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火水未济
䷿
卦辞: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初六:濡其尾,吝。

九二:曳其轮,贞吉。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孔易阐真

大象: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未济者,事犹未至于济也。上离火,下坎水,是火在水上也。火在水上,火不能烹水,水不能制火,水火异处,未济之象也。

君子有见于此,知人一交后天,真者昧而假者出,身心不定,精神昏浊,躁性发而欲念生,以苦为乐,无所不至,不济极矣。然圣人有后天中返先天之道,特人未思其济耳。若欲其济,即能济之。以是慎辨物居方焉。物者,先天后天阴阳真假之物;方者,先天后天阴阳真假所居之方。慎辨物之真假,必须了然于心,真知灼见,毫无一点疑惑而后已。此格物致知之功也。于物之真假,使其各居其方,真者真而假者假,两不相混,此正心诚意之学也。既辨物而明乎理,又居方而不行险,阴阳不杂,真假各别,未济中即有济;亦如水流湿,火就燥,各济其所济,彼此不同途也。盖先天阴阳,所以成真身,后天阴阳,所以成幻身,当其未济,先天后天阴阳相杂,真假相混。能辨其真假,则知先天有先天之方,后天有后天之方,判然分别,不得以后天之物误认为先天之物,强求其济也。慎辨二字,大有深意。辨之须要无微不入,无几不研,不得稍有些子放过。特以先天后天,所争者毫发之间,这边是先天,那边是后天,易于错认。惟谨慎而细辨之,才能认得真切,才能知的各有其方。知的各有其方,即能使各居其方。能使各居其方,则先天可保,后天不发,未济即能济,颠倒之间,真阴真阳相合,水火相交,圣胎有象。圣人以未济卦序于终者,盖欲人于未济之时穷究实理,急求其济耳。噫!“乌龟天上走,朱雀地下飞”,这个哑迷诀,几人悟精微?

悟元子注解

汔,音肸。

未济者,阴阳犹未济也。卦德下坎陷,上离明,明于外而暗于内,因明致陷,因险生明,阴差阳错,两不相应,故谓未济。此炼己退阴,待时返阳之卦,承上小过而来。小过者,动止如一,以小养修无为之道,乃阴阳相济以后之事。当其未济,必先炼去一切陷阳之阴,而后真阴现象,真阳来还,阴阳相济,金丹凝结,此炼己待时,有为之功,所以贵也。

人自二八数足,乾坤相交,乾中之阳入于坤宫,坤实成坎;坤中之阴入于乾宫,乾虚成离。离中一阴,受乾阳之气,阴阳团聚而变为火;坎中一阳,受坤阴之气,阴阳熏蒸而变为水。此水此火,在后天中阴阳相杂,真假相混,日生夜长。温和之火,化而为暴燥之火;真一之水,化而为淫欲之水。火性一发,识神用事,元神退位;水性一动,浊精作祸,元精消耗。于是争名夺利,比胜好强,损人利己,聪明外用矣;恣情纵欲,迷于声色,自暴自弃,阴险在内矣。

明用于外而暗于内,陷其真而认其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性乱命摇,阴阳不和,五行相伤,七情六欲,般般俱全,千谋百智,件件皆有,此未济之所以为未济也。

然曰未济,是未至于济,非绝不能济,特人未求其济耳。若求其济,亦终能济,是以未济而有亨道也。未济虽有亨道,但后天阴气用事已久,先天真阳陷溺已深,未能遽然有济,必须炼己之功,方能见效。炼己者,炼人心也。人心为群阴之祖,人心一去,群阴亦化,虚室生白,真阳渐有可复之几。但未到炼己纯熟之时,则心不虚而明不真,阴气犹未退尽,不可急求其济,倘不知火候,急欲济之,是人心用事,假明做作,未济终不济,如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矣。狐属阴,多疑之物,小狐虽疑少,不能无疑。人心不去,道心不彰,亦小狐之类,虽有济之几,未至济之时。几于济而炼己未熟,虽欲向前,反成落后,濡尾不利,如何能济?故修道者,炼己必至于虚极静笃,陷阳之阴退尽,方能先天至阳之气,自虚无中来,真阴真阳,两而合一,未济者而能济。经云:“炼己不熟,还丹不结。”可知炼己为修真第一着。炼已待时,岂小补云哉!

初六,在深险之处,为下德之人。修道须先炼己持心,由渐而顿,未可遽求其济。乃愚而自用,亦欲效高明者之致济,身未动而险即随之,如濡其尾而不能前,适以取吝而已。此未济而强求其济者也。

九二,刚以柔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炼己待时,如车曳其轮,暂时养刚,虽在未济之时,而有暗济之吉。此未济而待时致济者也。

六三,在未济之极,将有可济之几,不知药物火候,依一己之阴,妄想有济,行险侥幸,未济终不济,征远而未有不凶者。幸其居于二阳之间,能顺有道之士,借人济己,阴可化而阳可复,虽涉大川之险,亦吉无不利矣。此未济而求师致济者也。

九四,刚居柔位,似乎失正,不吉而致悔。然其所以贞吉而悔可亡者,特以勇猛精进,用刚道震起,伐鬼方而除后天之阴;潜修密炼,用柔道,三年有赏于大国,以复先天之阳。然必三年有赏者,真阳为假阴所陷已久,真者固不易复,假者亦所难除,必须功深日远,方能有济。此未济而渐次致济者也。

六五,虚人心而求道心,不为假明所误,是以贞吉也。下应二阳,取彼坎中之实,以填我离中之虚,虚心而能实腹,是以无悔也。贞吉,无悔,阴阳相合,假明去而真明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动。是谓君子之光,始而未济者,终而大济,其致吉已于虚心信之矣。此未济而能虚心致济者也。

上九,在未济之终,正是有济之时,可信其阴阳相济,出于自然,不待勉强,饮酒宴乐,可以无咎。然天时虽有济,亦人事不可废。尽人事以扶天道,则天人合发,信于济而信之是矣。否则天时有济,不过偶然间耳。若无调理水火之功,则先天至宝,来而又去,济之不固,终归不济,如濡其首,有孚失是矣。此乘时而用人力致济者也。

然则未济致济之道,当阳气有陷,须炼己待时以防险;及阳气出陷,又当借明破暗以化阴。急缓进退,不失其时,方是阴阳相济、性命双修之道。学者欲修大道,可不以炼己为先哉!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