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解读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者,损是减损之名,喻人臣损下而益于上,故名「损」也。夫损之为道,若不以诚信,即咎莫大焉,必须有信,然后大吉,故曰「有孚元吉」也。既立诚信而获大吉,即无咎,过而可止,故曰「无咎可贞」。以无咎可贞之德,故「利有攸往」也。「曷之用?二簋可用享」者,曷,何也,当损之时,物皆俭损,何用丰厚?但以簋薄之礼,应时而行,可以享献神明也。象曰:「山下有泽,损」者,泽在山下,泽卑山高,以泽自损,以崇于山,亦犹下之自损,奉益于上也。「君子以惩忿窒欲」者,惩,止也;窒,塞也。夫情欲所兴,随境而动,若任其情欲,患必生焉。故君子修德,益损其身,当须惩止忿怒,窒塞情欲,即善莫大焉。
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者,已,竟也;遄,速也;损之为道,损下益上,犹如人臣损己而奉于君。然初九犹有权务,若废职而往,潜为求进,即咎莫大焉;若已事不往,即为拒上敖贵,故事竟速往,乃得无咎,故曰「已事遄往,无咎」也。夫刚往即柔危,若全以刚往,即四不相纳,故酌减损之,与四合志,故曰「酌损之」也。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者,当损之时,虽以下奉上,损刚益柔,然损刚太极,即剥道成焉。故九二利居其位,守正而处,即可以贞。若进于柔即凶,故曰「利贞,征凶」。然知进必有凶,故九二以中为志,不求损己而务增益,故曰「弗损,益之」也。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者,处损之时,损之为义,其道上行。三人谓六三已上三阴也。夫天地之道,以淳一相感;男女之道,以正一相配。今六三应于上九,若往就上九,即六四、六五缘同类,必随之俱行,此拔茅义也。若六三独行,即上九纳之无疑,而得配友,故曰「三人行」。即六三独损,六三自行,即得匹配,此是致一之道也。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者,疾谓相思之疾也。久而不相见,必有勤望之忧,故积忧成疾。六四以柔纳刚,同志斯来,即无复勤思之疾,故使遄速乃有喜,有喜乃无咎矣,故曰「使遄有喜,无咎」也。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者,处损之时,以柔处尊,是能益损于己,而用柔和,则天下莫不归而益之,故曰「或益之」。朋,党也。龟者,决疑明鉴之物,喻明智也。克,能也。六五以柔居尊,是损己奉人,纳贤自辅,即贤智必归,各贡其能,不违于五,故曰「不克违」也。群才既至,天与我民,无不扶祐,天人并助,故获大吉,故曰「元吉」也。先儒皆云:十朋龟者,一曰神,二曰灵,三曰摄,四曰宝,五曰文,六曰筮,七曰山,八曰泽,九曰水,十曰火。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者,损极反益,象人能抑损其身而奉它人,乃为物所益,故曰「弗损,益之」。损极而反受益,即刚德遂长,不忧于咎,用正而吉,故曰「无咎,贞吉」也。既备斯德,何往不利,故曰「利有攸往」也。居上乘柔,损极反益,体本刚德,为物所归,故曰「得臣」。得臣者,谓得臣子而辅君为政,使天下通而为一,故曰「无家」。无家者,光宅天下,不为私己,以天下为一家,故曰「无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