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辨画卷十

颍川连斗山撰随䷐震下兑上。

象抄曰:前此皆男女分而用事,此二卦始有男女之合。随自否之上九来而为初,蛊自泰之初九往而为上,故邵子曰:「泰到盛时方是蛊,否从倾处即成随。」是随、蛊、否、泰之初变也。随:元亨句,利贞,无咎。

此卦向以已得物随为解。夫以阴随阳,以女随男,自是正理。但此卦自否而来,以上九易初六卦象,又阴上阳下,女先男后,兑为少女,震为长男,明明是以刚随柔,以下随上,所谓时也。时则不得执阴随阳、女随男之常理矣。故卦之为随,断当以随人为解。卦中三刚虽俱下柔,而初九得正,尤为成卦之主,即乾之元也。向在否时,天地闭塞,其不亨可知。今自上而下,天地交通,以是随人,自能有以友天下之善士而亨。但初之所应者四也,而三、四两爻位皆不正,不正而为初所随,咎不免矣。故三必易乎四而居于贞,而后四乃无咎也。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下,遐嫁切。说,音悦。

卦名随者,此卦自否而来,以乾上之刚,来而下于坤初之柔,是随象也。卦德内震为动,外兑为悦,下动而上悦之,乃随义也,故卦名「随」。卦辞曰「大亨贞无咎」者,否塞之时,上下不交,内外不通,物几不知所随矣。今刚乃自上而下于初,大者亨通,而应亦贞而无咎,是向之上下不交、内外不通者,已于初而一变也。夫变者,趋时者也。时既当随,则不必徧期各爻之相随,而乾五以下,其谁不相随乎时哉?震为春,兑为秋,三四易位,离为夏,坎为冬。自乾五以下,皆随时得正,故曰「天下随时」。夫以一刚下而随时,而各爻皆随其时,如此则随时之义,良非小巳。自王氏肃将「随时」改为「随之」,「随时」之义改为「随之时义」,后人遂将经亦解为「物来随已」,误甚。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兑泽在上,震雷在下,是泽之中有雷也。夫雷何以在泽中?盖雷与龙常相依,雷之鸣,必有龙以施雨;龙之奋,必有雷以伸威。故震卦为雷,亦为龙。今雷在泽中,即龙在泽中也,此随象也。君子体此,知龙之飞腾变化,亦随时而休养,故已虽忧勤惕厉,亦向晦而宴息。兑在西,互离为日,日在西,向晦之象。互巽为入,互艮为止,入而止息之象。此亦一夕之「潜龙勿用」也。「泽中有雷」,与「雷在地中」,似无以异,而取义不同,何也?盖雷在地中,十一月之雷也。其时为冬,其入也深,故先王法之,以至日闭关,昼而养一岁之阳也。泽中有雷,八月之雷也。其时为秋,其入也浅,故君子法之,以向晦宴息,夜而养一夕之阴也。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此爻自「否」之上九来居于初,为卦之主,所谓「官」也。主器者,莫若长子,官在于上,位本不正,今降而在下,其位始正,是官能变不正,以趋于正也。能变不正,以趋于正,故「吉」也。顾官之自上而变,以时在当变,故变而随时耳。第当此晦盲否塞之初,茫茫四顾,亦何所随?欲近随乎二,而二以燕昵,不可随。欲远随乎五,而五以攀援,又不可随。所以然者,以其非正应,为初所当随者也。然初所当随者,又以敌应而不相与,可若何?必也以正自守,待三之出门交于四。「艮」为门,三在门内,与四相易,故曰「出」,曰「交」,然后已得与四阴阳相应,有相随之功也。

此爻乃发明「元亨」之义,而「利贞无咎」之义,亦该此爻。有谓初九无应,可随则随者。卦既以随为义,岂有刚来下柔,为卦之主,乃绝无一定之随者?有谓初当变阴,以随九四者,他卦亦有如此取义,皆为爻位不正者言耳。今刚来下柔,爻位方正,岂有变正为不正,以随于人者。至以初随二之说,与下柔义似乎相合,但证之「出门有功」之象,二四互艮为门,初二俱在门内,不得云「出」,亦不得云「交」。且以阳随阴,更不得谓有功。此卦异说最多,故姑辨数条,以正其义。

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官」者,主一而不变。官而有渝,何以云「吉」?以其变不正而从正,故「吉」也。「出门交有功」,或疑其待交而随,未免有失,不知从容以俟正应之合,无失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此爻所谓「系」者,系三也。所谓「失」者,失五也。盖二五中正,本相应与,故称「丈夫」。六三阴柔,又兼艮体,故称「小子」。六二柔顺中正,何至「系小子,失丈夫」?因二与六三相比而近,与九五正应而远,人情易于舍远而从近,故预为戒之。若曰若系者在三之小子,三居巽体为绳,二切近之,有系之之象。斯失者,在五之丈夫,弃者大而取者小,得者少而失者多,可勿戒哉?此与「同人于宗,吝」一例。此爻虞氏以「系小子」为系五,「失丈夫」为失四,以五居兑少,故曰「小子」也。试思四亦居兑,独非「小子」耶?况兑为少女,亦不得以「小子」称。至五之君位,不可为「小子」。四非应比,不可为「丈夫」,又不足论矣。本义、程传皆以为系初失五,五为正应,以为「丈夫」,最确。但初九阳刚震体,于象为长子,于卦为主爻,以「小子」鄙之,可乎?况阳大阴小,易之通例,以阳为小,似亦未安。来氏以为系三失初,二三相比,阴柔同类,以为「小子」是矣。但初九虽刚,非其配偶,以为「丈夫」,亦未确当。盖六二本有正应,与六三之无应者不同,未有舍正应而别寻近比者。况「随」之为义,以下随上,不从在下之初九,而以为失,然乎?

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

六二柔顺中正,岂不知正应之当随?但恐近系于三,以为得此并可以得彼。不知人祇一心,心祇一理,系乎「小子」,必失乎「丈夫」,弗能兼与也,故爻辞戒之。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六三失位无应,下比六二,上比九四,以当随之时,故舍二阴而从四阳,有「系丈夫」、「失小子」之象。但以情相结谓之「系」,以道相从谓之「随」。三之于四,是系之而已。三五互巽为绳,三正当绳际,故有此象,非随也。若能不为系而为随,则三四易位,下与初应,有求何所不得乎?三互巽,为近利市三倍,故曰「有求得」。为六三者,亦利于居四之贞而已矣。卦曰「利贞」,此之谓也。在震动之上,故曰「求」。在艮止之中,故曰「居」。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舍,音舍。

人之相随本乎志。三之志在乎丈夫之刚强,而不在小子之柔弱,故系四之「丈夫」,而舍二之「小子」也。「下」谓二。以位言之,四上而二下。以体言之,阳上而阴下。以分言之,亦贵上而贱下也。三互长坎,故曰「志」。

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五阳刚居尊,九四承而随之,自可以得君行道而有获矣。互艮为手,获之象。但九四以刚居柔,处位不当,岂可以其有获,而失其正而不求乎?然三四易位,得其正矣,而又不免有舍五应上之凶,则奈何?而要之无难也。夫人值进退两难之际,惟在乎自尽耳。如其开诚布公而有孚,奉公守法而在道,以如是之明,处此时之位,三四易位,三互为坎,故「有孚」。震为大涂,四居其上,故「在道」。三四易位,三又为离,故「以明」。不但无凶咎亦何有哉?此爻正发明卦中「利贞无咎」意。自虞氏、王氏以「随有获」为获三,后人遵之,其意以为随五,则与「贞凶」二字费解耳。抑知卦之为随,以下之随上,后之随前也。若以「有获」为获三,则随亦必为随三,是以上随下,以前随后,非随之义矣。象曰:「随有获」,其义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义」字释「贞」字,「功」字释「无咎」。言「随有获」,而又云「凶」者,当随五之时,又有上六之应,揆之于义则凶也。若内「有孚」,而外又「在道」,是其心明于刚柔之分,随且有功也。此「功」字正是点明初爻有功,何凶焉?四句一气串下,分释者非。「有孚在道」,郎是,明分三项者亦非。九五,孚于嘉,吉。

九五阳刚中正,为随之主,凡天下之嘉谟嘉猷,皆其所乐随者也。合观全卦,自三四易位而后,各爻皆已得正合一卦之「嘉宾嘉客」,皆随于五,五于此,唯有积其至诚以孚之而已,「有孚于嘉」之象。夫君德莫大于从善,「孚于嘉」,是即舍已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者也,吉何如之?传曰:「亨者嘉之会。」此「嘉」字即「嘉会」之「嘉」,所以发明「元亨」之义也。向以「嘉」为六二,六二柔顺中正,不为不嘉。然按之卦象,无确义可取。且以五之中正,专孚于二,于道亦狭,于位亦倒,非随义也。或又执以下随上之说,谓孚于上六。上六「用亨西山」德非不美,然按之卦象,亦无确义可取。且以六二之中正,不以为「嘉」,而乃以卦外「无位」之上六以为「嘉」,于位虽顺,于随道尤狭矣。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不曰「以正中」,而曰「位正中」者,见五以圣人之德,居正中之位。位中则有孚,三、四易位,五居坎中,故有「孚」。位正则能「孚」,是以「孚于嘉」而获「吉」也。此五之以「孚」为「随」,而不同于在下之「随」也。五与初皆为卦主,故两爻皆「吉」。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亨,如字。

上六居阴得正,处卦之极,前无可随,下应六三,而三当互艮之手,互「巽」之绳,一若「拘系之」而不得相应。而上又以居位之正,倒巽之绳,一若维絷之而不与相应。「兑」为反巽,故亦有绳象。「维」亦「系」也。当随之时,而所处若此,非随时之义矣。幸与「孚嘉」之王,「王」谓九五相比。王用其所「亨」者,即「元亨」也。以「亨于西山」,使三、四易位,解其系以开其维,则上、三相应,而随道克全矣。「西山」者,上兑在西,三、四俱居「艮」中为山也。「亨」者,使三、四易位,彼此相通,并上与三亦通也。象曰:「拘系之」,上穷也。

上六居无随之地,既以得位而不可动,而正应之三,又以拘系而不能动,是上于随之道为穷也。此九五所以「用亨于西山」也。蛊䷑巽下艮上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蛊,古毒切。先,息荐切。后,胡豆切。蛊之义象,前贤已备,如风落于山,蛊在天时;女惑于男,蛊在人事;器久蠹生,蛊在物类,皆蛊也。而其要义,则备于彖传两言。盖坤上乾下,本以交而成泰。今泰宁既久,上之柔降而居于初,初之刚遁而居于上,上止而不复入,下入而不复出,上下隔绝,泰运安得不坏?所以为蛊。夫事以蛊败,亦由蛊治,必得在上之元复返而为乾,在初之柔复返而为坤,则上下交而亨通,而蛊者又泰矣。然泰运虽复,而君臣之志不交,亦非所以治蛊也。卦中九二、六五各居一卦之中,而位不正,必九二奋其勇往,以上交于五,如「涉大川」然,斯元始为亨,而蛊始得治也。二往应五,中经大坎,有「涉大川」之象。治蛊之道如何?「先甲」「后甲」,皆所以治之之道。盖甲者,十干之首,属东方木,三五互之得震,一元复始,亦为震,甲木正震之象。考之文王圆图,震处正东,坤处西南,乾处西北,顺逆数之,各去三位。「先甲三日」,言乾先乎震,有三位也。「后甲三日」,言坤后乎震,有三位也。人能法乾之刚健于事先,则自强不息,何功之不立?人能法坤之柔顺于事后,则厚德载物,何治之不成?盖法乾则化巽之柔懦,羲图巽在西南,文图坤在其上,而三阳仍在内。法坤则化艮之苟止,羲图艮在西北,文图乾在其上,而三阴仍在外。夫三阳在内、三阴在外者,泰也。日者,阳之属,六日之后,七日当来复也。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上,时掌切。下,遐嫁切。治,直史切。

卦名。蛊者,此卦自泰而来,上坤为母,下乾为父。今乾初之刚居上,坤上之柔居下,父母隔绝,所以成蛊。观爻中皆以干父母之蛊取象,可知。巽者,畏缩不前之意;止者,苟且自安之意。巽而又止,则内怀观望,外为规避,此也畏葸,彼也懒惰,亦所以成蛊。「蛊,元亨」者,言蛊坏之世,必须元德之人下复,方得亨通,而天下之蛊,始可治也。「利涉大川」,言元德之人虽复,亦必君臣相与往,而有治「蛊」之事,而后蛊能治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者,「乾」为大始,「坤」为永终。今「乾」居于上,反在终,「坤」居于下,反在始。若「先甲三日」,则变「巽」而为「乾」,「后甲三日」,则变「艮」而为「坤」,是终则有始,天道自上而行于下,依然是泰交之世也。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艮」上为山,「巽」下为风,中爻互震为木,互兑为毁。风起于下,遇山而回,草木挠乱毁坏,「蛊」之象也。君子观蛊之象,知世道之蛊,皆由于民气之颓惰,与民德之废弛。于是用震雷之动,以振起其颓惰之习,而民气以兴;用兑泽之悦,以养育其废弛之志,而民德以复。亦如巽下之柔,引而上行;艮上之刚,引而下济,斯蛊者不「蛊」矣。巽下一阴,象民。艮上一阳,象德。三五互震,象振。二四互兑,象育。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此卦乾父坤母,上下交通,所以为「泰」。内外不交,所以成「蛊」。父母既贻厥蛊,为子者不可不有以干之,使蛊者复于无蛊。故中四爻皆言人子干蛊之道。三四五互震,长子也,近于父,故言干父之蛊。二爻为「巽」,长女也,近于母,故言干母之蛊。干者,木之身,枝叶之所附而立者。中四爻震巽,皆木之象,故大皆言「干」。上两爻既为父母之蛊,而爻不言者,父母之蛊,非人子所忍言,干之而已。故上一爻不言父蛊者何在,而反言其高尚之志;下一爻亦不言母蛊者何在,而祇统言一卦干蛊之大法也。初爻既统言干蛊之法,则父母之蛊宜并言之,乃第言干父之蛊者,母蛊于内,其失小,故干之者止九二一爻;父蛊于外,其失大,故干之者有九三、六四、六五三爻。言父而不言母者,举其重也。且「有子,考无咎」,见干蛊之事,必得震之长子,然后有作有为,而考得以无咎。如巽女之柔弱,止可以干母,而不可以干父也。然蛊而出于干,少涉形迹,适足以彰父之恶,必须兢兢业业,处以危厉,使干之而亲不伤其心,庶蛊干而其终获吉也。「终」字指上九复初而言。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干蛊虽属美事,然行之而不顾其安,亲心伤矣。惟吾之所以干之者,一意在于承亲之志,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使蛊已干而不见其迹,乃为干父之蛊也。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初六由坤上而居下,母之象也。失位不正,母蛊之象也。九二刚而得中,宜象子,以其「巽」体居内而近母,故取象于长女干母之「蛊」。夫干母之蛊,非男子之事,以长女而干之,必能「巽」以行权,而其「蛊」克干也。但初二两爻皆不正,若干之而彼此易位以求正,则不可。盖正自有时,而在此时则有所不可耳。义见五上二爻。向以「不可贞」为干母恶其直遂,是干父可以直遂矣,于理安否?

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干蛊虽男子之事,非女子所宜,然干母之蛊,又属女子之事,非男子所宜也。九二体「巽」居柔,善于行权,其行权者,正其得中道者也。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此爻诸家皆以其重刚不中,有褒有贬,不知九三阳刚得正,为震之主,卦之取象于干者,正在此爻。又位与上九相应,正能干父之蛊者。「小有悔,无大咎」,此小大非常解「小大」之义。按,易中大小皆以阴阳言。「小」者言其隐微幽独之中,阴之象也;「大」者言其耳目众著之地,阳之象也。「悔」以心言,「咎」以事言。九三干父之蛊,原非乐为之事,其隐微幽独之中,委曲周旋,以求盖父之愆,不免于「小有悔」。而要其所以干之者,作为一出于无形耳目众著之地,其父之大咎则无也。此初爻所谓「有子考无咎」者也。

象曰:「干父之蛊」,终无咎也。

父有蛊而子干之,一时人或不知,及其久而知之,父之咎终不能掩。九三以刚正之德干父之蛊,不但目前不见其咎,虽至于终亦无咎也。终则上初易位,阴阳有应故也。此真可谓克盖前愆者矣。称曰「有子」,不亦宜乎!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裕,羊树切。

以乾刚而处坤柔之上,又艮止不前,父之积蛊已深矣。六四以阴居阴,又在艮止之始,凡事委靡因循,一若其父有蛊,反因是而见其有余者,岂非「裕父之蛊」乎?夫家事已坏,虽克勤匪懈,尚恐其积重难返,况悠忽以往而治之蛊将日积日深,徒见其羞耳。互震象往,互离象见,安能干父之蛊哉!

象曰:「裕父之蛊」,往未得也。

「往未得」,乃破其见而警之。言六四之心,必以为事贵从容,不贵急遽,自为得干蛊之道。不知干蛊全在精勤,以是而往,徒见羞吝,未可为得也。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六五以柔居刚,中而不正,上承上九,下应九二,自知已之德不足以干父之蛊,而虚心下贤,用二之誉以干之。二多誉,用二则刚柔易位,各得其正。如上九所称,即「誉」也。「涉川」之利,亦见于此。使人不觉其父之蛊,而反觉其父之善,干蛊之至善者也。此爻以君道言,如舜之于瞍,禹之于鲧,亦是。但以上爻观之,似不必拘。易中如剥复等卦,亦未尝尽言君道也,然君道亦无不该。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誉」,美名也。然天下固有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者。五之「用誉」,盖由二五易位,承以中正之德,而非虚声之美也。「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此何如之誉,此何如之德也耶?「承」,进也,奉也,艮手之象。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此爻自「泰」之初九,遁于「泰」之上六,是乾父而处坤母之地也。其位则不正,其性又退止,家事废弛,皆由于此,正父之「蛊」也。六五用二之誉,以阳刚中正承乎其下,凡所以干之者,能使其父自上而下,而人皆美之,曰「不事王侯」。二五易位,五为王,三互震为侯,上比五应三,今自上反初,故曰「不事王侯」。能使其母自下而上,而人皆美之,曰「高尚其事」。巽为高,坤为事。尚,上也。使初六上居上位,故曰「高尚其事」。夫「不事王侯」,美名也,「高尚其事」,美事也,而皆由六五之「用誉」以致之,此何如之声称也者,而谓其尚有干蛊之迹乎哉?此所谓「元亨」也。此爻诸家皆以干蛊之事至五已毕,上居卦外,另为一义,如贤人君子之高深自守者。夫一卦自为一义,未有一卦之中舍本旨而独立一义者,况上为一卦之终,乃卦之结果收成处,而自为一义,可乎?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上本坎体,故曰「志」。反下居正,故曰「则」。言上之舍三五而居下也,由其志在正位,能使各爻皆得其正,可为诸卦之法则,所谓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也。周易辨画卷十。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