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山雷颐
卦辞: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孔易阐真

大象: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颐者,腮颐,取养之义。上艮山,下震雷,是山下有雷也。山本静,雷本动,以静养动,动本于静,如口上静下动,静以待动,颐养之象也。

君子有见于此,知口为出纳之官,是非之门,祸福之根,以是慎言语、节饮食也。言语者,心之声。言语正,则心正;言语邪,则心邪。一言一语必有益于世道人心而后出,不敢妄发,言语必谨。饮食者,身所贵。饮食当,则益身;饮食不当,则伤身。一饮一食,必须察其来由可否而后用,不敢过食,饮食必节。谨言语,则心有养矣;节饮食,则身有养矣。身心俱得其养,内外无伤,性命可修。所谓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也。

悟元子注解

颐,音夷。舍,音捨。朵,多果反。眈,音丹。

颐者,腮颔。凡口食物则动,取其有养人之义。卦德上艮止,下震动。动不离止,止以养动,动不妄动,止不空止,动止如一,故谓颐。此择善固执,虚以求实之卦,承上无妄而来。无妄者,动而健行,若非有涵养之功,则动之健之,皆不得当。无妄而即有妄,此养之道所由贵。养者,养其正,而去其不正也。正则有益于身心,不正则有害于身心,是以颐之道必贞,而始能得吉。

然欲养之正,必先观其养道之真假。观非眼观之谓,乃心中辨别是非,以穷理也。理明则真知灼见,动而修正,静而养正,动静皆得其所养,可以自求口实矣。不曰求口食,而曰求口实,不曰求口实,而曰自求口实,是所求者正,所实者大,不在膏粱厚味,而在仁义道德。然其所以饱仁义而味道德,总在自求,而不由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自求口实,则得实,是在自求何如耳。口者,虚中之物。实者,充实之谓。虚其心,实其腹,虚实相应,时动则动,动而进阳;时静则静,静而运阴,动以修外,静以养内,动静不拘,内外合道。止固养,动亦养,动止皆不失其正,终得完成大道,以吉全之矣。

彼一切以饥渴之害为心害者,养其小而失其大,谓之自求口食则可,谓之自求口实,则失之远矣。既失其实,何得谓养乎?

初九,刚而妄动,不养于内,求养于外,弃真认假,如舍尔灵龟,观我朵颐矣。此养口失实、不谨于始之养也。

六二,以无德而欲养有德,自高自大,无而为有,虚而为盈,是颠倒其养,拂其借刚养柔之经,常于丘颐矣。此愚而自用、不知求实之养也。

六三,居于动极,顺其所欲,只在衣食上打点,不在性命上留心,养其小体为小人,是拂其养实之颐,即口食得正,亦是凶道。如此之人,虽终身而不知有德可修,岂仅十年勿用,无攸利乎?此愚而无知、终于不实之养也。

六四,有应于阳,以尊屈卑,不耻下问,借他人之刚明,以破己之柔暗,是谓颠颐。但以尊屈卑,恐有挟贵而问,其心不诚之嫌。幸其柔而得正,如虎视眈眈,其欲逐逐,目专一而心真切,出于自然,绝无勉强,未取于人,先求其己,求实即得实,始而有咎者,终可无咎。此不实求实、以上求下之养也。

六五,虚心自处,只知养内,不知养外,是拂其养实之常经矣。然虽不能养实,而能养虚,居于贞而不迁移,亦致吉之道。但不可涉大川,以成金丹有为之功。此虚而不实、孤寂守静之养也。

上九,刚居于柔,止于其所,动静如一,既能养内,又能养外,既能养己,又能养人。其所养者大,乃养道所由,得以全始全终者,是谓由颐。然全始全终之养,须要在危厉之处做出,方能得吉,故又利涉于大川。大川至险之地,逆境也。逆境能养,则顺境能养,自不待言。养而至于逆顺不拘,险易无碍,则气质俱化,阴阳混合,止于至善而不迁,圣胎凝结,大道完成矣。此虚实兼该、有始有终之养也。

六爻各有所养,邪正不同,是非不等。求其刚柔相当,逆顺不拘,有为无为,全始全终者,其惟上九之一爻乎?修道者急须静观密察,以虚求实,养其正而归于至善无恶之地而后可。

本站内容均属公共领域且标明来源,仅限用于个人研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