「亨」属九五,苦谓上六。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说,音悦,当如字。

此卦与涣卦相覆,涣卦直释「涣亨」,故此卦亦直释「节亨」。涣卦自否而变,以二四为成卦之主,故此卦自泰而变,亦以三五为成卦之主。虞氏易曰:泰三之五,天地交也。言卦云节亨者,此卦本内乾外坤,乾卦纯刚,坤卦纯柔,是无节也。今分内乾之三刚居五而成坎,又分外坤之五柔居三而成兑,刚柔各有其节,而九五之刚,独得乎上卦之中,无太过,亦无不及,放之四海而皆准,垂诸万世而无弊,故节则必「亨」。苦节不可贞者,以上六居一卦之上,其位虽正,其道处于穷,穷则与刚得中者大相反,岂可以为贞哉?且夫节之亨,岂但于变卦见之?又尝合卦德、卦体推之。兑之德悦也;坎之德险也。中互以震,又行也。兑说以行其坎险,犹泽水以拥其坎水也。将何以节之?又何以亨之?吾观卦体,九五以阳刚居艮止,适当水溢之位,是当位以节也。以刚中处刚正,道合天理之公,是中正以通也。夫当位则有节之权,中正则有亨之德,此又可于德体验之者也。然而节亨之道,犹不止此。夫天地之运行,惟以节也。使天地不节,则有春夏而无秋冬,而四时不成。下乾象天,上坤象地,三五上下象节,下兑为秋,上坎为冬,互震为春,互离为夏,象四时。阴阳寒暑必至差忒。圣人之制度,亦以节也。使圣人不节,则不知生财养民之数,而穷奢极欲,势必至于伤财害民。坎律为制,坤十为度,坎水又为财,坤土又为民,兑毁坎陷为伤害。乃分至启闭,而四时卒往来不穷,是天地之以节而亨也。时使薄敛,而民财卒俯仰无憾,是圣人之以节而亨也。节之道,宁有极哉?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行,下孟切。

泽上有水,得岸则止。五互艮为土,又为止,节之象也。君子观象,于是法坎之法律,以制为尊卑贵贱之体,如器用衣服之类,其数有多寡,其度有隆杀,使卑不得以逾尊,贱不得以妨贵。法兑之口舌,以议夫尊贤使能之宜。如公卿大夫之职,其德有大小,其行有偏全,使能者不敢混于贤,卑者不敢列于尊,皆所以体节也。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初九居兑之初,当节之始,无事不当节,而最当节者,尤在口舌之间。盖乱之所生,则言语以为阶,所谓出好在此,兴戎亦在乎此也。

初九以刚居刚,得位之正,六爻之中,独与六四有应,是六四节之,而初即安然受之。其于语言之间,必能慎之又慎,密之益密,如女子之内言,不逾于阈。然吾求其象,三五互艮为门,四在门内,则户庭也。震为出,艮为止。初应在四,而不及于五,不有如人之不出户庭乎?慎密如此,失口之咎,决然无矣。向以隔于九二为不出,不知初四相应,九二如何能隔?诸卦上下相应,前有一阳者多矣,岂皆谓之不出耶?象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四应为通,五止为塞,三五互艮故止。初之「不出户庭」,由于知相应之通。艮,止之塞也,非刚正其孰能之?通塞二字,或以为通中有塞,或以为通由于塞,更或以为塞而不通,俱欠分晓。九二,不出门庭,凶。

九二以刚居柔中,而不正位应九五,宜受九五之节者也。以两刚敌应,不受其节而不变。吾求其象,三五互艮为门,四其「庭」也。二互震体为出,遇艮而止,则不出也。不犹如初之「不出户庭」者,而亦不出门庭乎?夫二非初比也,初以刚正而有应,其不出宜也。二以不正而失应,亦止于下而不出,是丈夫而为女子之守,良臣而失择主之明。以言言之,二居兑中为言,当建白而不建白。以动言之,二互震体为动,当有为而不有为,如丈人之洁身乱伦,坐视天下之滔滔而不救,是谓逆理,是谓反常,岂不凶乎?变正意在五爻方见。

象曰:「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九五阳刚中正,主节于上,九二若变为柔顺中正以应之,所谓君求臣以共辅,臣代君而有终,岂非时中之道哉?乃身体中德,上有甘节之主,而不知应,是好从事而亟失时,亦不知极矣。虞氏易曰:极,中也。未变之正,失时极矣。古人多以中为极,如「维皇建极,降衷下民」是也。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六三居兑口之上,正当泽水相接之际,宜受上六之节者也。乃以柔居刚,不正而不受其节,口以出言语,必放肆而不慎,口以进饮食,必纵恣而不检,是为「不节」者,兑口向上之象。夫言语者,出而不可入者也;饮食者,入而不能出者也。既已不节,则唯有以无聊之口,「嗟若」而已。兑口向下之象,无所归咎也。

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事非自我致者,皆可委咎于人。「不节」之「嗟」,乃孽由已作,于谁归咎也?夫同一「无咎」,而夫子于此曰「又谁咎」,何哉?盖二、三两爻皆受节之位,皆以不正而不能改,故虽以二之刚中而亦凶,三之卦主而亦有咎,皆必待于九五爻中「往有尚」,以开其迁善之门。圣人盖欲以节之权予九五,而不欲以权予二三也。前人有以「嗟若无咎」为悔过者,与全体不称。六四,安节,亨。

上三爻皆节下者,而九五实为节之主。特以爻位论之,则四其节初者耳。顾四虽不秉节之权,而六爻之中,唯四与初独相应,而四又能以柔正之德,承刚正之主。凡五之所为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四皆得而顺承之。故其所以节初者,此以正相感,彼以正相应,皆自然而无所勉强,有安节之象。夫「节」之为义,制之而不使之过,最难于安。而四乃安然而节,则其上无矫诬之举,下无拂逆之情可知,岂不可以推诸家国,达诸天下乎?彖所谓「亨」者何?不可归之六四也?

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凡象传言之「吉」之「亨」,皆是推原所以得「吉」得「亨」之故,非复说爻辞也。如此爻「亨」字,原属九五,观彖传「中正以通」可知。四非中正者,何以亦得「亨」?以四之「节」,皆承五节之之道以为「节」,故四之「安节」,即五之「安节」也,而何勿亨焉?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

此爻即彖辞所谓「节亨」,彖传所谓「当位以节,中正以通」也。论全卦,下三爻皆受五之「节」者;论爻位,则九二乃受五之「节」者。夫人君有所节于天下,必立之法度,使其不敢违;定之准则,使其不敢逾,宜乎其道非己之所乐为,而亦非人之所乐就。乃九五以阳刚中正居天子之位,有其权,又有其德,凡其所立为章程,定为纲纪,以节天下者,皆本于大中至正之道,其理原于天命,而其事顺于人心,在上制之而甚安,在下遵之而共适。其节也,殆有似于五味之甘,人人嗜之而无厌𭣧也。五行土居中,其味甘,九五在坤土之中,故象之。与「苦节」「苦」字对,亦本兑口生义。夫节而至于为人所甘,其吉也必能化二之「不出门庭」者,说其甘而进于三以求正;三之「不节嗟若」者,亦说其甘而退于二以求中。夫二得正而三得中,是二一往而五并得阴阳之配,有「尚主」之吉,是何如之甘也者?是所谓「当位以节,中正以通」也。「往」指二往三,「有尚」谓五有二配也。泰二曰「得尚于中行」。正此爻所本。向来讲此句皆属悬空之说,与卦义不合。

象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诸卦立论,各爻总期于正,独节卦贵正尤贵中。盖节之为道,所以防其过,使归于中也。天下尽有正而不得其中者,如上六是也。故九五「甘节之吉」,夫子不言正,而以「居位中」释之,即程子所谓「中兼得正,正兼不得中」也。惟其居位中,故其节亦中,中故甘,甘故吉也。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

此爻即彖辞所谓「苦节不可贞」者也。论全卦,五已当位以节矣,上似无所为节,然以上下各爻配之,则三又上六所节者。夫节道以中而甘,然后「亨」而获「吉」。上六居卦之极,节已不中,又以互离之火,炎上熏灼,其味已变而为苦,苦而犹欲节之,无论其不出于正也,即以阴居阴,其理一本于至正,而胆蘖不可为饮食,捐糜岂得为常经?其为凶也必矣。虽然,上之苦节者,正也,三之不节者,非正也。三若以互震之动而悔之,则以二之往为三之来,阴阳各正,亦上下相应,更何有凶之不亡哉?「悔亡」二字缀于「贞凶」之下,与他处微异。他处言其悔可亡,此处言能悔则凶可亡,须分别观之。

象曰:「苦节贞凶」,其道穷也。「苦节贞凶」,即卦辞「苦节不可贞」。惟不可故凶,亦惟凶故不可。彖爻一意,故夫子仍以释彖辞者释之。道穷乃推原所以致凶之义,以其居卦之上,前无可往,位已得正,体不可变,故曰「道穷」。上之道穷,全在下之能悔而已。周易辨画卷三十一。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