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元吉,亨。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九四:鼎折足,覆公束副本 ,其形渥,凶。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孔易阐真
大象: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鼎者,取其煅炼也。上离火,下巽木,是木上有火也。木火一处,煅炼诸物,鼎之象也。
君子有见于此,知鼎所以烹物,非木火之功不能成熟;道所以载命,非巽明之功不能凝结。以是正于当居之位,渐次修持,而凝其命焉。正者,不偏不倚、不隐不瞒;位者,阴阳之门、元关一窍;凝者,聚而不散;命者,先天祖气。能正于位,则所位者正,以渐而入,以明而行,仁义礼智根于心,四象和合,五行攒簇,气足神全,而命凝矣。凝命之道,全在正位工夫。不能正位,是不知元关;不知元关,便不知命。不知命而着空执相、认假为真,入于旁门曲径,不但不能凝命,而且有以伤命。命为先天正气,命即是正,正即是命。正位者,即是谨守元关一点正气,文烹武炼、日乾夕惕,不使有些子客气杂于鼎炉之中,不正而必期其正,不凝而必期其凝,由勉强而归自然,由散乱而整齐,一正位而凝命之功尽矣。但患人不能正位耳。果能正位,即能凝命。所谓“言语不通非眷属,工夫不到不方圆”也。
悟元子注解
仇,音雠。束副本 ,音速。渥,音握。铉,音泫。
鼎者,烹煎锻炼之器,所以取新也。卦德上离明,下巽入,累进而生明,其心日下,其明日增,下而又下,增而又增;且卦体二五,虚实相应,明中能虚,巽中能实。虚明,则明无不照,而富贵穷通不能动其心;实巽,则德无不修,而吉凶祸福不能乱其性。巽进而生明,虚明而巽进,虚实相济,如火得木而光华倍增,如木遇火而浊气悉化,有煅炼烹煎之义,故谓鼎。此煅炼大药之卦,承上井卦而来。井者,巽进而通险,险通则后天所陷之真阳已出,大药已生,可以巽进其明,运火煅炼矣。锻炼之功,所以消化阴气、坚固阳气,使生者而熟,旧者而新,能以明心,能以凝命,是以鼎本元吉,而又有亨道也。
元者,善之长生之机。鼎之烹煎大药,即烹煎此生机不坏,万劫长存耳。但是道也,有火候,有次序,毫毛差殊,金丹不成,是在人先须穷究实理耳。
初六,在鼎之下,为下德之人,性质昏愚,其趾多颠而不正,欲立其鼎,不利于取新,利于去旧,能去其旧,则否出而趾不颠,周周正正,止于其所而不迁,如妾本下贱,生子则贵,亦可无咎,其初之有颠矣。此炼己之事,为立鼎之初功也。
九二,刚而得中,真阳返回,已实其腹矣。腹既能实,道心常存,人心不生,如我仇有疾,不我能即矣。此养道心,自无人心也。
九三,独刚无柔,实腹之后,不知虚心,是革去鼎耳。虽能了命,未能了性,其行塞窒,不能通前达后,寿同天地一愚夫,如不食雉膏也。幸其刚而守正,方雨行塞,有亏即悔,悔则自能虚心,既能虚心,其行不塞,由了命而又了性,终得以吉全之。此有道心,又虚人心也。
九四,由巽入明,金丹有象,正当防危虑险,用天然真火,煅尽后天群阴之时。乃刚为柔牵,鼎足又折,起人心而伤道心,如公束副本 覆倾命宝,得而复失,形虽存而神已丧,其凶不可言矣。此起人心,有昧道心也。
六五,柔顺得中,虚人心而用道心,如鼎黄耳,金铉也。黄耳者,鼎耳之中虚。金铉者,鼎扃之中实。鼎耳贯鼎扃,刚柔相济,虚实相应,火即是药,药即是火。当此之时,利于贞一不二,防危虑险,不必分外增减矣。此虚人心而养道心也。
上九,在鼎之终,鼎新之功已尽,有无俱不立,物我悉归空,静则无为,动则自然,刚即是柔,柔即是刚,不用刚而刚全,不用明而明通,已到至诚可以前知地位,如鼎之玉铉也。铉而至玉,刚柔如一,气质俱化,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乃修道之极功,圣贤之全能,超出乎阴阳之外,而不为阴阳所拘,是以大吉无不利。此道心人心俱皆混化也。
修鼎之功,有刚有柔,有进有退,有增有减,不到有无不立、神化不测之地,不为极功。若不知刚柔、进退、增减之法,不落于三之鼎耳革,即归于四之覆公束副本 ,毫发之差,千里之失。修道者,可不巽缓进明,谨慎火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