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孔易阐真
大象: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益者,增加也。上巽风,下震雷,是风雷相合,雷动风生,风声助雷,益之象也。
君子有见于此,知欲益其善,不可不损其过;欲损其过,不可不益其善。益必用损,损以全益,则益而无穷。以是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也。人之生初,至善无恶。是善者,人之本有;过者,人之本无。因其昧乎善,于是有其过。若见善即迁,迁而又迁,迁至于无一行之不善,而归于至善矣。有过即改,改而又改,改至于无一事之有过,而归于无过矣。迁善者,能刚也;改过者,能柔也。刚必如雷之勇猛直行,柔必如风之徐缓渐进。勇猛自能入善,徐缓自能无过。刚柔相须,故有者仍还,后起者自化,益而至于至善无恶、浑然天理地位矣。迁善改过之功,岂小焉乎!
悟元子注解
益者,增加其不足也。卦德上巽入,下震动,动而渐入,不急不缓而入之,故谓益。此益中用损之卦,承上解卦而来。解者,阳气动而出险,渐生渐长,增益善之不足也。但益善非损不善,不能益其善,而损其不善,至于益之又益,损之又损,直至益无可益,损无可损,至于至善无恶之地而后已。是以利有攸往也。
人自无始劫以来,千生万死,罪积如山,孽深似海,轮回种子,愈久愈深。今欲行有益性命之事,非先拔去轮回种子不能济事。轮回种子岂能遽去哉?其事有火候、有工程,非可悬虚不实,须要循序渐进,步步出力,益道心、损人心,益正气、损邪气,益中有损,方能有济。利有攸在,利在于行出有益之事耳。但行有益之事,贵乎有始有终,若有始无终,仍是行而不利,无益有损。故有益。利行之道,惟在专心致志,下一番死工夫,从艰难困苦中做出,消尽历劫轮回种子,方能复我本来原物,是以又利涉大川也。大川至险,性命所关,若于至险之地能行去,则凡无险之处,自无不利矣。
卦德动而巽进,徐徐下功,不急不缓,其即随时增减之道乎。
初九,在益之初,即能勇猛直行,大作大用,是初念已真。能益于初,自能无咎于终。此用刚而决于益者也。
六二,柔顺中正,识急缓、知吉凶,炼己持心,损之又损,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阴阳相合,如或益之十朋之龟矣。
十朋之益,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如龟之蛰神藏气,圣胎有象。当斯时也,正宜守贞不二,沐浴温养,至于十月功完,脱胎成真,积功累行,护国佑民,受皇王之封号,用享于帝,天爵修成,而人爵即从之,其吉为何如乎?此用柔而自然益者也。
六三,不中不正,咎过极多,不可益以吉事,须用凶事磨砺,自能戒惧修省,有孚于中行也。有孚则心诚,中行则行谨,心诚行谨,公而无私,事无不可告于人者,如用圭通信,损中有益,凶事亦可化为吉事,始而有咎者,终可无咎。此用柔而勉强益者也。
六四,居于上巽之体,正当益己之后、益人之时,故中之于行,或因人指点,或借事开导,告其为人,人有益之公事,使学者心悦诚服,乐于从之耳。
然道高者毁来,德修者谤兴,必须依有大力者而为之,方能现身说法,使人迁善改过,是以利用为依迁国也。迁国之利,大行其道,如大颠之依文公,长春之依元帝。此无位者必借人力而益人者也。
九五,阳刚中正,大道完成,浑然天理,可信其惠心在内,而即有元善之吉矣。
夫惠心者,天良之心也。天良之心常存,视万物为一体,视人我如一家,一言一行,俱有益于世道人心,又可信其有惠德矣。既有惠心,又有惠德,犹和风吹物,莫不鼓舞而兴起,如许逊令于旌阳,梅福官于南昌,皆能存惠心而行惠德。此有位者,不借人力而益人者也。
上九,刚而误用,不能益已,强欲益人,不但莫益于人,而且为人击责矣。
夫益人之道,先要能损己过,己过损去,而益于善矣。己善,而后可以善人。此循序渐进,恒久之心。若立心不恒,未益于己,即欲益人,无益有损,自取其凶。此好强者,未益己而即欲益人者也。
然则益之为道,当道未成,必先益己,及道已成,再去益人。益己益人,各有其时,若未到已益之后,不可益人。然益己益人,总要先能损己之过耳。能损己过至于无过,可以益己,可以益人,无往不利矣。