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彖曰: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六四:外比之,贞吉。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解读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者,「比」是亲比之义,与人亲比,自然获吉,故曰「比吉」也。与人亲比,必须寻其根源。筮是问也,审其情原,方得「大永贞」,是贞正之人与之亲比,乃得「无咎」。若遇奸邪之人,则不能保其亲比之道。「不宁方来」者,「比」是宁乐之时,亦犹人君有德,不宁之方,悉来归化焉。「后夫凶」者,「比」道宜速,若处后而来,被人疏隔,所以「凶」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者,子夏传云「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是也。「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者,万方各据境域,谓王者封建有功之臣也。「亲诸侯」,谓爵赏及亲友,令助君之化也。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者,处比之初,唯须以信待物,先须以信,始得免咎,故曰「有孚比之,无咎」。初六既无偏应,来者皆与相亲,著信立诚,盈溢于质素之器,心无偏党,应者非一,故有他人而来,终亦不相拒,故有他吉。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者,专应于五,不能更比他人,劣于初六,故得当家内正之吉也。
「六三,比之匪人」者,匪,非也。处比之时,虽近二四,情不相得,二四柔謟,非己所亲,故曰「匪人」,谓非己亲比之人也。
「六四:外比之,贞吉」者,本应在初,初既远,即亲于所近,九五有德行,可以亲比之,故称「贞吉」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者,处比之时,居得尊位,固当心无偏党,来者比亲,而乃独应于二,显明亲比之道,是用心𥚹拘,故曰「显比」也。夫不能普及于物,而乃亲于二,亦如王用三驱,田猎相似。凡三驱之礼,受来恶去,故逆来趣己者舍之,背已而走者射之,故「失前禽」也。然有中正之德,不妄加之征伐,所有背叛,必须攻讨,以其当邑之人,不须防诫而得吉矣。独亲邑人,心不弘通,非君上之道可以为君上之使,故云「上使中」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者,处比之终,最在于外,众皆先至而相亲比,己独在后,违众叛义,所以「凶」也。若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氏后至,禹乃戮之,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