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周易集说卷二十九
宋俞琰撰
系辞上传二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阴阳,气也。何以谓之道?盖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则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之谓道。继,谓静极而复动,一动一静而无继,则造化熄矣。今也静极复动,则贞而又继之以元,元乃善之长也,故曰「继之者善也」。成,谓动极而复静,自元而至于贞,则动极复静,而成终矣。静乃天之性也,故曰「成之者性也」。紫阳朱子曰:「继善是动处,成性是静处。」又曰:「继是静之终,动之始也。且如四时,到得冬月,万物都归窠了。若不生,来年便都息了。」盖是贞而复生元,无穷如此。平庵项氏曰:一阴一阳,犹言一出一入,明奇偶之迭用也。阴阳,气也。阴阳迭用者,道也。道之所生无不善者,元也,万物之所同出也。善之所成各一其性者,贞也,万物之所各正也。陈北溪曰:「继成字与阴阳字相应,是指气而言。善性字与道字相应,是指理而言。」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仁者、知者,莫不均具此性而俱有此善,但其气禀不同,故其所见亦不同尔。仁者之所见在仁,遂谓此道为仁;知者之所见在知,遂谓此道为知,皆一偏也。至于百姓,则日用常行乎阴阳之中,无往而非阴阳之道,而莫之或知,犹之每日饮食而弗知其味,此所以君子之道鲜矣。紫阳朱子曰:「仁者谓之仁,是见那发生处;智者谓之智,是见那收敛处。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不知所谓发生,亦不知所谓收敛,醉生梦死而已。」汉上朱氏曰:「君子之道,则合仁与智。」横渠张子曰:「谓之,名之也;之谓,直为也。」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仁,本藏于内者也。显诸仁则自内而外,如春夏之发生,所以显秋冬所藏之仁也。用,本显于外者也。藏诸用则自外而内,如秋冬之收成,所以藏春夏所显之用也。鼓,谓鼓动万物而生生不息也。不与圣人同忧者,圣人,人也。吉凶与民同患,故不能无忧。天地之道,则不过鼓动万物而使之自生自成耳,天地不能加毫末于其间也。是故语其德,则圣人好生,天地亦好生,天地盖与圣人同。语其心,则圣人有忧,天地无忧,天地盖不与圣人同。圭叔吕氏曰:因上文仁智而言天地之大也。用即智,在天道则不言智而言用。智存于心,有心则有忧,而天道则无心也。
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天地以生物为德,以成物为业。其德业至盛至大,亦无以加矣。圣人之德业,与天地之德业一也。何谓「大业」?富有之谓也。富有者何?大而无外,物成而靡所不有也。何谓盛德?日新之谓也。日新者何?方来无穷,物生而与物俱新也。天地之德业盖如此。若言圣人之德业,则亦如此。圣人即天地也,天地即圣人也。生生之谓易。
阴生阳,阳生阴,阴阳相生而其变无穷,故曰「生生之谓易」。夫是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为两仪。既生两仪,又生四象。既生四象,又生八卦。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等而上之,盖生生而无穷也。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成象」,已成之象也。「效」,陈也。法,谓造化之详密而可见者。「乾」主气,故言象。「坤」主形,故言法。后章「观象于天」,即此象也;「观法于地」,即此法也。紫阳朱子曰:「效,呈也,陈也。一似说效羊、效犬、效马。」又曰:「效字难看,如效顺、效忠、效力之效,有陈献意思,言陈出许多物事。」极数知来之谓占,
「数」,蓍之策数也。穷极其数而知方来,是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变,卦之爻变也。通达其变,见之于行,是之谓事。或言通变,或言变通,同欤?曰:「穷则变,变则通」,易也。「通其变,使民不倦」,圣人之用易也。阴阳不测之谓神。
阴阳动静不可测度,是之谓神。横渠张子曰: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或曰:方其揲蓍之初,卦犹未成,或为阴爻,或为阳爻,盖不可以测度,非神而何?
右第五章紫阳朱子曰:此章言道之体用不外乎阴阳,而其所以然者,则未尝倚于阴阳也。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易之为道也广大,其为书也亦广大。以言乎远,以言乎迩,以言乎天地之间,无所往而非易。以远而言,则其理通行而不御;以迩而言,则其理具在目前,静而且正。以天地之间而言,则万事万物之理无不备焉,可谓广大矣。深居冯氏曰:以言乎远则不御,天也,乾也。以言乎迩则静而正,地也,坤也。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人事也。屯蒙而下六十二卦也。虞翻曰:御,止也。远谓乾,迩谓坤。天高故不御也。地贞静而德方,故正也。紫阳朱子曰:不御,无尽也。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守一之谓专,两阖之谓翕。乾画奇而实,不变则其静也专,变则其动也直,直乃坤之德也。坤画偶而虚,不变则其静也翕,变则其动也辟,辟乃乾之德也。「广生」、「大生」,谓乾坤广大而生生之道无穷也。乾,天道也,无所不包故大;坤,地道也,无所不受故广。大则极于有形之外,广则限于有形之内。此乾坤之辨也。明道程子曰:「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紫阳朱子曰:「乾一而实,故以质言而曰大;坤二而虚,故以量言而曰广。」秀岩李氏曰:此章专以乾坤言易。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广大配天地」,谓乾坤之广大如天地之广大也;「变通配四时」,谓乾坤之变通如四时之变通也。「阴阳之义配日月」,谓乾坤阴阳之义,与日月之阴阳相似也。「易简之善配至德」,谓乾坤易简之善,与人心之至德相似也。至德即中庸之德。横渠张子曰:得天下之理之谓德,故曰易简之善配至德。深居冯氏曰:「阴阳之义配日月,复之七日,阳之义也;临之八月,阴之义也。」右第六章诚斋杨氏曰:此章言圣人所以赞易之道,其极至于广大。之二言,其原生于乾坤之二卦。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至矣乎!赞易道之至极而无不尽也。圣人本诸天地而作易,圣人之德业,即天地之德业也。圣人之所以崇德广业,于易见之矣。节斋蔡氏曰:「明其理于内者,德也。尽易而理益明,非崇德欤?著其理于外者,业也。尽易而理益著,非广业欤?」庐陵欧阳公曰:「凡有子曰字者,皆讲师之说也。」紫阳朱子曰:「十翼皆夫子所作,不应自著子曰字,疑皆人所加也。」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高明莫如天,卑顺莫如地。知欲其高明而不卑污,盖效天也;礼欲其卑顺而不高傲,盖法地也。紫阳朱子曰:「人之知识不可不高明,而行之在乎小心。如大学格物致知,是智崇处;正心修身,是礼卑处。」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易则行乎天地之中,非谓知崇礼卑,为天地设位,而易行乎知礼之中也。明道程子曰: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何不言人行乎其中?盖人亦物也。若言神行乎其中,则人只于鬼神上求矣。」若言理言诚亦可,而特言易者,欲使人默识而自得之也。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成性之成与成德之成同。人之性浑然天成,盖无有不善者。更加以涵养功夫,存之又存,则无所往而非道,无所往而非义矣。谓之门者,道义皆自是而出也。诚斋杨氏曰:「本然之谓理,当然之谓义,自其本然而行其当然之谓道。」
右第七章平庵项氏曰:此章言圣人体易于身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赜,当依紫阳朱子训杂乱,与春秋传「啧有烦言」之「啧」同。拟,比度也。天下之物亦众矣,「赜」则杂乱不一,未易见也。圣人有以见之,而比拟卦画,有健、顺、陷、丽、动、入、止、说之形容,则象其物之所宜而名之,是故谓之象。如乾,阳也,乾之三画纯阳,而其性健,则其象宜以为天。坤,阴物也,坤之三画纯阴,而其性顺,则其象宜以为地。震,亦阳物,
震之一阳动于二阴之下,则其象宜以为雷。巽,亦阴物,
巽之一阴入于二阳之下,则其象宜以为风。如说卦所列者是也。环溪吴氏曰:「苟明乎象,则天地之大可坐而窥,鬼神之奥可默而知。」圣人之已言者,可晓然而无疑;其未言者,可以类而推之。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天下之事亦多矣,不动则不见也。「会」,谓理之所聚处。通,谓理之无碍处。「典礼」,谓法度之常而天下通行者也。圣人之作易,既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则其系六爻之辞以断吉凶,亦莫不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前言「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乃指彖辞明则使人有所知而不昧也。此言「系辞焉以断其吉凶」,乃指爻辞,断则使人决于行而不疑也。紫阳朱子曰:如庖丁解牛,会则其族而通其虚也。典礼,只是常事,犹言常礼常法。又曰:会而不通,则窒碍而不可行;通而不会,则亦不知许多曲直错杂处。故必观会通而后可以行典礼。又曰:一卦之中自有会通,六爻又各自有会通。且如屯卦,初九在卦之下,未可以进,为屯之义。乾坤始交而遇险阻,亦屯之义。似草穿地而未甲,亦屯之义。凡此数义,皆是屯之会聚处。若盘桓利居贞,便是一个合行底,却是通处也。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
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圣人惟能见天下之赜,故能言天下之至赜。
圣人惟能见天下之动,故能言天下之至动。天下之物,杂而不一,可谓赜之至矣。圣人于易象言之,则犁然当心,盖不可恶也。天下之事,变而不常,可谓动之至矣。圣人于易爻言之,则井然有条,盖不可乱也。恶,乌故反。紫阳朱子曰:恶,厌也。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前云「言天下之至动」,谓易。此云
「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谓人。拟议,犹言比评,谓裁度其当否,使合于理也。拟于未言之先,则其言合乎理而无失;议于未动之先,则其动合于理而无差。是故圣人之于易也,设此卦,观此象,拟其形容,而后系之以言,议其时位,而后断之以动,所以成易道阴阳变化之功,而与天地参也。或曰:前言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盖伏羲作易之事;此言拟议以成其变化,乃文王用易之事。卦爻之阴阳变化,出于伏羲之画,故言生;文王以辞述而成之,故言成。紫阳朱子曰:「观象玩辞,观变玩占,而法行之,此下七爻则其例也。」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此释中孚九二爻义,谓户之动发于枢,矢之动发于机。言行乃君子之枢机,要当慎其所发。发而善则荣,发而不善则辱。由身而加乎民,自迩而见乎远,极其至则动天地,不可不慎也。君子比鹤出其言,释「鸣」字。「居其室」,即「在阴」之义。「千里之外应之」,即「其子和之」之义。「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即「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之义。紫阳朱子曰:「鹤鸣子和,好爵尔縻,此本是诚信感通之理。夫子却专以言行论之。盖诚信感通,莫大乎言行也。」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此释同人九五爻义,谓君子之出处语默,其迹虽或不同,其心则同,无往而非道也。金乃至坚之物,二人同心,则其利可以断金。兰乃芬香之物,同心之言,相合则似之,愈久而愈不厌。「二人」,指九五与六二。九五之阳在上,有「或出或语」之象。六二之阴在下,有「或处或默」之象。出、处、语、「默」,即「先号啕后笑」之义。二人同心,断金臭兰,即相遇之义。「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此释大过初六爻义,谓君子过慎之至,所以无咎也。物无问厚薄轻重,自其苟且者为之,则举是物置诸地而安,斯亦可矣。今又以茅藉之,又何咎之有?薄莫薄乎茅,重莫重乎藉。茅之为物虽薄,用之以荐藉,则可重也。当知薄在物,可重在人。用之轻则轻,用之重则重,亦在人用之何如耳。慎守斯术,推而行之于事,其亦无所失矣。「物薄」,释「茅」义。「用可重」,释「藉」义。「无失」,即「无咎」义。节斋蔡氏曰:「凡天下之事,过则有失,惟过于慎,则无所失,故无咎。」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此释谦九三爻义,谓君子重厚之至,而能以其功下人,所以有终也。夫好高好胜,人之常情,其能谦者鲜矣,况有功劳可尊乎?有劳而不自伐以为劳,有功而不自德以为功,重厚之至也。德,言其盛也,今也「有功」而不德,可谓德之盛矣。「礼」,言其恭也,今也「劳而不伐」,可谓礼之恭矣。「致」,极也。「存位」,犹乾九三之「存义」。「致恭以存其位」,谓礼极其恭,所以存其分义而不敢逾越,非谓保其禄位而强为之谦也。「有功」,释「劳」字;「不伐」「不德」,释「谦」义。「存其位」,即「有终」之义。伊川程子曰:「致恭者,所以存其位」,如言为善者有令名,君子岂为令名而为善乎?厚斋冯氏曰:「不德」者,即有德色之德。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紫阳朱子曰:此释乾上九爻义,当属文言,此盖重出也。孔氏正义云:此明无谦则有悔,故引乾之上九「亢龙有悔」,证骄亢不谦也。童溪王氏曰:知圣人深予乎谦之九三,则知圣人深戒乎乾之上九可知也。何也?亢者,谦之反也。九三「致恭存位」,上九则「贵而无位」。九三「万民服」,上九则「高而无民」。九三「能以功下人」,上九则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此九三所以「谦」而「有终」,上九所以「亢」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此释节初九爻义,谓君子之修身谨行,必先谨夫言语,则无咎也。合意以谋之,一言而漏之,利未加于民,而适足以产祸召乱,则其乱之所生也,岂非言语以为阶乎?为君而言语不密,则祸及其臣,晋杀其大夫阳处父是也。为臣而言语不密,则自丧其身,郑雍纠之死是也。大抵几微之事,不密,则祸从口出,而其害立成。是以君子之慎密也,不惟其身不妄动,言语亦不妄发也。诚斋杨氏曰:「唐高宗告武后以上官仪教我以废汝,此君不密则失臣也。陈蕃告窦太后,愿出臣章宣示左右,此臣不密则失身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此释解六三爻义,谓小人处非其位,而自招其害也。圣人作易以尽情伪,而盗之情伪亦知之,故曰「作易者,其知盗乎?」董仲舒曰:「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愚谓「负」者,以身负物,物贵而身贱,故曰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者,以身乘车,身尊而物卑,故曰「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君子之器,非小人所当乘也,故曰「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不可慢也,下不可暴也。上慢下暴,则盗亦乘其过恶而伐之矣。古之良贾深藏若虚,今也轻慢其藏而不能隐密,是教语盗贼使取之也。古之贤女不事华饰,今也夭冶其容而怪服异装,是教语淫者使犯之也。是皆有以招之也。招,谓自召之也。藏,去声。
右第八章紫阳朱子曰:「此言卦爻之用。」节斋蔡氏曰:「自中孚初爻至此凡七,乃夫子拟之辞,而为三百八十四爻之凡例也。」周易集说卷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