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文公易说卷二十
宋朱鉴撰
注疏欧苏近世及参同契
五经中,周礼疏最好,诗与礼记疏亦得,书与易疏不好。易疏只是将王辅嗣注来虚说一片。吴必大录
王弼周易巧而不明。
古易彖、象、文言各在一处,至王弼始合为一,后世诸儒遂不敢与移动。杨与立编王弼破互体,朱子发用互体。同上
时举问:「易中互体之说,共父以为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此是说互体。」先生曰:「今人言互体者,皆以此为说,但亦有取不得处也,如颐卦、大过之类是也。王辅嗣又言:纳甲飞伏,尤更难理会。纳甲是震纳庚、巽纳辛之类;飞伏是坎伏离、离伏坎、艮伏兑、兑伏艮之类。此等皆支蔓,不必深泥也。」潘时举录
朱子发互体,一卦中自二至五,又自有两卦,这两卦又伏两卦。林黄中便倒转推成四卦里又伏四卦,此谓互体。
易举正。乱道。吴必大录。
欧阳公作易童子问,正王弼之失者才数十事耳。其极论系辞非圣人之书,然亦多使学者择取其是而舍其非,可也;便以为圣人之作,不敢取舍而尽信之,则不可也。其公心通论常如此。此与定本大旨不异,但书先后详略有不同者。系辞之说,则疑其诸子不敢力主而复自删之也。○记欧阳文忠公事绩。易是荆公旧作,郤自好。三经义,诗、书、周礼是后来作底,郤不好。董铢录。
老苏说易,专得于「爱恶相攻而吉凶生」以下二句。他把这六爻,似那累世相雠相杀底相似,看这一爻攻那一爻,这一画克那一画,全不近人情。东坡见他恁地太粗疏,却添得些佛老在里面。其书自做两样,亦间有取王辅嗣之说,以补老苏之说;亦有不晓他说了,乱填补处。老苏说底,亦有去那物理上看得着处。㬊渊录。
东坡说话固多不是,就他一套中间又有精处。说易说甚性命,全然恶模样,如说书,却有好处。叶贺孙录。
如东坡易解乾卦中说性命,系辞中说道处数章,及颖滨解孟子「浩然之气」处,皆是此类,无一字成言语。答宋容之。
「朱子发解易如百衲袄,不知是说甚么。以此进读,教人主如何晓?便晓得,亦如何用?」必大曰:「胡致堂文字决烈明白,却可开悟人主。」曰:「明仲说得开,一件义理,他便说成一片。如善画者,只一点墨,便干淡得开。如尹和靖,则更说不出。范氏讲议,于浅处亦说得出,只不会深,不会密,又伤要说义理多。」如解孟子首章,总括古今言利之说成一大片,却于本章之义不曾得分晓。想当时在讲筵进读,人主未必曾理会得。大抵范氏不会辩,如孟子便长于辩,亦不是对他人说话时方辩,但于紧要处反复论难,自是照顾得紧。范氏之说,闩锁不牢处多,极有疏漏者。吴必大录
朱震说:「卦画七八爻称九六,他是不理会得老阴、老阳之变。且如占得乾之初爻是少阳,便是初七,七是少,不会变,便不用了。若占得九时,九是老,便会变,便占这变爻。此言用九、用六亦如此。」
汉上易卦变,只变到三爻而止,于卦辞多有不通处,某更推尽去,方通。如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只是初刚自讼二移下来;晋「柔进而上行」,只是五柔自观四挨上去。此等类案:汉上卦变,则通不得。旧与蔡季通在某处旅邸,夜共推。○黄义刚录
记中所称兼山氏者,名忠孝,语录中载其问疾伊川之语。然顷见其易书,溺象数之说,去程门甚远。而尹子门人所记,则以为忠孝自党论起,绝迹师门,先生没,不致奠,而问疾之语,亦非忠孝也。然则其人其学,亦可见矣。答何镐。
问:「郭冲晦何如人?」曰:「西北人气质厚重淳固,但见识不及。」如兼山易、中庸义多不可晓。廖德明录。
郭冲晦有易文字,说易卦都从变上推,间一二卦推得,岂可都要如此。近多有文字出,无可观。
郭子和传其父学,又兼象数,其学已杂,又被谢昌国拈掇得愈不是了。且如九图中性善之说,性岂有两个?善又安有内外?大凡恶者,皆气质使然。若去其恶,则见吾性中当来之善矣。问:「郭以兼山自名,是其学只一艮卦?」曰:「易之道,一个艮卦可尽,则不消更有六十三卦。」周谟录。
问:「籍溪见谯天授问易,天授令籍溪先看见乃谓之象一句,籍溪未悟。他日又问,天授曰:公岂不思象之在道,犹易之在太极邪?此意如何?」先生曰:「如此教人,只好听耳。使某答之,先教他将六十四卦自乾、坤起至杂卦熟读,晓得源流,方可及此。」李𪸩录。
侍郎李公玩心于易以没,其平居未尝深斥异教,而间独深为上言:「天地变化,万物终始,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性命之理,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尽备于易,不当求之无父无君之言,以伤俗化。」其言虽约,而功实倍于韩子。至其平生大节,则不惟进退险夷一无可憾,而超然于生死之际又如此,足以明吾道之有人,而信其言之不妄矣。易所谓「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者,其公之谓欤!跋李寿翁遗墨。
易说用意甚精,然鄙见却有未安处,似是为说太精,取义太密,或伤简易之趣。更俟详玩,别奉扣也。答赵彦肃。易说用意固甚精密,愚意亦素谓易学不可离却象数,但象数之学,亦须见得大槩总领,方可渐次探寻。今但如此琐细附合,恐圣人之意本未必尔,而虚费功力也。答赵彦肃。
先生因说赵子钦名彦肃。易说,曰:「以某看来,都不是如此。若有此意思,圣人当初解彖、象、系辞文言之类,必须自说了,何待后人如此穿凿!今将卦爻来用线牵,或移上在下,或挈下在上,辛辛苦苦说得出来,恐都非圣人作易之本意。须知道圣人作易,还要做甚用?若如此穿凿,则甚非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之意矣。」又云:「今人凡事所以说得恁地支离者,只是见得不透。如释氏说空,空亦未是不是,但空里面须有道理始得。若只说道我见得个空,而不知他有个实底道理,却做甚用得!譬如一渊清水,清泠彻底,看来一如无水相似。他便道此渊只是空底,却不曾将手去探着,自泠而湿,终不知道有水在里面。此释氏之见正如此。今学者须贵于格物。」「格,至也,须要见得到底。今人只是知得一班半点,见得些子,所以不到极处也。」又云:「某因病后,自知日月已不多,故欲力勉。诸公不可悠悠。天下只是一个道理透,使诸公之心便是某心,某之心便是诸公之心,见得不差不错,岂不济事邪!」潘时举录。
浩问:「赵书记曾将渠所说易来呈先生了,如何?」先生云:「渠自是一般说话,某理会不得,只管以一样说话子转将去,愈转愈远,说一个元亨利贞,更无穷极。」邵浩录。
所寄易说,却以上内诸疑义,所得甚多。其未安者,亦各附己意于其下,并此卦内,幸更详之。前书所论易说已详,然匆匆尚多未尽。大抵多是未得古人正意,而好自立说,此今世读书者之通病也。答方谊。
或言某人近注易。先生云:「缘易是一件无头面底物,故人人各以其意思去解说得。近见一两人所注得一片道理,也都好,但不知圣人元初之意果是如何。春秋亦然。」辅广录。
严州王君仪,能以易言祸福,其术略如徐复、林瑀之说,以一卦直一年。尝言绍兴壬戌,太母当还,其后果然。人问其故,则曰:「是年晋卦直事,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之文也。」予谓此亦小数之偶中耳,若遂以君仪为知易,则吾不知其说也。偶读谩记。
向蒙垂示先大夫易集义,得以伏读,窃窥观象玩辞之意,知前辈求道之勤盖如此,不胜叹仰。顾恨不得执经门下,躬扣所疑,三复遗篇,徒深感怅。答何镐。
沙随云:「易三百八十四爻,惟闰岁恰三百八十四日,正应爻数。」余曰:「圣人作易如此,则惟三年方一度可用,余年皆用不得矣。且闰月必小尽,审如公言,则闰年止有三百八十三日,更剩一爻无用处矣。」或问沙随何以答?曰:「它执拗不回,岂肯服也?」
示谕曲折,令人慨叹。然今日上下相迫,势亦有不得已者,故事之从违可否,常在人而不可必。唯审时量力,从吾所好为在己,而可以无不如志尔。先生研精于易,至有成书,乐行忧违,伏想胸中已有成筭,固非晚学所得而轻议也。答程回。
子静尝言:「颜子悟道后于仲弓。」又曰:「易系决非夫子作。」又曰:「孟子无柰告子何。」陈正己录以示人,先生申言曰:「正己也乖。」杨道夫录。
杨敬仲有易论,林黄中有易解,春秋解专主左氏。或曰:「林黄中文字可毁。」先生曰:「却是杨敬仲文字可毁。」汤泳录。
案:魏书首言乾、坤、坎、离四卦,橐籥之外,其次即言屯蒙六十卦,以见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即言纳甲六卦,以见一月用功之进退;又次即言十二辟卦,以分纳甲六卦而两之。盖内以详理月节,而外以兼统岁功。其所取于易以为说者,如是而已,初未尝及夫三百八十四爻也。今世所传火候之法,乃以三百八十四爻为一周天之数,以一爻直一日,而爻多日少,则不免去其四卦二十四爻,以俟二十四气之至而渐加焉,已非出于自然脗合之度矣。且当日所用之爻,或阴或阳,初无次第,不知功夫有何分别?又况一日之间已周三百六十之数,而其一气所加仅得一爻,多少重轻,不相权准。又此二十四者,进增微渐,退减暴疾,无复往来循环之势,恐亦后人以意为之,未必魏君之本指也。窃意此书大要在于「坎」、「离」二字,若于此处得其纲领,则功夫之节度,魏君所不言者,自可以意为之。但使不失其早晚之期,进退之节,便可用功,不必一一拘旧说也。故今推得策数一法,似亦齐整,其与爻数之法,虽皆魏君所不言,然此为粗有理也。盖月以十二卦分之,卦得二日有半,各以本卦之爻行本爻之策。自八月观卦以后至正月泰卦,阳,用少二十八策。阴,用老二十四策。自四月大壮以后至七月否卦,阳,用老三十六策。阴,用少三十二策。阳即注意运行,阴即放神冥寂,一爻已足,即一开目舒气以休息之。十二卦周,即为一月之功;十二月周,即为一岁之运。反复循环,无有余欠,其数如左方:
震一至五复一至半一阳二十八,五阴百二十。阳生
临二半至五二阳五十六,四阴九十六。
兑六至十泰六至八半三阳八十四,三阴七十三。
壮八半至十四阳百四十四,二阴六十八。
乾十一至十五夬十一至十三半五阳百八十,一阴三十二。
乾十三半至十五六阳二百一十六,阳极无阴。
巽十六至二十姤十六至十八半一阴二十二,五阳百八十。阴生遁十八半至二十二阴六十八,四四阳百四十。
艮二十一至二十五否二十一至二十三半三阴九十六,三阳一百八。观二十三半至二十五四阴九十六,二阳五十六。
坤二十六至三十剥二十六至二十八半五阴百二十,一阳二十八。坤二十八半至三十六,阴一百四十四,阴极无阳。
此说欲与季通讲之,未及写寄而季通死矣。偶阅旧稿,为之泫然。戊午腊月二十六日
右周易参同契,魏伯阳所作。魏君后汉人,篇题盖放纬书之目,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读者浅闻,妄辄更改,故比它书尤多舛误。今合诸本更相雠正,其间尚多疑晦,未能尽祛。姑据所知,写成定本。其诸同异,因悉存之,以备参订云。空同道士邹䜣书周易参同契考异后
先生以参同契示张以道云:「近两日方令书坊刊得,然里面也难晓。」义刚问:「曾景建谓参同本是龙虎上经,果否?」先生曰:「不然。盖是后人见魏伯阳传有龙虎上经一句,遂伪作此经。大槩皆是体参同而为,故其间有说错了处。如参同中云: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二用者,即易中用九、用六也。乾、坤六爻,上下皆有定位,唯用九、用六无位,故周流徧六虚。今龙虎经却错说作虚危去,盖讨头不见,胡乱牵合。」黄义刚录
参同契说日月都是纳甲法,以晦朔之闲为坤,纯阴;望日为乾,纯阳。初三至初五为震,一阳生初六至初八为兑,二阳生初九至十五为乾,纯阳。十六以后渐减为巽,十九至二十三为艮,二十六已后至初二为坤。其法则月常在此不动,以手指胸间,日则常运行,日行至震,从左边渐下,先生以手循左胁,则月生光一分。至兑,则月生光二分。至乾,则日在丹田,故月全体皆光,此望日也。至十六已后,则似渐上,从右边上,以手指右胁边。至巽,月光渐亏。至坤,晦朔之间,则日月相沓,遂全无光。据它之法,则欲月常在上,日常在丹田,阴升而阳降也。其修养工夫次第,火候进退,抽添加减,皆视此为准。
或说:「道家修养工夫,只用复、姤、屯、蒙四卦。」曰:「只用复、姤二卦,复属子,姤属午,只是用子午法。道家爱□人,本是易底物事,却将一最难底物事来说,交你没讨头处。此只是火候之法。除乾、坤、坎、离四卦,却用六十卦。自屯蒙而下,朝屯暮蒙做将去。某初读时,更理会不得,后来思之,元来只是用纳甲法。纳甲法,今作卦者皆用之。用此法于火候中,却阚得个子午卯酉。即乾、坤、离、坎四卦,它藏了子午卯酉不说破,却只说六十卦。其实颠来倒去,只是个子午卯酉,却用屯蒙瞒人,交人难晓。此法是逐日火候。」日具四时,以天运之,四时是紧要时节;以一身言之,四时亦是人身二气紧要时节,候天地之气将至,则运自家之气以应之。年月日时,不出子午卯酉之四时。以一年言之,四时为四时之分至;以一月言之,便是弦望晦朔;以一日言之,便是子午卯酉。且如一月之内,用纳甲晦日。坤纳乙三日。震纳庚八日。兑纳丁十五日。从乾起纳甲,十六日以后属巽纳辛二十三日属艮纳丙三十日属坤纳乙。阙。乾南坤北,阙。震巽阙。不用坎离。盖坎离便是本体。坎,月也,离、日也。日月为易,易便是阴阳,它做得极妙极精致。坎离便是它药,所以不用坎离。乾坤是那上下两段,是其窠臼,而坎离往来上下于其间。故参同契云:「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升降于中。」二用者,用九用六。六虚者,六爻之位,即往来上下之位也。某晓得它道理是如此,只不晓如何做起。季通说:「晓得也不曾得做它工夫紧要处在晦朔之间,故云:晦朔之间,合符行中。浑沌洪蒙,牝牡相从。滋液润泽,施化流通。都从此做起。」或曰:「亦如吾儒一阳所动处工夫尔。」曰:「便是这个那个与这个只一般。」邵先生曰:「乾坤定上下之位,坎离列左右之分。」参同契首亦说: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籥。卦位铺排,都只一般。又曰:看来只才卿前日说不说话底便是法。人之说话,损多少气。或云: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气运于内耳。曰:然。它气不泄,只在里面。今人之气,尽是运出外去。
参同契所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属,只是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精,水也,坎也,龙也,汞也。气,火也,离也,虎也,𫓪也。其法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阳气在下,初融成水,以火炼之,则凝成丹。其说甚异,内外异色,如鸭子卵,真成此物。参同契文章极好,盖后汉之能文者为之,读得亦不枉。其用字皆根据古书,非今人所能解,以故皆为人妄解。世间本子极多,其中有云:「千周粲彬彬兮,万遍将可睹。神明或告人兮,魂灵忽自误。」言诵之久,则文义要诀自见。又曰:「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二用者,用九、用六,九、六亦坎、离也。六虚者,即乾、坤之初、二、三、四、五、上六爻位也。言二用虽无爻位,而常周流乎乾坤六爻之间,犹人之精气,上下周流乎一身而无定所也。世有龙虎经,云在参同契之先,季通亦以为好。及得观之,不然,乃𬄩括参同之语而为之也。沈僩录。
问:「乾、坤、坎、离、中孚、小过、大过、颐八卦,番覆不成两卦,是如何?」曰:「八卦便只是六卦。乾、坤、坎、离是四正卦,兑便只是番转底巽,震便只是番转底艮。六十四卦只八卦是正卦,余便只二十八卦,番转为五十六卦。中孚便是个大底离,小过便是个大底坎。」又曰:「是个双夹底坎。大过是个厚画底坎,颐是个大画底离。」蔡聚诸说,
京房便有纳甲之说。参同契取易而用之,不知天地造化,如何排得如此巧!所谓初三震受庚,上弦兑受丁,十五乾体就,十八巽受乙,下弦艮受丙,三十坤受乙,这都与月相应。初三昏月在西,上弦昏在南,十五昏在东,十八以后,以息视之,至三十晦,日光尽,都不见了。又曰:「他以十二卦配十二月,也自齐整。复卦便是震在坤下,临是兑在坤下,泰是乾在坤下,大壮是震在乾上,夬是兑在乾上,乾是乾在乾上,姤是乾在兑上。」参同旧本,深荷录示,已令蔡伯静点对,附刻新本之后矣。但龙虎经却是取法参同,亦有不晓其本语而妄为模放处。如论「乾坤二用,周流六虚」处,可见疏脱,试考之可见也。答曾极。文公易说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