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象曰:水瀳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上六:系用徽𬙊,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解读
「习坎」者,习为便习也;「坎」,险陷也。夫险难之事,非经便习不可以行,故加「习坎」之字。「有孚维心亨」者,维于险难之中而有刚中之质,故其孚信维系于心,所以通也。行有尚者,内心刚正,信实不失,以此而行,人所尊尚也。象曰:「水瀳至,习坎」者,瀳,因仍也。雨水因仍,相瀳而至,故重险。「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者,王君云:至险未夷,教不可废,维处险难之中,以恒常德行,习修政教之事,故庄氏云「虽处急难之时,道教岂可忘哉」是也。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者,「习坎」,犹其始习险事;「窞」,坎底也。处坎之底,无人救援,失道而穷,所以「凶」也。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者,实德无应,犹处险中,故曰「坎有险」也。与初三相近,缘初三阴柔,皆是小人,不足以为大援,故只可「求小得」也。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者,位既不正,又居两「坎」之间,来之与往,皆入于「坎」,故曰「来之坎坎」也。「枕」者,不安之貌,出即无应,居又不安,故曰「险且枕」也;往来皆危,入于坎底,故曰「入于坎窞」也;失位无应,虽复往来,徒劳而已,故曰「勿用」也。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者,以柔得位,上奉于君,君臣相亲时,明信显著,虽复一樽之酒,二簋之食,而用瓦缶,为此俭约,进献于牖,明德惟馨,故「终无咎」也。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者,独陷难中,而无救助,是无匡弼之臣,故曰「坎不盈」也。身处尊位,不可安然,必须释难济时,使天下安平,乃得无咎。故书云「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是也。
上六:系用徽𬙊,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者,徽𬙊犹墨索也。上六处险之极,即是犯于严法之人,遂乃以徽墨之绳而系䌸之,置于丛棘之中,令其思过矣。虞氏云:「以置九棘,取改过自新,故曰系用徽𬙊,置于丛棘也。」若置之九棘之中,而不能改过自新,必致罪咎,故曰「三岁不得,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