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集说卷四十
宋俞琰撰
杂卦传
杂卦者,孔子释六十四卦名义,而前后杂糅,不依上下经次序之旧也。然乾、坤居首,而咸、恒亦居三十卦之后,则杂之中又有不杂者存焉。案隋经籍志云:「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今韩康伯注本以说卦三篇分出序卦、杂卦,则序卦、杂卦之名,盖始于康伯。又案史记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而不及序卦、杂卦。则汉初犹以序卦、杂卦总名之曰说卦也。朱汉上曰:「三易之卦,其次各异。首艮者,连山也;首坤者,归藏也;首乾者,周易也。圣人犹虑后世未知三易之变,故于杂卦一篇,杂糅众卦,错综其义,以示变易之无穷。」以愚观之,先天图始乾而终坤,此伏羲氏之易也;周易始乾而终未济,此文王之易也;杂卦始乾而终夬,兹非孔子之易欤?夫夬之为卦,五阳而一阴,此乾之纯,只争一画,若决去在上一阴,即为纯乾。今置夬于杂卦之终,圣人之意可见矣。盖易道贵乎变通,变通则不穷,夬而又乾,则生意周流不息,是故杂卦不终之以他卦,而必终之以夬也。始而乾,终而夬,亦犹六十四卦始于乾,终于未济,皆此意也。杂卦之作,大槩两两相对,而其义则各各相反。如乾刚则坤柔,比乐则师忧,余卦皆然。至大过则有不然者。故郑玄云:自大过以下,卦旨不协,以错乱失正,弗敢改耳。至苏东坡始改之,紫阳朱子亦以为当改,蔡节斋又改之。今依蔡氏本。乾刚坤柔,
六十四卦不刚则柔,不柔则刚,无非皆刚柔也。独言乾刚坤柔者,他卦皆刚柔相杂,乾则六画纯刚,坤则六画纯柔也。平庵项氏曰:乾刚坤柔,与离上坎下相类,语若浅近,而乾坤坎离之性,尽于二语之中,不可以复加也。凡易之刚爻皆乾也,凡易之柔爻皆坤也。凡系辞之乾坤,皆谓刚爻柔爻,非但谓六画之两卦也。尽三百八十四爻,不过刚柔二字而已。比乐师忧。
比与师皆以一阳统五阴,而忧乐不同者。比以一阳居五,为比之君,而下皆顺从,故乐。师以一阳居二,为师之帅,而动众行险,故忧。节斋蔡氏曰:比主居上,得位,故乐;师主居下,失位,故忧。
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临、观各具二义,上以尊临卑,下以大临小,彼此相临,是或与或求也。在下者仰观乎上,在上者俯观乎下,彼此相观,是或与或求也。或曰:二阳在内方进,而临在外之四阴,是我出而与人也。二阳在上将去,而四阴在下仰观之,是人望而求我也。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
见,音现。屯主初言,初,震体之动见也。居屯之时而在内,故「不失其居」。杂,当依郭京作「稚」。蒙主上言,上,艮体之少男,稚也。居蒙之时而在上,故「著」。屯昧而蒙著,著乃昧之反也。震,起也;艮,止也。
阳起于下而止于上。震之阳在下,起也。艮之阳在上,止也。三画卦与重卦皆然。天道盖起于东方,而止于东北也。损、益,盛衰之始也。
损上以益下,此乃盛之始也。损下以益上,此乃衰之始也。损益盖未至于盛衰,而盛衰自此始也。
大畜,时也;无妄,灾也。
乾健而艮能止之,时𫝑然也。是时乾虽健,不容不听命于艮也。无妄而有灾焉,非人也,天也。萃聚,而升不来也。地气萃而在下,是以聚而不去。地气升而向上,是以散而不来。平庵项氏曰:萃则坤众在内,故聚。升则坤众往外矣,故不来。精气聚则为物,魂气上升,则散而不来矣。谦轻,而豫怠也。
谦抑而不自重,其失也轻。逸豫而不自检,其失也怠。平庵项氏曰:自以为少,故「谦」。自以为多,故「豫」。少,故「轻」;多,故「怠」。「怠」或为「怡」,盖以「怡」、「时」、「灾」、「来」于韵为叶尔。然「怠」字何尝不叶?平上去入之分,自沈约始赞易时,固未有分也。「豫」、「怠」二字,本是古语。郑允中曰:「知谦之为轻,则知豫之为重;知豫之为怠,则知谦之为勤。」
噬嗑,食也;贲,无色也。
颐中有物,故曰「噬嗑」。噬而嗑之,所以食也。以色而为饰,曰「贲」,唯其无色,所以贲之。若元有色,则不可谓之「贲」也。节斋蔡氏曰:「颐中有物,故食。贲则其色不常,故无色。」兑见而巽伏也。
兑之一阴,说而在外,故「见」。巽之一阴,入而在下,故「伏」。三画卦与重卦皆然。
随,无故也;蛊则饬也。
故者,事之所因也。动而说,则随时而已,无所因也。故曰「随无故也」。蛊者,随之反。随无故,蛊则有故也。不饬则大坏极弊而不可救,故曰「蛊则饬也」。饬者,修饬也。或曰:「故」谓故旧,与「革去故」之「故」同。随人则忘旧,蛊则饬而新也。「剥」,烂也;「复」,反也。
烂,谓一阳消亡于上;反,谓一阳复生于下。剥极而为复,犹「硕果不食」,烂而坠地,则其核中之仁,又从而发生也。「晋」,昼也。明夷,诛也。
晋之日在上,昼也。明夷之日在下,则明者伤矣,故曰诛。晋为昼,明夷其夜矣。明夷为诛戮,晋其礼貌乎?或曰:明出地上,晋昼也。明入地中,明夷昧也。昧误作诛。井通而困相遇也。
井之坎在上,而其水上出,故曰「井通」。困之相遇,乃抵塞而不通之意。困下坎而上兑,兑之下爻实,则川壅而成泽也。坎在兑下,而六三适与九四相遇,抵塞而不通,故曰「困相遇也」。既与之相遇,则避之而不可,违之而不得,无如之何也。平庵项氏曰:以通与遇为反对,则遇为相抵而不通之象矣。巽之上爻主塞,坎水之上流,而井之坎乃出其上,盖塞而后通者也,故谓之通。兑之下爻主塞,坎水之下源,而困之坎适在其下,正遇其蹇,所以困也。自乾坤至此,凡三十卦,正与上经之数相当。咸,速也。恒,久也。
咸之速,感应之道也。婚姻之道,不可以不速,速则及时。恒之久,悠远之道也。
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久则偕老。涣,离也;节,止也。
涣散则离,节约则止,此理之常也。涣、节皆有坎水,风以散之则离,泽以潴之则止。平庵项氏曰:涣、节正与井、困相反。井以木出水,故居塞而能通。涣则以水浮木,故通之极至于散也。节为泽上之水,故居通而能塞。困为泽下之水,故塞之极至于困也。解,缓也;蹇,难也。
动而已出乎坎险之上,则时势宽缓矣,故曰:「解,缓也」。止而正在乎坎险之中,则时势急难矣,故曰:「蹇,难也」。言解缓则知蹇之急,言蹇难则知解之易,互文见意也。平庵项氏曰:蹇、解皆以水言,解近于涣,缓而止之也。蹇近于节,难而止之也。睽,外也;家人,内也。
睽,相疏者也,疏则外之。家人,相亲者也,亲则内之。关子明曰:明乎外者物自睽,故曰「睽,外也」。明乎内者,家自齐,故曰:「家人,内也。」平庵项氏曰:内外皆以离言,火在外则气散,火在内则神凝,治身治国一也。否泰,反其类也。
泰,下乾而上坤,故「泰」之彖辞曰:「小往大来」;否,下坤而上乾,故「否」之彖辞曰:「大往小来。」其类相反如此,故曰:「否泰,反其类也。」夫文王卦序,先泰而后否,孔子乃先言否后言泰,同欤,异欤?曰:泰极则为否,否极则为泰,其道则一,不以先后拘也。或疑六十四卦皆两两相对,而其义皆相反,今特以否泰言,何也?曰:「否泰皆三刚三柔,一上一下,最了然可见而易晓,故举而言之,以例其余也。」平庵项氏曰:「乾在外则否,坤在内则泰。
大壮则止,遁则退也。
大壮之时,阴既衰而阳既盛,则君子不可以不知止也。遁之时,阴浸长而阳浸消,则君子不可以不知退也。」括苍龚氏曰:「君子非用壮也,势足以胜小人则止;非好遁也,势不足以胜小人则退。」愚谓止与退皆以乾言,或以止为阴之止,非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
所有者大,故众;善与人同,故亲。平庵项氏曰:大有、同人,皆以离之中爻为主。在上则人归乎我,是故谓之众;在下则我同乎人,是故谓之亲。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革,改更也,所以去其旧弊。鼎用以烹,则取其新洁也。平庵项氏曰:革以火镕金,故为去故;鼎以木钻火,故为取新。小过,过也;中孚,信也。
小过,四阴在外,而过其常也;中孚,二阴在中,而守其信也。伊川程子曰:「存于中之谓孚,见于事之谓信。」
丰,多故也;亲寡,旅也。
丰之时,富盛而相亲者众,故多故旧。旅之时,贫穷而无上下之交,故相亲者寡。嵩山晁氏曰:荀本「丰多故亲」为句,无也字。下云寡旅也。平庵项氏曰:「卦名皆在句上,旅独在下者,取其韵之叶也。以多故对寡亲,则故非事故之故矣。」凡物之情,丰盛则故旧合,羁旅则亲戚离。二卦皆主离言之。雷与电俱至,其党不亦盛乎?山上有火,其势不亦孤乎?离上而坎下也。
离为火,其性炎上;坎为水,其性润下。三画卦与重卦之义皆然。坎言「行有尚」,离言「畜牝牛吉」。水润下,故尚其行于上;火炎上,故欲其畜于下。坎不行于上,则「入于坎窞,凶」;离不畜于下,则「突如其来如,凶」。平庵项氏曰:「乾阳而在上,坤阴而在下者,阴阳之定体,如人之首上而腹下也。离女而在上,坎男而在下者,阴阳之精互藏其宅,如人之心上而肾下也。是故肾之精升而为气,则离中之阴也;心之精降而为液,则坎中之阳也。火,阴物也,而附于阳,故炎上;水,阳物也,而藏于阴,故就下。」然则日为阴,月为阳乎?曰:「日则阳矣,而日中之精,则阴之神也;月则阴矣,而月中之精,则阳之神也。故曰离上而坎下。非知道者不足以识之。」小畜,寡也;履,不处也。
小畜之主,六四也,不足以制在下之三阳,盖其阴力单弱,故曰「小畜寡也」。履之主六三也,虽说而应乎「乾」,然其位不当而猖狂妄行,故曰「履不处也」。
需,不进也;讼,不亲也。
需、讼皆以「乾」而言,「需」之「乾」在坎下,有所待而行,故「不进」;「讼」之「乾」在坎上,相违而行,故「不亲」。隆山李氏曰:乾上离下,是为同人;乾上坎下,是为讼。离为火,火性炎上而趋乾,故曰「同人,亲也」。坎为水,水性就下,与乾违行,故曰「讼不亲也」。
颐,养正也;大过,颠也。
「颐」与大过相反,颐养正则大过反是。东坡苏氏曰:初上者,本末之地,以阳居之则正,以阴居之则颠。故曰
「颐养正也;大过,颠也」。节斋蔡氏曰:「自此以下有乱简。案杂卦例皆反对叶韵为序,今以其例改正。」愚谓:蔡氏先「大过」后「颐」,苏氏先「颐」后「大过」,此两句当从苏氏,其余从蔡氏。
既济,定也。未济,男之穷也。
「既济」六爻皆当位,故定。「未济」三阳皆失位,是为男之穷。夫「未济」之三阴亦皆失位,不曰「女之穷」,而唯言「男之穷」,何也?曰:男,阳也;女,阴也。阳为君子,阴为小人。言阳而不及阴,又以见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也。或曰:「男之穷」,盖独指上九而言,上九阳爻,处未济之终,失位之极,是为男之穷也。归妹,女之终也。渐,女归待男行也。
归妹者,女子既归之后也。既得所归,则女道终矣。谚有之曰:女嫁为绝,此即女之终之谓也。孟子曰:男子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女子以嫁为归,有家则有所归矣。渐者,将归之时,待男子之亲迎而后行也。平庵项氏曰:终与穷不同。终者,事之成,女之义,从一而终,不可以复进也。穷者,时之灾,事穷势极,君子之不幸也。遘,遇也,柔遇刚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遘即姤也,姤之时,一阴在下,而与众刚相遇,故曰「柔遇刚也」。倒转而为夬,则一阴在上,为众刚所决,故曰「刚决柔也」。君子,阳类也;小人,阴类也。君子之与小人相为盛衰,犹阴阳之消长,君子长则小人忧,小人盖以遭遇为喜,以决去为忧也。嵩山晁氏曰:「郑本忧作消。」括苍龚氏曰:遘柔遇刚,非困之相遇矣。刚长乃终而复于乾也。深居冯氏曰:「始言乾刚坤柔矣,此遂以刚决柔终焉,复其始也。夬决则乾矣,以明六十四卦之本于乾也。」平庵项氏曰:自咸、恒至此三十四卦,正与下经之数相当。隆山李氏曰:「天下之事,不至于决则不通,故杂卦之次序,与十三卦之制器尚象,皆终于夬。」周易集说卷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